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950年3月,正式建立县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至1954年5月止,共召开三届十七次会议。
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50年3月召开,历时5天,主要内容:(1)贯彻上级关于生产自救工作的文件精神,布置生产自救工作;(2)选举产生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1950年8月召开,主要内容是研究讨论午征任务的合理负担、抢种晚秋作物、治淮等问题。
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51年7月7日召开,历时3天半,出席会议的有农民、工人、教师、学生、医生、军人、荣誉军人、军属、工商业者、党政机关人员等各界代表320人。主要内容:(1)讨论重新修订爱国公约、增产捐献和优待军属问题;(2)审议通过县政府10个月来的工作和今后工作任务安排的报告;(3)讨论通过县财政收支计划;(4)选举产生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订立工作计划;(5)讨论通过成立监察委员会的有关事宜;(6)讨论通过关于修订爱国公约、增产捐献,搞好优待烈、军属工作,协助政府镇压反革命分子、宣传土改方针和发展生产十大政策、积极纳粮纳税、加强人民武装、加强卫生工作、扩大读报组及常年民校等项决议。
第二次会议于1951年10月9日召开,历时3天,出席代表515人,其中妇女代表125人,占24.3%;工人代表9人,占1.7%;农民代表309人,占60%;教师代表23人,占4.5%;学生代表6人,占1.2%;工商业者代表10人,占1.9%;医生代表12人,占2.3%;回族代表6人,占1.2%;荣军代表4人,占0.8%;部队代表3人,占0.6%;烈军属代表6人,占1.2%;政府代表1人,党委代表1人,各占0.2%。会议内容:(1)审议通过县政府关于3个月来的工作和今后意见的报告;(2)讨论通过关于深入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坚决完成土改任务、提前做好治淮准备、保证完成秋收秋耕计划、坚决贯彻执行镇压反革命条例、贯彻执行婚姻法、继续完成爱国售棉任务、开展冬学识字运动、大会代表带头贯彻执行大会决议和政府法令等九项决议。
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于1952年3月16日召开,历时4天。出席代表468人,其中男代表355人,女代表113人,党员代表37人,团员代表177人,群众代表254人。主要内容:讨论关于大力搞好春耕生产、增加抗美援朝的物资力量、迎接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精耕细作、科学种田、建立农村互助组、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时事教育等问题;选举产生县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第二次至第五次会议分别于1952年4月至7月召开。第六次会议于1952年8月30日召开,历时4天。出席代表418人,其中男代表313人,女代表105人,党员代表26人,团员代表160人,各界群众代表232人。主要内容:(1)审议通过县政府工作报告;(2)讨论通过关于做好转业军人安置工作、完成秋季农业生产任务等两项决议。
第七次会议于1952年11月11日召开,历时4天。到会代表462人,列席代表30人。主要内容:(1)审议通过县政府工作报告;(2)接受审议482件提案议案;(3)研究生产救灾、开展小麦丰产运动、治淮、缴纳公粮等项工作。
第八次会议于1952年12月11日召开,历时4天。出席代表418人,其中男代表313人,女代表105人,党员代表26人,团员代表160人,其他各界群众代表232人。主要内容:(1)审议通过了县政府工作报告:(2)选举产生了3名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3)接受审议257件提案议案;(4)讨论了民主建政、劳动就业、镇压反革命、生产救灾等项工作。
第九次会议于1953年3月31日召开,历时4天,出席代表493人。主要内容:(1)审议通过县政府工作报告;(2)研究春耕生产救灾、开展丰产竞赛运动、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等项工作。
第十次会议于1953年6月19日召开,历时5天,出席代表464人。主要内容:(1)审议通过县政府工作报报告;(2)研究开展增加生产、厉行节约运动、贯彻执行税收政策,完成税收任务、加强市场管理、普选、肃反、拥军优属等项工作。
第十一次会议于1953年11月25日召开,历时5天,出席代表470人。主要内容:(1)听取县委副书记赵铭诚关于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报告;(2)研究统购统销、增产节约、农田水利、财经等项工作。
第十二次会议于1954年5月20日召开,历时4天,出席代表357人。主要内容:(1)审议通过县政府工作报告;(2)研究田间管理、夏收、夏种、防旱、防汛、灭虫等项工作。
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50年3月召开,历时5天,主要内容:(1)贯彻上级关于生产自救工作的文件精神,布置生产自救工作;(2)选举产生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1950年8月召开,主要内容是研究讨论午征任务的合理负担、抢种晚秋作物、治淮等问题。
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51年7月7日召开,历时3天半,出席会议的有农民、工人、教师、学生、医生、军人、荣誉军人、军属、工商业者、党政机关人员等各界代表320人。主要内容:(1)讨论重新修订爱国公约、增产捐献和优待军属问题;(2)审议通过县政府10个月来的工作和今后工作任务安排的报告;(3)讨论通过县财政收支计划;(4)选举产生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订立工作计划;(5)讨论通过成立监察委员会的有关事宜;(6)讨论通过关于修订爱国公约、增产捐献,搞好优待烈、军属工作,协助政府镇压反革命分子、宣传土改方针和发展生产十大政策、积极纳粮纳税、加强人民武装、加强卫生工作、扩大读报组及常年民校等项决议。
第二次会议于1951年10月9日召开,历时3天,出席代表515人,其中妇女代表125人,占24.3%;工人代表9人,占1.7%;农民代表309人,占60%;教师代表23人,占4.5%;学生代表6人,占1.2%;工商业者代表10人,占1.9%;医生代表12人,占2.3%;回族代表6人,占1.2%;荣军代表4人,占0.8%;部队代表3人,占0.6%;烈军属代表6人,占1.2%;政府代表1人,党委代表1人,各占0.2%。会议内容:(1)审议通过县政府关于3个月来的工作和今后意见的报告;(2)讨论通过关于深入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坚决完成土改任务、提前做好治淮准备、保证完成秋收秋耕计划、坚决贯彻执行镇压反革命条例、贯彻执行婚姻法、继续完成爱国售棉任务、开展冬学识字运动、大会代表带头贯彻执行大会决议和政府法令等九项决议。
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于1952年3月16日召开,历时4天。出席代表468人,其中男代表355人,女代表113人,党员代表37人,团员代表177人,群众代表254人。主要内容:讨论关于大力搞好春耕生产、增加抗美援朝的物资力量、迎接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精耕细作、科学种田、建立农村互助组、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时事教育等问题;选举产生县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第二次至第五次会议分别于1952年4月至7月召开。第六次会议于1952年8月30日召开,历时4天。出席代表418人,其中男代表313人,女代表105人,党员代表26人,团员代表160人,各界群众代表232人。主要内容:(1)审议通过县政府工作报告;(2)讨论通过关于做好转业军人安置工作、完成秋季农业生产任务等两项决议。
第七次会议于1952年11月11日召开,历时4天。到会代表462人,列席代表30人。主要内容:(1)审议通过县政府工作报告;(2)接受审议482件提案议案;(3)研究生产救灾、开展小麦丰产运动、治淮、缴纳公粮等项工作。
第八次会议于1952年12月11日召开,历时4天。出席代表418人,其中男代表313人,女代表105人,党员代表26人,团员代表160人,其他各界群众代表232人。主要内容:(1)审议通过了县政府工作报告:(2)选举产生了3名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3)接受审议257件提案议案;(4)讨论了民主建政、劳动就业、镇压反革命、生产救灾等项工作。
第九次会议于1953年3月31日召开,历时4天,出席代表493人。主要内容:(1)审议通过县政府工作报告;(2)研究春耕生产救灾、开展丰产竞赛运动、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等项工作。
第十次会议于1953年6月19日召开,历时5天,出席代表464人。主要内容:(1)审议通过县政府工作报报告;(2)研究开展增加生产、厉行节约运动、贯彻执行税收政策,完成税收任务、加强市场管理、普选、肃反、拥军优属等项工作。
第十一次会议于1953年11月25日召开,历时5天,出席代表470人。主要内容:(1)听取县委副书记赵铭诚关于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报告;(2)研究统购统销、增产节约、农田水利、财经等项工作。
第十二次会议于1954年5月20日召开,历时4天,出席代表357人。主要内容:(1)审议通过县政府工作报告;(2)研究田间管理、夏收、夏种、防旱、防汛、灭虫等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