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末民初,县内商业主要集中在城关和桂集、顾桥、朱马店、张集、尚塘、丁集、芦沟集等集镇上。主要经营京广百货、土棉绸布、屠宰、日杂、文具、酱菜、粮油、山杂、竹木、饮食、服务等十来个行业。县城有商户48家,50个店铺,另有7家小货摊。其中雍正年间开业的李公盛,至清末已发展为竹木、杂货、酱园3个店铺。有资金10000多银元,从业人员15人。嘉庆年间“进士第”开设的店铺,经营杂货,至清末拥有资本2000两白银,雇用店员14人。
民国4年(1915年)至民国24年,县城仅杂货、绸布两业就发展到42户,从业422人。经营品种增加各种洋布、洋油、洋火、洋烛、洋糖(果)、洋烟等海外泊来品。由于业务量扩大,专营批发的6家,批零兼营的7家,其中张祥泰、张隆盛、李梓记资金雄厚,均设有驻申或驻蚌办事处,采购“洋货”,外地商贾来凤经营的有福让公司、瑞成号等。
民国15年,直鲁联军过境骚扰,县城商户一度遭损。民国20年至23年,连年水灾,商业发展缓慢。至民国26年,全县经工商登记的商户95家,从业356人。此间经营规模较大的有祥泰永绸布店、隆盛杂货店、鼎龙酱园,各有资金3000至5000元,各有雇员7至9人。
民国27年,日军侵入县境,县城沦陷,大部分商户携款逃往四川、湖南、霍邱、固始等地,小商贩部分弃商务农。民国30年,日军在县城、硖山口开设钱田、钢布、丸济等6家洋行,销售日货,低价收购牛皮、银元、铜钱、农副产品等,进行经济掠夺。
民国34年8月,县城光复后,部分商户陆续恢复经营。
民国35年至民国37年,通货膨胀,商业萎靡。至解放前夕,县城仅有隆盛和祥泰鑫杂货店,洋油公司盛兴五金店,鼎龙酱园等稍具规模的商户20余家,其余大部分为濒临破产的店铺和沿街地摊小贩。
民国38年元月,凤台解放。全县共有私营商业和小商贩(亦农亦商不计)共975户,从业1475人,资金199.37万元。政府对有利国计民生的私营商业予以扶持,对经营活动有困难的小商贩给以支持。到1952年底,全县私营商业发展到1892户,从业2544人。
1955年至1956年,根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改造”的方针,逐步对私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成立公私合营店5个,参加22户,62人,设门市部13个;合作商店180个,1468人,设门点187个;合作小组80个,230户,804人;代购代销店88个,158户,163人;自营自销店120户,120人。
1958年,为追求“一大二公”,私营商业全部纳入集体或国营商业之中。
1978年,市场逐步开放,个体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79年底,有个体户157户,从业157人。1982年,经济体制改革,私营商业作为社会主义商业的必要补充而受到鼓励和支持。到1985年底,全县私营业发展到2961户,从业4137人,资金324.88万元,年营业额1947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4.2%。
建国前主要商号简介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