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国营工业流动资金贷款
1961年下半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这一时期的银行信贷工作,重点是守计划,控制货币发行,控制信贷,促使关停并转企业尽快得到调整,收回被挤占挪用的贷款,迫使计划外的基建项目下马,协助企业清理资金,处理积压物资,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支持煤炭企业托拉斯,促进超额完成煤炭生产计划。
建市初期,煤炭工业贷款占工业贷款总额的90%以上,1963年和1964年,占全部工业贷款的绝大部分,达99%以上。1965年较上年下降87%,1966年跌至91万元。
“文化大革命”中,银行信贷工作受到严重干扰,贷款管理松弛,企业资金周转缓慢,信贷资金大量积压。“文化大革命”后期,由于地方工业的兴起,逐步改变了煤炭工业信贷的单一性,调整了信贷结构。至1976年底,煤炭工业贷款占全部工业贷款的比重降到5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重视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作用,采取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经济效益为主的改革措施。银行在工业信贷工作中充分运用信贷资金,积极支持轻纺工业的发展,同时注意促进轻重工业的持续协调发展。到1985年,市轻纺工业贷款比1980年增长7.5倍,轻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5.2倍;轻重工业产值比重,1978年为7.15%和92.85%,1985年为17.82%和82.18%。充分发挥银行对工业信贷的调节和监督作用,支持效益较好企业加快发展,对关停企业则停止贷款,促其清理整顿。1979年银行开始实行“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信贷原则,优先贷款支持效益较好企业,对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实行了必要的信贷制裁。
1980年,银行在信贷工作中协助企业开展清产核资、清仓利库的工作,挖掘资金和物资潜力。1981年加强对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协助企业压缩不合理物资库存、降低资金占用。银行派员参加市和矿务局的清产核资办公室,先后参加了61个单位的清、算、划、核工作,协助矿务局系统处理积压物资价值247.5万元;参与市二轻系统制订管理、分配、核算等制度。到1985年,市工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达11512万元,较1978年增长3倍多。
1985年后,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业务由原人民银行承办改由工商银行主承办。1986年,市工商银行对全市煤炭、纺织、印染及酿造等6家大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1102万元,比1985年增加5620万元,占全市贷款增加额的77%。淮北矿务局由于下半年使用专用基金集中支付农村土地塌陷费,留下资金缺口,为不影响生产,对矿务局贷款5975万元。对市第一、第二棉纺织厂发放贷款5801万元,支持两厂购进原棉36万担,化纤原料1499吨。对市、县3家酒厂共发放贷款1964万元,用于白酒生产。
1987年工业信贷工作执行“紧中有活”的信贷方针,从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入手,全年工业贷款增加642万元,其中地方国营工业生产企业贷款增加1374万元,物资供销企业贷款增加144万元。贷款的投入,使仅在工行开户的37家工业企业就实现产值69211万元,比1986年增长5.3%,利润增长69.3%。
1988年,根据中央提出的“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扶优限劣、提高效益”的信贷工作指导思想,市各家银行对开户工业企业进行分类,实行区别对待,全年共发放工业流动资金贷款40303万元。向一类企业发放贷款31964万元,占总投放量的79.1%;二类企业发放7342万元,占18.2%;三类企业发放772万元,占1.9%;四类企业还了再贷225万元,占0.8%。1989年,工业信贷对从20家信贷倾斜单位中选出的淮北发电厂等9家企业作为重点给予支持。全年银行新增工业贷款5735万元。
1990年,全市工业信贷开展以清理拖欠为主要内容的挖掘潜力工作和“支、帮、促”活动。修订考核企业类别的10项经济指标,市工商银行共排出一类企业32户,二类企业58户,三类企业23户,四类企业11户。对全市工业企业发放贷款54294万元,比1989年多投放9173万元。一、二类企业发放贷款53526万元,其中国家“双保”企业淮北矿务局及10家必保企业贷款40517万元。协助企业挖掘物资、资金潜力4329万元,占年初潜力底数的69%,其中物资潜力2512万元,资金潜力1817万元。协助工业企业共清理“三角债”7468万元。共清理收回工业企业各种有问题贷款2053万元,其中超储积压贷款1068万元,挤占挪用贷款950万元,风险贷款35万元。1990年,银行工业贷款余额过亿元。
1991年,贷款的重点放在能源工业和轻纺工业等大中型企业上。全年工业流动资金累放76057万元,其中,13户国营大中型企业贷款累放49815万元,占总投量的65%。
1992年,工业信贷以清理整顿为动力,从强化管理上入手,集中资金,保证重点,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全市银行工业贷款余额比1991年增加11354万元。其中,淮北市工业增加10350万元,占增长额的91%,累放增加12600万元,增长20%。市10家大中型企业新增贷款8000万元,主要工业产品原煤、精煤、棉纱、棉布、印染布、白酒等均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利税增长40%。
二、国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
1962年,贯彻国务院规定,取消商业全额信贷办法,实行银行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分口管理和分别使用的原则,对商业信贷指标实行灵活调剂。
1966至1976年,商业信贷工作遭到破坏。肆意撤并结构,缩减人员,业务指导和工作联系被人为割断,商业信贷工作中的许多规章制度被废除。
1977至1985年,对银行信贷工作进行改革。按照“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原则,实行多种信贷领域贷款。对商业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开办了商业企业固定资产贷款,对服务性行业、文化艺术等领域也发放固定资产贷款;对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也适当开办贷款业务。从1980年起,对商业企业不再分系统下达贷款计划,而是纳入信贷差额包干范围内给予信贷支持,并实行多存多贷的办法。从1983年7月起,企业流动资金改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1985年,市工行深入企业,帮助开展清查工作,至年底共清查出有问题的商品价值达2024.3万元,加速了资金周转。1987年继续开展清资挖潜工作,市工行共排查出物资、资金潜力2632.9万元;帮助商业企业处理有问题商品173.8万元,清理不合理资金占用183.96万元;帮助企业清理收回拖欠贷款150万元,清理三户风险企业贷款67.4万元。1989年,落实治理整顿各项措施,繁荣市场,市工行全年增加商业贷款1288万元,支持了粮、油、盐、肉等12种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1990年,银行商业信贷支持国营大中型商业企业发挥主渠道和“蓄水池”的作用,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继续调整信贷结构,清收不合理贷款。市工行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7645万元。年底实现的贷款余额中,一、二类企业的户数和贷款余额比重分别为49%和82%。全年累计发放粮食贷款2297万元,向市肉联厂发放贷款2245万元;向市烟酒公司、石油公司、百货公司和盐业公司累计投放贷款6788万元;向市纺织品公司、县烟酒公司等“支商促工”发放贷款450万元;为支持商业企业市工行还特向全市石油公司、纺织品公司、五金公司、肉联厂和医药公司5家二级批发企业发放优惠贷款500万元。至年底,全市128户国营商业企业共销售额达53879万元,实现利润532万元。
1991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市各银行及时发放商业贷款4000万元,确保粮油、蔬菜、副食品等日用品的收购、调入。
1992年,市各银行重点支持商业体制改革,支持商业企业增购扩销。全年向商业企业累计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6亿元,其中对百货系统累放3500万元,粮食系统累放2050万元。
三、外贸企业流动资金贷款
至80年代初期,市银行开始办理外贸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业务,贷款规模不大。1986年,市工行对外贸商业实行信贷倾斜,累放8345万元,年底贷款余额为508万元。
1987年以后,市中行接办外贸信贷业务,贷款逐渐增大。年底,外贸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为2027万元。1988年向市纺织一厂发放外汇流动资金贷款25万美元,用于购进涤纶短纤原料,次年按时收回。1990年,贷款余额升到4926万元。1991年,《中国银行进出口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外贸贷款对象扩大到出口生产企业,以及有自营出口权的国营大中型企业。贷款种类有进口临时贷款、出口临时贷款、出口商品生产贷款、进口商品流转贷款、出口商品流转贷款、进口打包贷款、大修理贷款等。到1992年,外贸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增加到10985万元,主要是支持淮北煤炭、两纱(全棉纱、涤棉纱)和两布(全棉坯布、涤棉坯布)的生产出口。
四、集体、个体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
1.集体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建市之初,集体工业发展缓慢,所占工业比重极小。直至1966年,仅有市木器厂、凤阳商店等少数集体工商业单位贷款,年均余额不过一二万元。70年代后,集体工商业有所发展,但年均贷款余额不过百万元。80年代以后,集体工商业逐步发展,银行按照“择优限劣”、“以销定贷”的原则发放贷款,信贷规模有所上升,最高时达2000万元。1985年,中央实行紧缩银根,挖掘信贷,银行贷款作相应调整。到1992年,银行集体工业贷款余额为1585万元。集体工商业信贷业务逐渐转由城市信用社承担。
2.个体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个体工商业开始产生并发展。1981年,全市银行对个体工商业贷款余额达到6.4万元,比1980年增长6倍。1985年底,个体工商业贷款余额达165万元,个体有证商业户发展到5043户。到1992年底,银行统计的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达257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