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代,境内没有闸涵管理机构,几座小水闸,由当地乡民立约自建自管。
民国时期,滨淮陆家沟等8座小型排水涵洞,由县导淮第二工务所统管,排泄焦岗湖、董峰湖、菱角湖地区内水,排涝效益约2万亩。
1949~1960年间,先后兴建西淝河闸等3座大型河口防洪水闸和石湾等15座中型引排水闸涵。每建一闸,均成立管理机构或派专职闸管员,按照闸涵管理法规进行闸门起闭、机械日常维修养护工作,在控制动用中,充分发挥良好的水闸调控效益。
1961年以后,为促进排灌事业发展,全县配套兴建大、中、小型涵闸98座。县境水网化工程基本达到排灌自如。
1979年,县制订《涵闸和堤防管理养护办法》,进一步加强涵闸管理。1981年,县建立“涵闸岗位责任制”,使焦岗湖等25座滨淮防洪、排涝涵闸专管人员,按指令到位值勤,加强防守。使境内涵闸在抗洪中启闭灵活,控制自如,无一事故,安全渡汛。1983年至1985年,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又制订了《凤台县涵闸管理人员守则》,将淮河、西淝河、茨淮新河堤防上27座防洪、排涝涵闸的管理,固定到人,明确职责,将全县100立方米/秒以上的8座水闸,10~99立方米/秒的19座涵闸,管理得井然有序。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