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沟渠
民国37年(1948年)底,县境有大沟18条,中沟22条,总长176.8公里,但互相阻塞,排水不畅。
解放后,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大兴农田水利,每年出工4.5万人,至1965年,整治排水大沟16条,长153.3公里,疏浚或开挖中小沟数以千计,排水效益达到33万亩。1966年至1975年,每年出工约5万人,整治大沟18条,新开挖大沟1条,总长187.8公里。同时,开挖条台田沟1.5万亩,进一步改善排涝防渍设施。累计完成土方约4000万立方米。1976年至1980年,全县实施“水网化”工程,打破界线,重新布局。每年出工约5万人,大、中、小沟按沟渠合一(引排水两用)进行开挖。其中,中沟间距约1000米1条;小沟间距约500米1条。1985年,全县计有大、中、小渠2777条,总长4939公里。引水、排水畅通无阻,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网化网络。配合机电排水,治涝效益达到31.25万亩。灌溉效益达到65万亩。
凤台县大沟统计表
解放后,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大兴农田水利,每年出工4.5万人,至1965年,整治排水大沟16条,长153.3公里,疏浚或开挖中小沟数以千计,排水效益达到33万亩。1966年至1975年,每年出工约5万人,整治大沟18条,新开挖大沟1条,总长187.8公里。同时,开挖条台田沟1.5万亩,进一步改善排涝防渍设施。累计完成土方约4000万立方米。1976年至1980年,全县实施“水网化”工程,打破界线,重新布局。每年出工约5万人,大、中、小沟按沟渠合一(引排水两用)进行开挖。其中,中沟间距约1000米1条;小沟间距约500米1条。1985年,全县计有大、中、小渠2777条,总长4939公里。引水、排水畅通无阻,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网化网络。配合机电排水,治涝效益达到31.25万亩。灌溉效益达到65万亩。
凤台县大沟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