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渔业资源
1981年水产资源调查,淮北市有主要河道15条,河道总长263公里,水面2.3万亩,可养鱼水面5165亩。大、中沟渠135条,全长415公里,可养鱼水面5650亩。坑塘6343口,面积2.61万亩,养鱼面积1.5万亩,多分布在山脚和村镇边,水位浅而不稳,水质肥沃,饲料丰富。塌陷坑有58处,面积4万余亩,可养鱼水面2万亩;水库4座,总面积7350亩。其中化家湖水库6375亩,为淮北市渔业生产基地;龙须水库建成初期曾一度养过鱼,后因水量不足停养,其它两座水库均因水量不足没有养鱼。
1992年底,全市总水面11万亩,其中沟河水面3.8万亩,坑塘水面2.6万亩,水库、塌陷区水面4.6万亩。在总水面中,可利用水面6.85万亩,占62%。在可利用水面中,可养鱼水面5.44万亩,占79%;可栽植水生植物水面1.41万亩,占21%。
1981年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全市有44种,隶属8目、12科、44属,其中鲤科鱼类占74%。鱼种主要有青、草、鲢、鲤、鲫、鳊、鲌、鳡、鲶、鳜及乌鱼、黄桑鱼、鲴鱼、鳟鱼、白鲦鱼、鳗鲡、黄膳、泥鳅等。虾类主要有大青虾、草虾、白虾、龙虾。另外鳖、龟、蟹、螺、蚌类在各大水域也有分布。
二、渔业生产
1、鱼50年代,由于没有人工养鱼,渔业发展缓慢。进入60年代,社队养鱼有所发展,当时可利用的水面大部分用来养鱼,但大多只放不养,鱼种规格小,成鱼产量低。随后,由于政策多变,渔业生产徘徊不前,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70年代中期。1977至1978年,双堆、马桥、烈山、杜集、袁店等公社建立水产养殖场,有鱼苗塘130亩,成鱼水面3100亩,年产鱼苗400万尾,成鱼150吨。1980年全市养殖场成鱼产量124吨,占总产量的70%。80年代初期,实行渔业生产责任制,落实水面使用权,发放水面使用证,渔业生产发展加快。到1982年,全市出现养鱼专业户2700户,其中烈山镇洪庄村6队70户,有42户养鱼,濉溪县青卫乡张庄村寿家庄户户养鱼。烈山镇、矿山集、袁店乡、城关镇、溪河乡等水面利用率几乎100%。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借助塌陷区综合开发治理机遇,开挖精养鱼塘,普及精养高产技术,推广网箱养鱼,渔业生产逐步由粗放型转向正规化、科学化。1992年,全市养殖水面4.99万亩,成鱼产量3765吨。其中国营集体渔场34个,鱼苗塘2000亩,成鱼水面3.8万亩;利用塌陷区滩涂地开挖精养鱼塘5000亩,网箱养鱼3亩。至1992年底,全市有国营渔场4个,有鱼苗塘200亩,成鱼水面6560亩,年产鱼种1200万尾。
2、蟹1974年,开始河蟹人工放流,每年五六月份由市、县抽调十几个人去长江口、海边收购蟹苗放于沱河、新濉河及烈山、朔里、濉溪县南关塌陷区。1985年从上海崇明岛购买中华绒蟹苗1.60公斤放于上述水面,第二年长到三四两。80年代后期,天然蟹苗产量下降,养蟹专业户从长江边收集幼蟹放于池塘精养,经济效益很高。
三、品种引进
1972年引进日本阪白鲫、江西红鲤、荷包鲤。1973年以后,陆续引进东北的龙峰鲫、镜鲤、非洲鲫鱼、罗非鱼等优良品种。
四、鱼病
主要有肠炎、赤皮、烂鳃、白头白咀、肤霉、白尾、打印等。1981年,杜集渔场草鱼出现肠炎病。1983年,濉溪县铁佛乡鱼塘出现白头白咀病。
五、捕捞
1949年,有渔民40户,283人,以撒网捕捞为生。1954至1957年,成立捕渔互助组、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1958年人民公社化,孙疃、临涣、南坪各有1个渔业大队,年捕捞量65吨,人均收入150元。1962年,砍掉渔业大队,渔民单干。1972年,安徽省革委会提出对渔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4年拨给渔贷14.6万元,在四铺、南坪两地为渔民建立生产、生活基地。渔民不但从事捕捞,而且开始养鱼,开展以鱼为主的多种经营。1984年,专业渔民128户,735人,拥有生产船只250艘,作业工具1.3万件。80年代后期,沱河、浍河不同程度污染,渔民因捕不到鱼陆续转入其他行业。
1980年至1992年水产品产量统计表

附:水产养殖场简介
〔市罗非鱼良种试验场〕1984年3月20日,市农林牧渔业局与中国水产养殖公司签订联营建设罗非鱼良种场协议书,总投资22万元,其中中国水产养殖公司投资15万元。是年12月5日正式成立,定为此名。场内面积10.5亩,室内越冬池400平方米,室外保种池2400平方米。1988年,定编3人,全民事业单位,自收自支,实行企业化管理。1992年,在编职工3人,其中干部2人。建场之初,设计用电厂余热水越冬保种,年生产能力100吨。由于电厂余热水没有解决,后与渠沟村协商用酒精厂余热水保种。1986至1988年,曾进行少量罗非鱼保种。1992年起,进行规模保种,年均保种40万尾,并对内实行利益与责任相挂钩的管理方式,对外开展多种经营,设立门市部销售渔具、鱼药、鱼饲料等,收支基本平衡或略有盈余。
〔杜集水产养殖场〕1970年,由郊区在任井开挖鱼苗塘20亩建成任井水产养殖场,年育鱼苗150万尾左右,解决了郊区农村养鱼问题。1981年,因电厂大量抽取地下水发电,无水养鱼,鱼塘报废。1983年底,随机构变动划归杜集区管理,改名杜集区水产养殖场,场址迁到杜集区矿山集镇。
〔化家湖水产养殖场〕1958年建于化家湖水库坝下,有鱼苗塘100亩,成鱼水面4860亩,从安庆地区采购青、草、鲢、鲲苗4个品种。以后平均年产鱼苗500万尾,成鱼50吨。1966年,进行白鲢人工繁殖试验,获得成功,每年生产毛籽4000~6000万尾。从此不需从外地购进毛籽。1979年,选用东北镜鲤作母本,本地野鲤作父本,进行杂交试验,培育出化镜鲤。1981年5月通过市级科技成果鉴定并定此名,获得市科技成果二等奖。80年代中期起,由于水库逐渐干涸,技术人员陆续调走,工人年龄老化,该场地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
〔新濉河渔场〕1976年建于五里郢,在新濉河拦河7公里,水面1200亩,鱼苗塘76亩,年产鱼种400万尾。建成初两年共向河道投放鱼种13万尾。1977年,创造了省地、节水、节电的封闭式循环水孵化设施。1978年底,停止成鱼生产,只生产鱼种。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