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县境北部在历史上形成以旱粮为主的一年一熟制和两年三熟制;中南部以稻麦一年两熟制为主。建国之初,仍沿袭解放前的耕作制度,主要耕作方式为:水田,除稻麦两季外,皆为冬沤一季稻;旱地,主要是高粱(玉米)——小麦——豆类(山芋)。经济作物,山芋、棉、烟等两年三熟。
建县后,淠史杭灌区通水,朱集、庄墓两大电灌站相继建成,耕作制度有了较大变化。一年一熟制的面积缩小,一年二熟制、两年三熟制的面积扩大。耕作方式:水田,一肥一稻和一麦一稻;旱地,“三春”(春高粱、春玉米、春山芋等)、大豆、小麦。经济作物,仍是棉、烟、麻类、花生等一年一熟制。
70年代,因水利条件进一步改善,旱改水的面积逐年扩大,一肥一稻,一油一稻的耕作制度有了发展。而在1976~1977年的两年中,受“左”的思潮影响,不顾客观实际,盲目扩大早稻和双晚稻,搞一年三熟,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在一般正常的年份,中稻面积均在40~50万亩,而1977年早稻面积竟达36.7万亩,但单产仅179公斤,是建县以来的最低水平。1978年得到纠正,耕作方式为:水田,以麦稻、油稻、肥稻为主体;旱地,以大小麦、山芋、豆类、花生、棉花、烟叶、薄荷等为主体,轮换耕种。
1980年后,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耕作制度相应改革。水田以麦稻、油稻、油杂为主,仅有少量肥稻和双季稻;旱粮以麦——豆套芝麻、麦——山芋、麦——花生或油(麦)——棉、油(麦)——烟以及一棉、一烟、一瓜、一山芋的种植制度。198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39.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65.8%,比1965年提高26.6%。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