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货币
解放初期,境内市场上使用的货币主要是“华中币”,间有“北海币”和“中州币”等,人民币也开始在全国流通。县境流通的票面额有:一百元、二百元、五百元、一千元、二千元、五千元、一万元。1955年3月1日,发行新的人民币,以一元新人民币折合旧人民币一万元。县境流通的票面额,主币有:十元、五元、三元、二元、一元五种;辅币有: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六种,还有一分、二分、五分三种硬辅币。1960年以后,使用我国自行印制的新版人民币,辅币面额不变,主币减少三元券,陆续收回1953年苏联代印的旧版人民币。198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发行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四种金属币,县境市场少见。建县初期,货币流通量小。1965年,现金收入总额2856万元,支出总额3416万元,净投放577万元。1970年后,陆续办起一批地方工商企业,货币流通量增加。特别是1979年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市场开放,商品零售额和采购量的增长,促使县货币流通量大增。1985年,现金收入达15107万元;现金支出为15888万元,比1980年净增100.9%,年平均增加1596万元,现金净投放784万元,比1980年下降50.2%。
历年现金收支情况表单位:万元

金银收兑工作,1950年,银元在市场上禁止流通,凡金银及金银制品,均须由国家银行收兑,不准私自交易。1952年各区设立营业所后,县境农村开始收兑银元。当时根据银元的分量和成色,分为甲、乙、丙三类:“站洋”(有一武士站像)、“大头洋”(袁世凯头像)为甲类;“龙洋”(光绪元宝、宣统元宝)、“船洋”(背面有帆船图案)、“小头洋”(孙中山头像)为乙类;余为丙类。各类收兑价格不同。以后不再分类,每枚统按一元兑换。1973年,每枚2.50元,1980年,每枚提到5元。
建县后,各营业所和服务组因条件不够,仍以兑换银元为限,金银及金银制品,全由县支行收兑。到1984年,全县共收兑黄金435克,白银10500.8克,银元39538枚。
附:金银收兑价格调整表单位:元
历年现金收支情况表单位:万元

金银收兑工作,1950年,银元在市场上禁止流通,凡金银及金银制品,均须由国家银行收兑,不准私自交易。1952年各区设立营业所后,县境农村开始收兑银元。当时根据银元的分量和成色,分为甲、乙、丙三类:“站洋”(有一武士站像)、“大头洋”(袁世凯头像)为甲类;“龙洋”(光绪元宝、宣统元宝)、“船洋”(背面有帆船图案)、“小头洋”(孙中山头像)为乙类;余为丙类。各类收兑价格不同。以后不再分类,每枚统按一元兑换。1973年,每枚2.50元,1980年,每枚提到5元。
建县后,各营业所和服务组因条件不够,仍以兑换银元为限,金银及金银制品,全由县支行收兑。到1984年,全县共收兑黄金435克,白银10500.8克,银元39538枚。
附:金银收兑价格调整表单位: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