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6年(1927年)9月,中共安徽省临委根据“八七”会议关于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领导全省各地农民纷纷举行暴动。几年内暴动达60余次,参加人数约20万。前期暴动大部分在长江以北地区;后期暴动主要在江南地区。
以土地革命为宗旨的安徽各地农民运动遍及全省各地,先后爆发了商南起义、六霍起义、潜山请水寨暴动和广德暴动等农民武装暴动,大多数被反动当局很快镇压下去,少数坚持下来的,建立工农红军,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当时叫苏维埃政府),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一、皖西苏区政权
皖西地区包括安徽省的六安、霍山、霍邱、岳西、金寨等县。该地区党组织的管辖范围曾达到合肥、舒城、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寿县、颍上、阜阳、凤台、涡阳、蒙城以及河南省的商城、息县、固始、新蔡,湖北省的英山、罗田、蕲春、黄梅、广济等市、县。
民国17年(1928年)4月9日,中共皖北特委为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安徽省临委制定的暴动计划,乘国民党军队高桂滋第十九军主力调离,阜阳城内防御空虚之际,发动该军教导团和行流集、王官集等地的农民赤卫队举行武装暴动,魏野畴任暴动总指挥。起义士兵首先镇压了反动军官,然后撤出城外,分两路转移。一支队伍350余人至王官集与农民赤卫队汇合,成立皖北苏维埃政府,选举李端甫、李烈飞任正、副主席。11日,因遭国民党军队包围,战斗失利,退至太和县境内,又遭地方武装截击而失败。另一支队伍近200人,由魏野畴率领出城向阜阳西南转移途中,因遭国民党军追击而失散。
民国18年3月,中共商城县委将商城南部(今属安徽省金寨县)、罗田北部、麻城东北部划为特别区,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别区委,组织以周维炯、肖方为首的起义指挥部,计划发动群众,进行赵义的各项准备工作。5月6日(农历立夏节)晚,周维炯首先发动丁家埠民团起义成功。接着,南溪、吴家店、竹叶庵、斑竹园等地民团和农民群众几千人,分别在詹谷堂、徐其虚、李梯云、肖方带领下纷纷暴动。几天内,商南地区几乎全被暴动群众占领。5月9日,各路暴动队伍汇集班竹园,开会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在南溪黄鹤湾建立工农政权性质的临时办事处,由除其虚任办事处主任,行使政府职能,初步形成了以南溪、吴家店为中心,纵50公里、横30余公里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
中共中央“八七”会议以后,中共安徽省临委确定以六安为中心,包括周围4个县在内,为全省第一暴动区域。民国18年5月上旬,中共霍山县委首先指派县委委员,戴家河民团队长朱体仁,利用宴请新店河民团头目陈乾士之机,将其击毙,缴其部下枪械30多支。接着又缴了前去“调查”的县自卫团枪10余支。同时,中共霍山县委委员、诸佛庵民团团总刘淠西率部起义。起义后,中共霍山县委将其组建为秘密游击队,从此,揭开了六霍暴动的序幕。
5月17日,中央六安县西北区委领导武陡山农民武装暴动,2000多名赤卫队员和农民围攻5个地主圩子,就地镇压恶霸地主,收缴其武装,成立秘密游击队。11月8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发动独山周围数千农民手持大刀、长矛前往独山镇民团驻地,营救日前被民团捕去的农民协会会员,占领了独山镇,六霍暴动爆发。9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区和附近各县采取行协,组织武装暴动。不久,六安两河口、龙门冲、七邻湾等地农民纷纷响应,举行武装暴动,建立六安三区、六区、四区革命委员会。19日,霍山县西镇、桃源河、诸佛庵、黑石渡等地农民暴动和民团起义。建立霍山五区、六区苏维埃政府。霍邱县白塔畈等地也举行了武装暴动。民国19年1月,在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指导下,各地暴动武装在霍山县流波集中,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从此,皖西革命根据地开始形成。
4月初,红军第三十三师与潜山工农革命军一起攻克英山县城,建立了英山县革命委员会,开辟了与霍山苏区相连的一块纵横25公里的苏区。4月11日,第二次攻克霍山县城,成立了霍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曹品三。4月下旬,打潜山,再克水吼岭,建立了以天堂为中心,包括舒城县晓天、“红三区”在内的一块根据地。5月3日,成立了潜山县革命委员会,主席王焰才。至此,初步建立了北起白塔畈、丁家集,南抵金家铺、水吼岭,东至淠河,西接商南的纵百余公里,横约50多公里,拥有人口近40多万的皖西革命根据地。皖西根据地建有4个县级政权,10多个区级政权,100多个乡级政权,这是皖西人民政权建设的首次大发展。
皖西革命根据地与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相接壤,发展成为皖西北革命根据地。连同民国16年11月,共产党员潘忠汝等人领导黄麻起义开辟的鄂豫边区革命根据地在内,初步形成了位于湖北、河南、安徽3省边界地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民国19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将鄂东北、豫东南和皖西北3块红色区域统一建制,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统一的党政军领导机关。3月20日,成立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别委员会,郭述申任书记。将边区红军改编为红一军军长许继慎(民国20年1月,再改称为红四军。11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6月下旬,在光山县王家湾召开鄂豫皖苏区第一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到会的有鄂东北、豫东南、皖西苏维埃代表及平汉铁路工人代表200多人,成立鄂豫皖苏区工农民主政府,甘元景当选为政府主席。大会还讨论了政治报告、土地改革、扩大红军等问题,并通过相应的决议。鄂豫皖边区实行党、政、军统一领导,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
民国19年12月上旬,刚由中央派来的曾中生与鄂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述申商定,在黄安县七里坪召开了特委成员和临时各县委负责人紧急会议。会上,成立了鄂豫皖临时特委和临时苏维埃政府。
这年冬,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与红一军前委,为了恢复和扩大苏区,成立了党政合一的六英霍行动委员会,统一领导这一地区的斗争,直至民国20年1月20日,鄂豫皖苏维埃东方办事处成立,六英霍行动委员会撤销。这些政权机关对动员组织群众,建立人民武装,保卫苏区,开辟新的根据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强党对皖西地区的领导,在皖西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报请中央原则同意,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即派常委余笃三,于民国20年1月20日,在金家寨召开联席会议,宣布成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东方办事处。由余道江(王义中)、曾泽民、杜旭凯、张德山、窦克难等组成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日常工作,行使苏维埃政权职能。东方办事处管辖;六安、霍山、英山、霍邱、寿县、合肥、舒城、桐城、潜山9县工作。商城县工作也暂归皖西指导。会议还决定将六(安)霍(山)两县合组一县,建立六霍县革命委员会。至此,皖西地区、县、区、乡、村五级政权机构开始形成。
民国20年2月,霍邱县党组织根据形势发展,适时发动农民武装起义,扩大革命根据地,成立了霍邱县临时革命委员会,杜红光任主席。5月2日,六霍前方办事处在粉碎敌军对皖西苏区的第二次“围剿”之后,成立了六安、霍邱两县苏维埃政府,形成了一块东西约150多公里,南北约200公里的根据地,这是皖西苏区政权建设的再次大发展。
民国20年5月1日,召开皖西北苏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吴宝才当选为主席,戴季伦任党团书记。机关驻金家寨。特区苏维埃政府管辖有六安、霍山、霍邱、商城4个苏区县。同时撤销了在皖西北行使政府职能的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东方办事处。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建立后,颁布了一些行政法规,在苏区的土地改革和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此时,张国焘、陈昌浩等人来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于5月12日在新集成立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张国焘任书记,领导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军事委员会、苏维埃政府和中共鄂豫皖省委工作,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最高领导机关。由于张国焘推行一系列“左”倾冒险主义政策,给正在发展中的鄂豫皖根据地、包括皖西北在内的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
7月1日,鄂豫皖苏区召开第二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170万劳苦工农群众和红军的397名代表出席了大会。7月8日大会闭幕。大会通过了土地法、苏维埃临时组织大纲,以及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经济政策、婚姻、肃反等一系列决议案。大会选举产生了鄂豫皖苏区苏维埃政府领导人,高敬亭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王平章当选为人民委员会委员长。到10月,鄂豫皖根据地发展到包括黄安(今为红安)、麻城、商城、光山、六安、霍山等26个县,成为全国6大根据地之一。
民国21年3月上旬,中共皖西北道委为了有效地打击鄂豫皖3省结合部的敌人,经中共鄂豫皖省委同意,将六安、霍山、英山、罗田、商城等5县边区,英霍两县边区,以及霍山的第六区、流波一带划为五星县,以燕子河为县城,成立五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余良柱。
4月24日,中共六霍县委委员汪孝芝(女),在红四方面军的支持下,发动农民举行牛岗暴动。起义胜利后,成立了六霍县苏维埃政府和第二、第十区苏维埃政府。同时,六安一些地方农民起义,成立了一些乡、区苏维埃政府。
5月8日,苏家埠战役结束,红军占领了正阳关、霍邱县城,中共霍邱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于15日从大顾店迁入县城。
6月12日,红军粉碎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皖西北根据地扩大到东起舒城附近,西抵固始县郭陆滩,南至太湖、宿松,北濒淮河南岸。拥有六安、霍山、商城、红山(英山)、五星、红城(霍邱)、固始、六霍8个县级苏维埃革命政权。舒城、潜山、太湖、宿松4个县也建有很多区、乡革命政权,形成了鼎盛局面。
皖西苏区十分重视土地革命,民国19年4月,颁布了六安六区苏维埃代表大会有关土地问题的决议,制定了《土地政纲实施细则》,实行依靠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同时给地主以生活出路的政策,开展土地革命。到民国19年7月,六安的3个区、霍山的6个区及霍邱、英山的部分苏区,约有32万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分得了土地。不久,国民党军队乘红一军主力出击平汉路之机,侵占了皖西苏区,土地革命成果丧失。民国20年1月,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皖西苏区恢复。民国20年2月,苏区重新掀起土地革命高潮,并纠正过去一些“左”的做法。到5月间,皖西北新老苏区近100万人口分得了土地。8月,在王明“左”倾土地政策的指导下,重新分配土地,“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至次年5月底,大部分苏区完成土地分配。皖西苏区的土地革命,摧毁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为党的发展、红军的壮大和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
民国20年5月,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为了控制和管理特区货币流通和金融市场,在金家寨成立特区银行,由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任行长。民国21年11月,改为皖西北道区银行,行址迁麻埠。银行发行银币、铜币、纸币、布币4种货币。苏区货币颇有信用。同时还开展储蓄、贷款、汇兑等业务,对统一特区金融管理,搞活经济流通,促进物资交流,活跃苏区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文化教育方面,皖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就发展教育事业,到了30年代初达到鼎盛时期。民国20年5月,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设立文化教育委员会,桂柏炎任主任,下设学校教育、社会文化和国家出版3个科。各区、乡、村苏维埃都配设专职文教委员,任务是贯彻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知识,为革命斗争培养人才。苏区教育包括:红军部队教育、党政干部教育、学校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几个方面。干部教育包括党训班、党校、干部学校和干部培训等形式。还有女子干部学校和专门培养文化干部的中心学校。学校教育主要是列宁小学,苏区各乡都办有列宁小学,区苏维埃所在地及较大的集镇都办有列宁模范小学(完小)。村办列宁小学为初小。仅民国21年,六安、霍山两县苏区共办起93所列宁小学。苏区教育为皖西革命斗争培养了大量的军政骨干,并在青少年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民国21年10月,蒋介石亲自统率30多万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连续发起最强大的第四次“围剿”,以张国焘为书记的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未能粉碎这一次“围剿”,于10月12日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向平汉线以西转移,后来到了川陕边界。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后,苏区武装力量大为减弱,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实行白色恐怖。苏区只剩下六安县的六区、三区和赤南(今金寨县)、赤诚(商城)的一部分。
民国23年11月11日,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苏区后重建的红二十五军,因战斗受挫,奉中共中央的命令,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开始长征,于次年9月到达陕北。此时,国民党政府一面派军尾追西去的红二十五军,一面调动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清剿”。中共皖西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毅然决定重新组建革命武装,同敌人展开殊死的斗争,粉碎了敌军的3个月“清剿”。不仅保存了赤城、赤南两个县苏维埃政府和六安、霍山县部分区苏维埃政府等几小块革命根据地,而且开辟了一块新的游击根据地。
民国24年1月8日,蒋介石增强对皖西北的“清剿”兵力,命令务于3个月内将东区红军主力肃清。在强大的敌军进攻下,赤城根据地亦告失陷。2月16日,红二十八军来到舒城县鸵岭附近的白果树,决定在舒城、霍山、潜山、太湖4县结合部创建游击根据地。
中共皖西特委在红军配合下,首先到舒城、潜山交界一带建立党组织,发动与组织群众打土豪,歼民团。民国24年3月底,在石关乡象形地成立了“舒霍潜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李明清,管辖夹竹河、夺坪、花岩、主簿源、黄羊殿5个村苏维埃。到民国26年春,红二十八军主力胜利转战鄂东北。皖西北地区的各级党组织领导地方武装和便衣队就地坚持斗争。
皖西苏区政权机构一览表
表2—4—1


二、皖南苏区政权
皖南地区包括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市、县。民国20年(1931年)6月以后,该地区党组织的管辖范围达到长江以北的桐城、庐江、巢县、含山、无为、怀宁、安庆等市、县,以及江西省的浮梁、婺源、彭泽、鄱阳,浙江省的安吉、临安等县。
民国16年12月底,中共南陵特别支部派人到谢家坝开展农民运动,建立了南芜边区苏维埃政府和南芜边区农民暴动指挥部,俞昌准任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农民暴动指挥部总指挥,同时还成立了南芜边区赤卫队。翌年1月,以打开地区粮仓为先导的农民暴动开始,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因省政府主席陈调元派重兵镇压,谢家坝农民暴动失败了。
民国19年3月,中共广德县委发动广德农民武装暴动,开展分粮斗争。7月,皖南红军独立团成立,王金林任团长。9月,召开广郎宣苏维埃准备委员会代表大会,筹建广郎宣地区苏维埃政府,并选举产生出席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南京国民党当局派重兵“清剿”,武装斗争坚持到民国20年11月失败。
民国23年8月,中共太平中心县委领导柯村农民武装暴动,10月,皖南苏维埃政府在柯村成立,宁春生任主席,并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皖南游击大队,在方园百余华里的苏区分配土地,后因反动当局镇压,柯村暴动失败。
民国23年12月10日,由方志敏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两个师部队在黄山汤口会师,声威大增。蒋介石急电浙赣皖各省“会剿”。14日,红军在太平县谭家桥首战失利,挫伤了部队士气,后撤退到柯村休整。根据方志敏的指示,留下1个侦察营与皖南红军游击大队合编,组成约500人的皖南红军独立团,熊刚任团长,刘毓标任政委,坚持在皖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3年游击战争期间,皖南党组织和红军先后开辟了3块游击根据地。
熊刚、刘毓标率领的皖南红军独立团,在休宁和婺源交界的鄣公山开展工作,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立起一块游击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
民国23年12月,北上抗日先遣队派李步新等到泾县西南乡开辟工作。后在泾旌宁宣中心县委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建立了一小块游击区。民国25年1月,敌人大部队包围游击区,形势恶化,李步新率部向南突围,在休宁鄣公山找到省委。
民国24年中秋节(9月12日),中共江南特委发动秋浦高山地区的农民武装暴动,成立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欧阳斌任主席,并开始分配土地工作。民国25年初,国民党派重兵占领苏区,王丰收和江天辉率部撤出高山地区,到达休宁鄣公山。
民国25年4月,中共皖浙赣省委在鄣公山成立,书记关英,建立统一的党和军事机关,领导皖浙赣边的游击斗争,挫败了敌军的“清剿”,政策和策略作了重大调整。省委在边区建立了5个特委,直接指挥皖浙赣红军独立团,武装斗争的地区也不断扩大,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
民国26年元月起,国民党纠集10万兵力向皖浙赣地区“清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经受了严酷环境的考验,终于坚持到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次国共合作,部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敌后抗日。
皖南苏区政权机构一览表
表2—4—2

三、皖东北苏区政权
皖东北地区包括安徽省津浦铁路沿线及东北各县、市。该地区党组织的管辖范围曾一度达到涡阳、阜阳、颍上、凤台、寿县和现属河南省的虞城、夏邑、永城等县。
民国16年(1927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安徽省境内津浦铁路沿线及东北各县划归中共江苏省委领导。此后,这一地区在江苏省委及所属徐海蚌特委领导下,各级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到民国22年9月上旬,该地区各级党组织及政、军、群众组织,均因叛徒出卖和国民党军队镇压而遭失败。
皖东北苏区政权机构一览表
表2—4—3




上一篇:导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