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支前
民国27年(1938年)5月,国民党李品仙部十一集团军北上台儿庄抗日,路经凤台。县征民船数百只,搭浮桥于淮河上,北靠三官楼,南接魏郢孜,使李部顺利渡淮北上。同年,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组织工作团,深入城镇乡村,宣传抗日救亡。先后动员几百名青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主力部队。使一些开明地主士绅捐粮、捐款、捐枪支弹药支援前线。
民国29年9月,县抗日民主政府妇抗会组织缝衣队,在齐王庙昼夜为新四军赶做军服。仅一区妇女就做军服2000件,布鞋1000余双,棉被500余床。民国37年夏初,豫皖苏六分区伤病医院转移凤台,中共白塘区委把80余名解放军伤病员安置在可靠群众家中,确保他们安全养伤、转移。同年11月,为支援淮海战役,中共凤台县委、县政府成立县战勤指挥部和支前兵站,动员2000民工,400副担架,组成3个担架队,将解放军伤病员从蒙城范集运到涡阳殷庙,三次共运伤员500余人。全县提供支前面粉25万公斤,棉花2500公斤,土布23000余米。
1949年3月,为支援解放军南下,凤台兵站动员100民工,数百只木船,在淮河上搭浮桥1座,使经县境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部顺利渡淮。同时,成立800人的支前担架队,备担架200副,随二野五兵团十八军南下,在六安至舒城之间,运送100名解放军伤员。4月底在枞阳渡江,6月13日返县。1951年,为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全县30余万人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全县1000余名青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捐献飞机、大炮款14.4亿元(旧币),捐慰问袋5300个,写慰问信20000余封。
民国29年9月,县抗日民主政府妇抗会组织缝衣队,在齐王庙昼夜为新四军赶做军服。仅一区妇女就做军服2000件,布鞋1000余双,棉被500余床。民国37年夏初,豫皖苏六分区伤病医院转移凤台,中共白塘区委把80余名解放军伤病员安置在可靠群众家中,确保他们安全养伤、转移。同年11月,为支援淮海战役,中共凤台县委、县政府成立县战勤指挥部和支前兵站,动员2000民工,400副担架,组成3个担架队,将解放军伤病员从蒙城范集运到涡阳殷庙,三次共运伤员500余人。全县提供支前面粉25万公斤,棉花2500公斤,土布23000余米。
1949年3月,为支援解放军南下,凤台兵站动员100民工,数百只木船,在淮河上搭浮桥1座,使经县境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部顺利渡淮。同时,成立800人的支前担架队,备担架200副,随二野五兵团十八军南下,在六安至舒城之间,运送100名解放军伤员。4月底在枞阳渡江,6月13日返县。1951年,为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全县30余万人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全县1000余名青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捐献飞机、大炮款14.4亿元(旧币),捐慰问袋5300个,写慰问信20000余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