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经营方式
一、计划统计
80年代以前,集体企业的计划由主管部门根据省、市的计划会议安排,指导性计划居多,兼有少部分指令性计划。在下达生产经营计划时,木材、棉纱、钢材、铝锭、金属薄板等产品原料纳入计划供应。国营企业基本上是单纯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的生产单位,1954~1984年,各企业以省、市计划会议安排的国家计划指标为基础编制企业生产销售计划。原料由国家计划调拨,企业按计划组织生产并分月、季、年按期向市轻工主管部门、省轻工厅和市统计部门上报生产数据。由于企业作为单一的生产经济单位,没有经营自主权,也不负经营责任,盈利上交国家财政,亏损由国家财政弥补。1980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集体企业首先被推向市场,产品计划基本是指导性的,产品销售和原料供应大多由市场调剂,只有部分原料还纳入计划,但逐年减少。1984年以后,国营企业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比重逐年下降,市场调节的份额逐步增大,其后指令性计划也逐步改变为指导性计划。省、市轻工主管部门虽仍下达行业生产计划,但各企业均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自行调整。由于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利增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1985年以后,轻工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各企业为发展生产开始实行供货合同制的形式进行生产经营,由过去单一生产型逐步过渡到自主经营、以销定产的生产经营型。到1990年,国家计划对企业的约束力进一步缩小,已基本不再按计划供应原料和包销产品。统计内容也有很大变化.综合经济效益统计指标比例明显加大。
二、财务审计
〔财务管理〕50年代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集体性质的生产合作社,一般只设1~2名会计人员,账目设置简单,财务制度不完善。60年代,财务工作得到加强,安徽造纸厂、淮南肥皂厂等国营企业设置科室,配置人员,健全财务管理的制度,但集体合作社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没有大的变化。“文化大革命”期间,各项工作遭到破坏,财务管理工作削弱。70年代后期,各企业逐步恢复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工作逐步健全完善,特别是1984年企业开展基础管理整顿后,财务管理进一步加强,许多大中型国营企业逐步推行二级、三级核算,财务管理进一步细化,集体企业的财务管理也纳入正轨。
〔审计〕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后的新情况,特别是实行经济承包制度,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以后,为防止企业经营可能出现的短期行为,对企业的审计逐年加强。在一些轻工大中型企业内部成立了审计科室。安徽造纸厂1985年4月成立了审计科。市轻工公司和市二轻局也在1985年相继建立了审计部门,负责对所属企业的各类审计。审计工作重点也从单纯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企业承包年度审计、企业经营者离任审计转移,并形成了制度。1986年初市二轻局对纸箱厂离任厂长进行离任审计,开轻工系统首例厂长离任审计的先例。
三、原料和销售
〔原料〕市轻工行业产品门类众多,生产原料繁多,主要有木浆、草料、麻料;动植物油脂;大米、麦芽、酒花、芋干;纸张、油墨;钢材、有色金属及煤炭等大宗物资和其他生产用物资。50年代初期,原料由各企业自行采购。50年代中期,国营企业生产用原料供应纳入国家计划,主要通过每年的省、市计划工作会议确定,由国家计划调拨,实行计划价格供应。80年代后,计划经济的模式逐步打破,国家分配的原料逐步减少,原由国家统一分配调拨的物资改为部分计划分配,部分靠市场调剂,原料价格实行“双轨制”,原料多渠道采购。
〔销售〕轻工产品在50年代初、中期,均由企业自产自销,有些企业是前店后坊,既自产自销,又搞原料加工。50年代后期,产品销售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原料由国家按计划价格调拨分配,产品由国家按计划价格收购,并统一由国家指定部门销售。如淮南肥皂厂在1953年后产品纳入供销社、商业部门代销。1958~1978年由商业部门包销。甘油产品由军工单位调拨,企业只有生产权,没有销售权。市印刷厂扑克牌由百货公司包销。轻工集体企业的家具、精铝制品、服装、塑料制品、水暖管件等产品也分别由有关部门收购或包销。期间,也有一些小产品由企业自产自销,包括1978年以后国营企业超计划完成的产品,企业也可以自销。80年代后,国家对产品不再收购包销,企业产品全靠自产自销,轻工企业纷纷转变经营方式,采取召开定货会、用户座谈会等形式促销,或通过联销计酬、销售包干、有奖销售等来推销企业的产品。企业更加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工作,瞄准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还积极开辟国际市场,文化用纸、乒乓球拍、绒布劳保手套、塑料制品、工艺美术品出口日本、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80年代以前,集体企业的计划由主管部门根据省、市的计划会议安排,指导性计划居多,兼有少部分指令性计划。在下达生产经营计划时,木材、棉纱、钢材、铝锭、金属薄板等产品原料纳入计划供应。国营企业基本上是单纯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的生产单位,1954~1984年,各企业以省、市计划会议安排的国家计划指标为基础编制企业生产销售计划。原料由国家计划调拨,企业按计划组织生产并分月、季、年按期向市轻工主管部门、省轻工厅和市统计部门上报生产数据。由于企业作为单一的生产经济单位,没有经营自主权,也不负经营责任,盈利上交国家财政,亏损由国家财政弥补。1980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集体企业首先被推向市场,产品计划基本是指导性的,产品销售和原料供应大多由市场调剂,只有部分原料还纳入计划,但逐年减少。1984年以后,国营企业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比重逐年下降,市场调节的份额逐步增大,其后指令性计划也逐步改变为指导性计划。省、市轻工主管部门虽仍下达行业生产计划,但各企业均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自行调整。由于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利增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1985年以后,轻工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各企业为发展生产开始实行供货合同制的形式进行生产经营,由过去单一生产型逐步过渡到自主经营、以销定产的生产经营型。到1990年,国家计划对企业的约束力进一步缩小,已基本不再按计划供应原料和包销产品。统计内容也有很大变化.综合经济效益统计指标比例明显加大。
二、财务审计
〔财务管理〕50年代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集体性质的生产合作社,一般只设1~2名会计人员,账目设置简单,财务制度不完善。60年代,财务工作得到加强,安徽造纸厂、淮南肥皂厂等国营企业设置科室,配置人员,健全财务管理的制度,但集体合作社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没有大的变化。“文化大革命”期间,各项工作遭到破坏,财务管理工作削弱。70年代后期,各企业逐步恢复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工作逐步健全完善,特别是1984年企业开展基础管理整顿后,财务管理进一步加强,许多大中型国营企业逐步推行二级、三级核算,财务管理进一步细化,集体企业的财务管理也纳入正轨。
〔审计〕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后的新情况,特别是实行经济承包制度,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以后,为防止企业经营可能出现的短期行为,对企业的审计逐年加强。在一些轻工大中型企业内部成立了审计科室。安徽造纸厂1985年4月成立了审计科。市轻工公司和市二轻局也在1985年相继建立了审计部门,负责对所属企业的各类审计。审计工作重点也从单纯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企业承包年度审计、企业经营者离任审计转移,并形成了制度。1986年初市二轻局对纸箱厂离任厂长进行离任审计,开轻工系统首例厂长离任审计的先例。
三、原料和销售
〔原料〕市轻工行业产品门类众多,生产原料繁多,主要有木浆、草料、麻料;动植物油脂;大米、麦芽、酒花、芋干;纸张、油墨;钢材、有色金属及煤炭等大宗物资和其他生产用物资。50年代初期,原料由各企业自行采购。50年代中期,国营企业生产用原料供应纳入国家计划,主要通过每年的省、市计划工作会议确定,由国家计划调拨,实行计划价格供应。80年代后,计划经济的模式逐步打破,国家分配的原料逐步减少,原由国家统一分配调拨的物资改为部分计划分配,部分靠市场调剂,原料价格实行“双轨制”,原料多渠道采购。
〔销售〕轻工产品在50年代初、中期,均由企业自产自销,有些企业是前店后坊,既自产自销,又搞原料加工。50年代后期,产品销售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原料由国家按计划价格调拨分配,产品由国家按计划价格收购,并统一由国家指定部门销售。如淮南肥皂厂在1953年后产品纳入供销社、商业部门代销。1958~1978年由商业部门包销。甘油产品由军工单位调拨,企业只有生产权,没有销售权。市印刷厂扑克牌由百货公司包销。轻工集体企业的家具、精铝制品、服装、塑料制品、水暖管件等产品也分别由有关部门收购或包销。期间,也有一些小产品由企业自产自销,包括1978年以后国营企业超计划完成的产品,企业也可以自销。80年代后,国家对产品不再收购包销,企业产品全靠自产自销,轻工企业纷纷转变经营方式,采取召开定货会、用户座谈会等形式促销,或通过联销计酬、销售包干、有奖销售等来推销企业的产品。企业更加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工作,瞄准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还积极开辟国际市场,文化用纸、乒乓球拍、绒布劳保手套、塑料制品、工艺美术品出口日本、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