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水产品
境内河湖交错,水域面积较大。解放前未能充分利用,上市鲜鱼以自然捕捞为主,上市量随涝旱年景不同而增减,一般在0.8至2万担之间。
解放后,政府重视发展渔业生产,1958年开始在县鱼苗场繁育鱼苗,在焦岗湖等地投放,实行“捕养结合”,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放养量逐年增加。1959年鲜鱼上市量1.9万担,比1949年增加2倍。收购的鲜鱼大部分外调合肥、淮南等地,鲤鱼销往上海转口东南亚和罗马尼亚等地。1960年至1972年,湖泊开放,群众自由捕涝,焦岗湖鱼种放养中断,鲜鱼上市量下降10%左右。1973年恢复在湖泊中放养鱼苗鱼种,鲜鱼上市量有所恢复。1980年,国家水产总局拨款70.5万元,在县境西淝河两岸利用坝塘开挖精养鱼塘3340亩,建立商品鱼基地。全县各地池塘养鱼面积也逐年扩大,鲜鱼上市量稳定增长,1985年,鲜鱼上市量达3.63万担,另外还有甲鱼、鲜藕、菱角等水产品供应市场。
解放后,政府重视发展渔业生产,1958年开始在县鱼苗场繁育鱼苗,在焦岗湖等地投放,实行“捕养结合”,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放养量逐年增加。1959年鲜鱼上市量1.9万担,比1949年增加2倍。收购的鲜鱼大部分外调合肥、淮南等地,鲤鱼销往上海转口东南亚和罗马尼亚等地。1960年至1972年,湖泊开放,群众自由捕涝,焦岗湖鱼种放养中断,鲜鱼上市量下降10%左右。1973年恢复在湖泊中放养鱼苗鱼种,鲜鱼上市量有所恢复。1980年,国家水产总局拨款70.5万元,在县境西淝河两岸利用坝塘开挖精养鱼塘3340亩,建立商品鱼基地。全县各地池塘养鱼面积也逐年扩大,鲜鱼上市量稳定增长,1985年,鲜鱼上市量达3.63万担,另外还有甲鱼、鲜藕、菱角等水产品供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