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烟酒糖
烟
清末民初,以杂货店经销烟丝为主,用烟袋或水烟袋吸食。烟丝多为土推烟作坊产品,品种有净丝、皮丝、黄条等。民国9年(1920年),卷烟进入市场,城关祥泰号等商号从上海、蚌埠等地购入英美卷烟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大前门、炮台、老刀、司太飞、仙女、欢迎、大香槟等20多个品种。民国14年,城关谢海楼卷烟店生产金卫、仙岛、欢迎、胜利、中华等卷烟,以价廉受到平民青睐。
抗日战争中,沦陷区香烟销售由日伪洋行垄断,国统区香烟以土推烟为主。民国34年,寿县久福烟厂生产的罗汉、艳丽牌卷烟,还有50支装的大包烟,另有从外国进口和沪产大前门、三一三、三一四、宝钱、派克、飞机牌等卷烟进入凤台市场。
解放后,卷烟由国营商业经销,主要从寿县、蚌埠、上海等地购入,有春秋、东海、双戴花、大铁桥、丰收、大前门、飞马等品种。1954年12月,卷烟由烟酒专卖公司专卖,当年销售2548箱。
1960年后,卷烟紧缺,实行凭票供应,当年销售3458箱。1970年开始,逐渐放开供应平原、团结等香烟,而大前门、奔月等高档品种仍计划供应,当年共销售5826箱。1975年销售13464箱。
1978年后,香烟敞开供应,品类增多,货源充足,有团结、钟鼎、渡江、阿诗玛、进口剑牌等30多种,年销售量22943箱。
酒
民国年间,饮用酒多由杂货店、酒馆兼营,主销土产酒,间有古井、双沟、濉溪大曲。民国14年(1925年),张孟文在城关中山街北头开设专营酒行,代客成交。
1950年,酒类实行国营专卖,保证酒类质量,以经销土产酒为主。1954年始,取缔私酿,由阜阳、蚌埠等地调入。1957年,全县销售白酒255吨。
1958年,凤台酒厂建成投产,所产白干酒质优价廉,当年销售100吨,全县白酒销售总量245吨。1959年,白酒销量达540吨。1960年,酒类供应紧张,档次稍高的酒类凭票供应。1976年,县果子露厂建成投产,所产三种饮料酒供应市场。
1978年后,粮食丰收,酒厂增多,各类瓶装白酒、啤酒、饮料酒纷纷上市。高中档白酒逐渐取消计划供应。1979年,全县销售各种白酒801吨。1983年,县啤酒厂建成投产,所产“州来啤酒”在省内外畅销,丰富了酒类市场。1985年,酒类允许多渠道经营,货源充足,品种繁多,当年上市各种酒类40多种,中高档酒以口子、古井贡为主,平民日用以黑龙潭大曲、古井玉液为多。当年全县销售白酒640吨。
糖
清末至抗日战争前夕,市场销售食糖以台湾棉白、两广赤砂、赣闽红泥为主。曾一度行销进口荷兰等国的“洋糖”,县城中福泰恒、瑞成公司经营批发,当时糖价昂贵,销量不大。抗日战争时期,食糖紧张,市场糖类质次价高。
1950年,食糖由国营商业专卖,计划供货。由上海、天津经销站(一级站)调拨,1955年,改由合肥、蚌埠二级站供货。除国产糖外,尚有苏联、东欧进口砂糖,满足市场需要。1957年销售500吨,是1950年158吨的3倍多。
1959年起,食糖供应逐渐紧张,仅病员、产妇与特需者凭有关证明供应。1962年实行凭票计划供应,城镇每人每月1/8公斤,农村减半,当年全县供应食糖158吨。1974年起,每人每月供应1市两。1975年销量为298吨。
1978年后,国产食糖货源充足,逐渐敞开供应。1979年,全县销售1092吨。1985年销量达1247.8吨。
清末民初,以杂货店经销烟丝为主,用烟袋或水烟袋吸食。烟丝多为土推烟作坊产品,品种有净丝、皮丝、黄条等。民国9年(1920年),卷烟进入市场,城关祥泰号等商号从上海、蚌埠等地购入英美卷烟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大前门、炮台、老刀、司太飞、仙女、欢迎、大香槟等20多个品种。民国14年,城关谢海楼卷烟店生产金卫、仙岛、欢迎、胜利、中华等卷烟,以价廉受到平民青睐。
抗日战争中,沦陷区香烟销售由日伪洋行垄断,国统区香烟以土推烟为主。民国34年,寿县久福烟厂生产的罗汉、艳丽牌卷烟,还有50支装的大包烟,另有从外国进口和沪产大前门、三一三、三一四、宝钱、派克、飞机牌等卷烟进入凤台市场。
解放后,卷烟由国营商业经销,主要从寿县、蚌埠、上海等地购入,有春秋、东海、双戴花、大铁桥、丰收、大前门、飞马等品种。1954年12月,卷烟由烟酒专卖公司专卖,当年销售2548箱。
1960年后,卷烟紧缺,实行凭票供应,当年销售3458箱。1970年开始,逐渐放开供应平原、团结等香烟,而大前门、奔月等高档品种仍计划供应,当年共销售5826箱。1975年销售13464箱。
1978年后,香烟敞开供应,品类增多,货源充足,有团结、钟鼎、渡江、阿诗玛、进口剑牌等30多种,年销售量22943箱。
酒
民国年间,饮用酒多由杂货店、酒馆兼营,主销土产酒,间有古井、双沟、濉溪大曲。民国14年(1925年),张孟文在城关中山街北头开设专营酒行,代客成交。
1950年,酒类实行国营专卖,保证酒类质量,以经销土产酒为主。1954年始,取缔私酿,由阜阳、蚌埠等地调入。1957年,全县销售白酒255吨。
1958年,凤台酒厂建成投产,所产白干酒质优价廉,当年销售100吨,全县白酒销售总量245吨。1959年,白酒销量达540吨。1960年,酒类供应紧张,档次稍高的酒类凭票供应。1976年,县果子露厂建成投产,所产三种饮料酒供应市场。
1978年后,粮食丰收,酒厂增多,各类瓶装白酒、啤酒、饮料酒纷纷上市。高中档白酒逐渐取消计划供应。1979年,全县销售各种白酒801吨。1983年,县啤酒厂建成投产,所产“州来啤酒”在省内外畅销,丰富了酒类市场。1985年,酒类允许多渠道经营,货源充足,品种繁多,当年上市各种酒类40多种,中高档酒以口子、古井贡为主,平民日用以黑龙潭大曲、古井玉液为多。当年全县销售白酒640吨。
糖
清末至抗日战争前夕,市场销售食糖以台湾棉白、两广赤砂、赣闽红泥为主。曾一度行销进口荷兰等国的“洋糖”,县城中福泰恒、瑞成公司经营批发,当时糖价昂贵,销量不大。抗日战争时期,食糖紧张,市场糖类质次价高。
1950年,食糖由国营商业专卖,计划供货。由上海、天津经销站(一级站)调拨,1955年,改由合肥、蚌埠二级站供货。除国产糖外,尚有苏联、东欧进口砂糖,满足市场需要。1957年销售500吨,是1950年158吨的3倍多。
1959年起,食糖供应逐渐紧张,仅病员、产妇与特需者凭有关证明供应。1962年实行凭票计划供应,城镇每人每月1/8公斤,农村减半,当年全县供应食糖158吨。1974年起,每人每月供应1市两。1975年销量为298吨。
1978年后,国产食糖货源充足,逐渐敞开供应。1979年,全县销售1092吨。1985年销量达1247.8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