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末民初,男女老幼衣服的颜色以白、黑、蓝为主。衣料质地悬殊,富人绫罗绸缎,贫者土布粗衣,中等家庭穿平布。男女上装款式分大襟、对襟两种,男性有长衫、短袄,内衬、外罩,一般是大襟。富家多穿长衫,随季节变换,又有单、夹、棉之分,出门办事,外加马褂。劳动人民多着土布对襟短服,冬天着大襟短衫,为御寒腰中常系一条腰带。女性衣式为大襟喇叭式,高领短衫。男女统着大腰裤,均无开门。民国中期,县城青年妇女流行穿旗袍,乡村妇女穿罗裙。
1950年后,穿长袍马褂、旗袍罗裙的已不多见。列宁服、中山装基本普及,“铁路蓝”较为常见,斜纹布、毛纺织品代替了土布。农村老人穿戴变化不大,城里的青年人花样较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衣料质量越来越好,服装款式翻新很快,有中山装、西装、长短呢大衣、风雪衣、内袄、丝棉袄,驼毛袄、茄克衫、香港衫、蝴蝶衫、牛仔服、各式短裙、超短裙等。过去自缝自制衣服较多,1980年后大都购买成品衣,花色多、式样好、色泽鲜艳,特别是在内衣上过去讲究紧、瘦、小,现在讲究宽、肥、大,既舒适,又飘洒。
解放前,在鞋帽的穿戴上,名门望族男性戴帽垫子、礼帽;女性一般不戴帽子,老年女性冬天带“黑纱首巾”,又名“黑包头”。冬季老年男性带一把抓帽、毡帽、独龙头帽。解放后旧式帽子已少见,六、七十年代多戴火车头帽、兵帽、鸭舌帽。1985年后,春夏季流行“太阳帽”、“遮光帽”、“旅游帽”,冬天带鸭舌帽、皮帽、毛织帽、绒线帽等,夏天一般带草帽,也带塑料制品帽。鞋子过去一般是黑色圆口低帮布鞋,冬季穿蚌壳形开口棉鞋,俗称“一道眉”。农村还有穿麻窝子、木屐子的,讲究的女青年穿“绣花鞋”,儿童穿“猫头鞋”、“虎头鞋”。解放后,工厂产鞋子多了,手工制品鞋子少了。农村穿麻窝了、木屐子的少了,老年人穿布鞋较多,青年人穿球鞋较多,城里人穿皮鞋、毛皮鞋、皮凉鞋、旅游鞋较多,鞋子式样琳琅满目。

境内属于沿淮地区,解放前农业以旱粮为主。主粮有小麦、高粱、甘薯等。富户以食大米、白面为主,每日三餐,穷人以粗粮为主,冬春二季一天仅两顿稀饭。荒年还要瓜菜代粮,逃荒要饭,生活不得温饱。解放后,随着农业的发展,水利条件的改善,水稻栽插面积扩大,到1980年全县以麦、稻为主,杂粮减少,水稻小麦已占主导地位,人民群众吃的都是精米细面。过去逢年过节才能吃上鱼肉,现在平时经常能买些鱼肉改善生活,不过早晚仍以腊菜、酱豆子、萝卜干等咸菜为主。

1949年前后,县内城乡宅居习惯向阳,取东南或西南向,不取正南向,因庙门是向南开的。民间主房一般3间,一明两暗,明为客厅,暗为卧室,侧跨偏房用作牛屋或厨房。住房多为土木结构,富有人家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并有深宅大院,高墙门楼,乌漆大门,少数还盖有楼房。屋架多用五架檩,也有七架、九架的。多层次住房讲究前层低,中、后层依次拔高,避免遮阳。部分村民盖房用自做的土坯垒墙,外镶一层单砖,名曰“里生外熟”,既节约又美观。直至1963年,城市农村住房的变化不大。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住条件有所改观,出现建房热,砖瓦结构代替土木结构,而且用上钢筋水泥。在农村居民中盖房,带走廊的砖瓦结构房屋已经普及,两层楼房已不少见。城市市民二层、三层楼房已很多,建筑风格,装饰艺术都在发展之中。

轿,女子出嫁坐轿,县官下乡阅边坐轿,富贵人远出坐轿。轿有四人抬、二人抬之分,解放后乘轿废止。车,有红车、四轮牛车、黄包车、自行车等。解放后出现了三轮车、摩托车、吉普车、面包车、轿车。汽车与三轮车发展较快。三轮车多数是私人购置从事耕作和运输,汽车属于机关集体所有居多,近期私人购置汽车的逐渐增多。船,船有木船、轮船。木船过去航行靠张帆拉纤,解放后陆续安装柴油挂浆机。境内水域辽阔,航运发达。近期公路、铁路发展较快,乘坐船舶的人渐少。马驴,旧时在车船运输,水陆不便的情况下,以马代步或以驴代步。解放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以马以驴代步的情况逐渐消失。
下一篇:第五节 庙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