目录
第五节 对外贸易
一、生产渠道
新中国建立初期,本县基层供销社收购各类畜禽皮张,为支援国家外贸出口提供了货源。1958年,县皮革厂生产的包头皮鞋6000多双,行销苏联。这是本县最早的出口工业品之一,合格率99%,被誉为式样美观大方,颜色鲜艳,经久耐磨。1961年,外贸机构成立之前,对外贸易是由供销社、商业局、粮食局等单位分别承担的,购销程序是先由基层网点收购,后经内贸上调输出。是年,县商业局成立外贸办公室,专管出口商品的生产和收购。有计划地安排古城、八斗、梁园、石塘、店埠等地引进滁菊,种植2450亩,收购5万多斤,内销四川,外销香港和东南亚一带。1962年至1977年,外贸机构变动频繁,对外贸易业务时断时续。1978年县成立对外贸易公司。1980年设外贸局。大力扶植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合理调整收购价格,挖掘传统品种,引进新品种,对外贸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出口商品收购额435.80万元,比1978年增长1.31倍。
二、经营品种
本县出口商品有:皮鞋、浴巾(毛巾)、烤炉、大米、油脂、菜籽、生猪、鲜蛋、再制蛋、牛肉干、肠衣、家兔、薄荷油、养殖珍珠、蜂蜜、棉短绒、槐叶粉、梧桐木以及9种畜禽皮毛等。出口商品由单一的工艺品发展到土产品、粮油制品和禽畜产制品,出口商品从1973年的6个品种增加到27个品种,外销21个国家和地区。土产品大多销往香港、日本;畜禽产品大多销往苏联、西欧、东南亚等地;轻纺、工艺制品大多销往美国、新加坡和中、近东等国家;粮油制品大多销往英国、印尼、斯里兰卡等国。1958年至1985年,全县出口商品总额3283.59万元。
三、经济效益
本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自1978年以来,县外贸局共扶助出口商品生产资金246万元,建立出口农副产品基地14处(种植6个基地、养殖1个基地、加工7个基地),帮助社队培训技术员150人次,并经常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提高产品出口率,出口大米在国际市场适销对路,1977年列全省18个重点县之一,出口油脂列全省9个重点县之一。1958年至1985年,全县出口商品销售总额3283.59万元,收取经管费39.4万元。
新中国建立初期,本县基层供销社收购各类畜禽皮张,为支援国家外贸出口提供了货源。1958年,县皮革厂生产的包头皮鞋6000多双,行销苏联。这是本县最早的出口工业品之一,合格率99%,被誉为式样美观大方,颜色鲜艳,经久耐磨。1961年,外贸机构成立之前,对外贸易是由供销社、商业局、粮食局等单位分别承担的,购销程序是先由基层网点收购,后经内贸上调输出。是年,县商业局成立外贸办公室,专管出口商品的生产和收购。有计划地安排古城、八斗、梁园、石塘、店埠等地引进滁菊,种植2450亩,收购5万多斤,内销四川,外销香港和东南亚一带。1962年至1977年,外贸机构变动频繁,对外贸易业务时断时续。1978年县成立对外贸易公司。1980年设外贸局。大力扶植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合理调整收购价格,挖掘传统品种,引进新品种,对外贸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出口商品收购额435.80万元,比1978年增长1.31倍。
二、经营品种
本县出口商品有:皮鞋、浴巾(毛巾)、烤炉、大米、油脂、菜籽、生猪、鲜蛋、再制蛋、牛肉干、肠衣、家兔、薄荷油、养殖珍珠、蜂蜜、棉短绒、槐叶粉、梧桐木以及9种畜禽皮毛等。出口商品由单一的工艺品发展到土产品、粮油制品和禽畜产制品,出口商品从1973年的6个品种增加到27个品种,外销21个国家和地区。土产品大多销往香港、日本;畜禽产品大多销往苏联、西欧、东南亚等地;轻纺、工艺制品大多销往美国、新加坡和中、近东等国家;粮油制品大多销往英国、印尼、斯里兰卡等国。1958年至1985年,全县出口商品总额3283.59万元。
三、经济效益
本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自1978年以来,县外贸局共扶助出口商品生产资金246万元,建立出口农副产品基地14处(种植6个基地、养殖1个基地、加工7个基地),帮助社队培训技术员150人次,并经常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提高产品出口率,出口大米在国际市场适销对路,1977年列全省18个重点县之一,出口油脂列全省9个重点县之一。1958年至1985年,全县出口商品销售总额3283.59万元,收取经管费39.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