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管理体制
淮北市属工业是从开发煤炭开始起步的,1958年成立淮北矿务局,大规模开发淮北煤田,到1960年建市时已基本形成煤炭工业基地,并相应建成轮窑厂、钢铁厂、水泥厂、水泥支架厂、木材加工厂、矿山机械厂、发电厂等工业企业。为加强工业管理,市人民委员会相继设立工业局、经济委员会等机构对全市工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1962年成立手工业联合社,与工业局合署办公,负责管理全市手工业。1962年以后,贯彻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工业进行较大调整,关、停、并、转部分企业,撤并一些机构,工业管理集中到市。
1968年,市革委会生产指挥组下设工交小组,负责协调地方工业的生产和管理,包括一轻、重工、针织及手工业系统的8个国营企业和14个集体厂、社的生产、计划、财务工作。1972年4月,成立市工业局,内设12个科室,负责全市地方工业,包括机械、冶金、电子、针织、棉织、印刷等行业的生产管理。1975年4月,成立手工业管理局,管理集体企业,国营企业由工业局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委直接领导。各厂矿党委,实行“政企合一、党政合一”,管理地方工业,兼管省属企业。中央和省属企业也曾下放到地方管理,主要是管生产、管干部,不管物资投资和技术。工业管理的职能机构主要是工业局和工交领导小组,在市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1975年,按照中央提出的对各项工作进行整顿的要求,淮北市工业进行较大整顿,工业管理逐步走上正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淮北市工业发展加快,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79年9月,市委工交组改为市经委,全面负责工交生产的指挥调度,业务范围包括工业局、二轻局、交通局、邮电局、供电局5个局;百善矿、前岭矿、孟庄矿3个地方矿;淮北发电厂、宿东电厂2个厂;汽车运输公司1个公司;并代管省属企业,包括青龙山铁路党委。1981年6月,为适应国民经济调整,减少工业管理层次,工业局与经委合署办公,设立职能科室5个。由经委代管,负责全市工交生产的计划安排和指挥调度工作,以及企业的统计、财务、技术、供销、基建、劳资等管理工作,管理范围增加市针织公司和华联电器公司,3个地方矿交由皖北矿务局管理。1982年,运输公司、烟草公司也由经委主管。1983年底,商业局、粮食局、供销社及建材局划归经委领导。是年,宿东电厂合并到宿县地区供电局。
1992年,全面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贯彻《企业法》,落实企业14项经营自主权,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1968年,市革委会生产指挥组下设工交小组,负责协调地方工业的生产和管理,包括一轻、重工、针织及手工业系统的8个国营企业和14个集体厂、社的生产、计划、财务工作。1972年4月,成立市工业局,内设12个科室,负责全市地方工业,包括机械、冶金、电子、针织、棉织、印刷等行业的生产管理。1975年4月,成立手工业管理局,管理集体企业,国营企业由工业局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委直接领导。各厂矿党委,实行“政企合一、党政合一”,管理地方工业,兼管省属企业。中央和省属企业也曾下放到地方管理,主要是管生产、管干部,不管物资投资和技术。工业管理的职能机构主要是工业局和工交领导小组,在市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1975年,按照中央提出的对各项工作进行整顿的要求,淮北市工业进行较大整顿,工业管理逐步走上正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淮北市工业发展加快,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79年9月,市委工交组改为市经委,全面负责工交生产的指挥调度,业务范围包括工业局、二轻局、交通局、邮电局、供电局5个局;百善矿、前岭矿、孟庄矿3个地方矿;淮北发电厂、宿东电厂2个厂;汽车运输公司1个公司;并代管省属企业,包括青龙山铁路党委。1981年6月,为适应国民经济调整,减少工业管理层次,工业局与经委合署办公,设立职能科室5个。由经委代管,负责全市工交生产的计划安排和指挥调度工作,以及企业的统计、财务、技术、供销、基建、劳资等管理工作,管理范围增加市针织公司和华联电器公司,3个地方矿交由皖北矿务局管理。1982年,运输公司、烟草公司也由经委主管。1983年底,商业局、粮食局、供销社及建材局划归经委领导。是年,宿东电厂合并到宿县地区供电局。
1992年,全面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贯彻《企业法》,落实企业14项经营自主权,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促进企业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