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经济发展概况
一、农业
濉溪县地处淮北平原,地势平坦,河渠纵横,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适宜,雨水充沛,为安徽省重要农业县之一。以种植小麦、大豆、棉花、芝麻、油菜为主,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199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9元。粮食总产60.53万吨,人均645公斤。经济作物以棉花、芝麻、油菜为主。1992年棉花总产13632吨,油料22952吨。大牲畜以养牛为主,1992年饲养量10.1万头。家畜主要有猪、羊、兔,为全国优质山羊板皮和安徽省出口商品兔毛生产基地县之一。1992年末生猪存栏19.87万头,羊存栏16.51万头,养家兔33.36万只。蚕桑生产历史悠久,1992年有桑园8802亩,产茧量23.8吨。1992年有可养水面3.5万亩,水产总量1750吨。1992年全县片林面积23.2万亩,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70万亩,四旁植树1300万株,林木覆盖率为18%。1979年和1986年两次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
县境内砂礓黑土面积216.92万亩,占可耕地面积的59.5%。砂礓黑土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较低,抵御旱涝能力较差。为改良土壤,1982至1987年,引用世界银行贷款535.5万美元,安徽省投入配套资金961万元,濉溪县投入劳务折款953万元,结合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粮援项目,对县境中部地区20.05万亩砂礓黑土进行综合治理。经过综合治理,治理区已形成了完整的排水系统,防涝能力达到五年一遇的标准,灌溉面积达到15万亩,土壤有机含量均有较大提高,粮食单产量提高1倍。从1988年元月开始,对县境中部和南部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黄淮海治理区工程项目。第一期工程至1990年12月完成,总投资2301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7万亩,进行了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农村公路、农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产条件,增强了抗灾能力,促进了农林牧业的发展。第二期工程1991年元月开始,总投资2764万元,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6.7万亩,同时进行煤矿塌陷区综合开发,解决塌陷区农民失去耕地后的生计问题。
二、工业
1949年县内仅有濉溪人民酒厂1家国营企业及五金、竹木器等几家作坊,产值287万元。50年代新建了机械厂、五金厂、砖瓦厂、瓷厂、印刷厂、面粉厂、麻纺厂等骨干企业,为县办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以来,逐步发展形成酿酒、冶金、化学、陶瓷、煤炭、纺织、建材、造纸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其中酒、铝、肥、瓷、煤已成为县办工业的5大支柱产业。1992年全县拥有工业企业208个,职工2万多人,固定资产1.62亿元(乡级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4.8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9.3%。轻重工业之比为1:1.2,产品达千余种。至1992年底,共有32个产品获省级以上优质产品称号,其中国优1个,部优1个,省优30个,填补省内空白2个。
〔濉溪乾隆酒厂〕厂址在濉溪镇,国有中型企业。有固定资产1187万元,职工750人,年产优质乾隆御酒800吨,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监制生产。乾隆御酒系历史名酒,两次荣获国际金奖。1992年产值584万元。
〔濉溪铝厂〕厂址在濉溪烈山,国有中型企业。是国家生产电解铝的定点厂。至1992年底,有固定资产2277万元,职工700人。主要产品有铝锭、型材、铝卷带、铝箔纸、碳素和各种规格的裸铝线、护导线、塑包线等8个系列,其中,卧牛山牌重熔用铝锭1988年被评为省优产品。1992年产值3498万元,实现利税194万元。1986年以来,连续5年被评为市、县先进企业,两次被评为安徽省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
〔县化肥厂〕厂址在县城南五里郢,国有中型企业。1984年在全省最佳经济效益评比中获银杯奖。1987年、1988年被评为市先进企业。1989年被评为省先进企业,并被化工部评为“全国小氮肥战线红旗单位”。至1992年底,有固定资产2130万元,职工1257人。有年产6.1万吨碳酸氢铵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碳酸氢铵,1988年被评为部优产品。1992年产值2223万元。
〔县瓷厂〕厂址在濉溪烈山,国有企业。是安徽省三大日用陶瓷厂之一。至1992年底,有固定资产739万元,职工649人。主要产品有餐具、茶具、酒具及工艺瓷等40个品种。1992年产值494万元,实现利税23万元。1987年被省轻工业厅评为“日用瓷质量先进企业”。
〔土型煤矿〕矿址在濉溪县新蔡镇土型村,国有企业。至1992年底,有固定资产1657万元,职工810人,设计能力年产原煤15万吨。主要生产工业用优质煤,煤质以焦煤为主,发热量在每千克7000大卡以上。1992年生产原煤18.6万吨,产值955万元,实现利税586万元。
〔县高压电瓷厂〕厂址在百善集,国有企业。至1992年底,有固定资产1130万元,职工530人。主要产品为高、低压工业电磁,出口东南亚地区。1992年产值548万元。
〔蔡山煤矿〕矿址在四铺乡四平湖村,国有企业。1988年开始筹建,设计能力年产原煤21万吨。
〔缫丝厂〕厂址在淮北口子开发区内,县办集体企业。至1992年底,有固定资产712万元,职工1020人。主要产品为白厂丝。1992年产值838万元,实现利税16万元。
三、交通运输
濉溪交通发达,符(离集)夹(河塞)、青(龙山)阜(阳)两条铁路纵穿县境,东接京沪线,北连陇海线。符夹线境内里程23公里,设有濉溪站、宋疃站、阐河站;青阜线境内里程42公里,设有徐楼站、百善站、海孜站、临涣站。境内7个车站,除濉溪站是三等站外,余下均为四等中间站。1978年后,符夹线和青阜线的客货列车运次分别为17对和10对。客运可直达上海、浦口、合肥、芜湖、阜阳、徐州、蚌埠、淮南等地。
濉溪县地处淮北煤田开发中心,公路交通已成网络。客运班车直达徐州、合肥、阜阳、周口及毗邻各县。境内有干线公路11条,总长340公里。省道萧县淮滨公路濉溪至百善集段,1992年拓宽改造成一级公路。支线公路13条,总长92.2公里。镇、乡、村公路62条,总长390.8公里,乡乡村村都有公路相通。1992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105.2公里。拥有大型机动运输车辆1133台,小型机动运输车辆4000台,总运输能力1.3万吨位。全年完成货运量301.7万吨,货运周转量4811万吨/公里。
四、邮政电信
邮政电信发展迅速。至1992年,除县邮电局外,全县农村有邮电支局11个,邮电所22个,均开办了邮政、长话、电报等业务。乡村邮路3752公里。1992年安装S-124程控交换机,总容量4000门。县内自动电话单机2752部,农村电话机总数906部,乡镇全部开通电话。1992年,全县有电传电路2条,话传电路40条,长途台至农村中继电路23条。
五、商业外贸
1992年,全县有商业零售网点6107个,从业人员9584人,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亿元,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1.53亿元,出口商品总值760.8万元。出口商品有山羊板皮、兔毛、薄荷油、棉花、山芋干、芝麻等。濉溪已成为出口商品兔毛、薄荷油、山羊板皮的生产基地县。
六、财政
1953年实行县级财政,是年财政收入为25.39万元,支出206.39万元,入不敷出,不足部分由安徽省弥补。1984年下半年建立乡级财政,财政预算实行“收入上缴,支出下拨,超收分成,结余留用”的管理体制。1992年改为“核实基数,超收分成,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是年,全县财政收入5238万元,支出6511万元,赤字1273万元。七、旅游资源
〔隋运河遗址〕隋运河系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挖的通济渠,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唐宋两代有舟楫之利,元代以后渐被淤没。隋运河遗址横穿县境中部,即今宿永公路,俗称隋堤。西起铁佛乡卧龙村小刘庄,东至四铺乡石圩村,全长42公里。河床内埋藏大量唐、宋时期文物,对考察隋文化和古水利兴修具有较高价值。
〔临涣土城〕临涣土城位于临涣集,南临浍河,为春秋时始建,汉代进行第二次复盖构筑。土城系夯土构筑,整个城垣近于正方形,东西长1409米,南北宽1394米,周长5606米,城垣基部宽约40米,上宽5~8米,高10~15米。东西城垣上有烽火台遗址9座,台距100米,台长35~50米,台宽15~30米,高出城垣5米。临涣土城内古建筑存有多处,保存较好的有文昌宫(原名昌帝宫,始建于唐)、城隍庙、慈云庵、山西会馆等。临涣土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土特名产
〔临涣包瓜〕临涣酱品厂生产。始产于清光绪初年,以上等包瓜(又名女儿瓜)为原料精制而成,内装酱杏仁、花生仁等10多种优质酱菜。腌制出的成品瓜,色泽鲜亮、脆嫩清香、咸甜适度、酱味浓郁,畅销10个省、市、自治区,曾远销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1981年在杭州举行的华东六省调味品协作会上被评为最佳产品。
〔黄里石榴、笆斗杏〕黄里石榴和笆斗杏产自土楼乡黄里村(1992年2月24日划归淮北市相山区管辖),是久负盛名的土特产。黄里石榴,明朝嘉靖年间已有种植。明《随年》一书载:“黄里石榴,颜色鲜美,气味芬芳,粒大籽软、汁甘而浓”。品种有玛瑙籽、软籽、青皮糙、铜皮糙、满园香、笨石榴等。1958年经安徽省林业厅鉴定,在全省石榴中品质居最上等。笆斗杏形似笆斗,故名。特点是个头大、产量高、皮光滑红黄、肉质厚、酸甜可口、果香宜人、食而不厌,为健胃佳品,曾加工销往国外。
〔土型西瓜〕产于新蔡镇土型村,栽培历史悠久。该瓜皮薄肉厚,脆嫩多汁,清香爽口,甘甜如蜜,甜而不腻。品种有青核桃纹、手巾条、大毛秧、季子灰等。单瓜一般重为10~15公斤,亩产2000~3500公斤。
濉溪县地处淮北平原,地势平坦,河渠纵横,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适宜,雨水充沛,为安徽省重要农业县之一。以种植小麦、大豆、棉花、芝麻、油菜为主,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199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9元。粮食总产60.53万吨,人均645公斤。经济作物以棉花、芝麻、油菜为主。1992年棉花总产13632吨,油料22952吨。大牲畜以养牛为主,1992年饲养量10.1万头。家畜主要有猪、羊、兔,为全国优质山羊板皮和安徽省出口商品兔毛生产基地县之一。1992年末生猪存栏19.87万头,羊存栏16.51万头,养家兔33.36万只。蚕桑生产历史悠久,1992年有桑园8802亩,产茧量23.8吨。1992年有可养水面3.5万亩,水产总量1750吨。1992年全县片林面积23.2万亩,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70万亩,四旁植树1300万株,林木覆盖率为18%。1979年和1986年两次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
县境内砂礓黑土面积216.92万亩,占可耕地面积的59.5%。砂礓黑土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较低,抵御旱涝能力较差。为改良土壤,1982至1987年,引用世界银行贷款535.5万美元,安徽省投入配套资金961万元,濉溪县投入劳务折款953万元,结合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粮援项目,对县境中部地区20.05万亩砂礓黑土进行综合治理。经过综合治理,治理区已形成了完整的排水系统,防涝能力达到五年一遇的标准,灌溉面积达到15万亩,土壤有机含量均有较大提高,粮食单产量提高1倍。从1988年元月开始,对县境中部和南部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黄淮海治理区工程项目。第一期工程至1990年12月完成,总投资2301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7万亩,进行了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农村公路、农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产条件,增强了抗灾能力,促进了农林牧业的发展。第二期工程1991年元月开始,总投资2764万元,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6.7万亩,同时进行煤矿塌陷区综合开发,解决塌陷区农民失去耕地后的生计问题。
二、工业
1949年县内仅有濉溪人民酒厂1家国营企业及五金、竹木器等几家作坊,产值287万元。50年代新建了机械厂、五金厂、砖瓦厂、瓷厂、印刷厂、面粉厂、麻纺厂等骨干企业,为县办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以来,逐步发展形成酿酒、冶金、化学、陶瓷、煤炭、纺织、建材、造纸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其中酒、铝、肥、瓷、煤已成为县办工业的5大支柱产业。1992年全县拥有工业企业208个,职工2万多人,固定资产1.62亿元(乡级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4.8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9.3%。轻重工业之比为1:1.2,产品达千余种。至1992年底,共有32个产品获省级以上优质产品称号,其中国优1个,部优1个,省优30个,填补省内空白2个。
〔濉溪乾隆酒厂〕厂址在濉溪镇,国有中型企业。有固定资产1187万元,职工750人,年产优质乾隆御酒800吨,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监制生产。乾隆御酒系历史名酒,两次荣获国际金奖。1992年产值584万元。
〔濉溪铝厂〕厂址在濉溪烈山,国有中型企业。是国家生产电解铝的定点厂。至1992年底,有固定资产2277万元,职工700人。主要产品有铝锭、型材、铝卷带、铝箔纸、碳素和各种规格的裸铝线、护导线、塑包线等8个系列,其中,卧牛山牌重熔用铝锭1988年被评为省优产品。1992年产值3498万元,实现利税194万元。1986年以来,连续5年被评为市、县先进企业,两次被评为安徽省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
〔县化肥厂〕厂址在县城南五里郢,国有中型企业。1984年在全省最佳经济效益评比中获银杯奖。1987年、1988年被评为市先进企业。1989年被评为省先进企业,并被化工部评为“全国小氮肥战线红旗单位”。至1992年底,有固定资产2130万元,职工1257人。有年产6.1万吨碳酸氢铵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碳酸氢铵,1988年被评为部优产品。1992年产值2223万元。
〔县瓷厂〕厂址在濉溪烈山,国有企业。是安徽省三大日用陶瓷厂之一。至1992年底,有固定资产739万元,职工649人。主要产品有餐具、茶具、酒具及工艺瓷等40个品种。1992年产值494万元,实现利税23万元。1987年被省轻工业厅评为“日用瓷质量先进企业”。
〔土型煤矿〕矿址在濉溪县新蔡镇土型村,国有企业。至1992年底,有固定资产1657万元,职工810人,设计能力年产原煤15万吨。主要生产工业用优质煤,煤质以焦煤为主,发热量在每千克7000大卡以上。1992年生产原煤18.6万吨,产值955万元,实现利税586万元。
〔县高压电瓷厂〕厂址在百善集,国有企业。至1992年底,有固定资产1130万元,职工530人。主要产品为高、低压工业电磁,出口东南亚地区。1992年产值548万元。
〔蔡山煤矿〕矿址在四铺乡四平湖村,国有企业。1988年开始筹建,设计能力年产原煤21万吨。
〔缫丝厂〕厂址在淮北口子开发区内,县办集体企业。至1992年底,有固定资产712万元,职工1020人。主要产品为白厂丝。1992年产值838万元,实现利税16万元。
三、交通运输
濉溪交通发达,符(离集)夹(河塞)、青(龙山)阜(阳)两条铁路纵穿县境,东接京沪线,北连陇海线。符夹线境内里程23公里,设有濉溪站、宋疃站、阐河站;青阜线境内里程42公里,设有徐楼站、百善站、海孜站、临涣站。境内7个车站,除濉溪站是三等站外,余下均为四等中间站。1978年后,符夹线和青阜线的客货列车运次分别为17对和10对。客运可直达上海、浦口、合肥、芜湖、阜阳、徐州、蚌埠、淮南等地。
濉溪县地处淮北煤田开发中心,公路交通已成网络。客运班车直达徐州、合肥、阜阳、周口及毗邻各县。境内有干线公路11条,总长340公里。省道萧县淮滨公路濉溪至百善集段,1992年拓宽改造成一级公路。支线公路13条,总长92.2公里。镇、乡、村公路62条,总长390.8公里,乡乡村村都有公路相通。1992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105.2公里。拥有大型机动运输车辆1133台,小型机动运输车辆4000台,总运输能力1.3万吨位。全年完成货运量301.7万吨,货运周转量4811万吨/公里。
四、邮政电信
邮政电信发展迅速。至1992年,除县邮电局外,全县农村有邮电支局11个,邮电所22个,均开办了邮政、长话、电报等业务。乡村邮路3752公里。1992年安装S-124程控交换机,总容量4000门。县内自动电话单机2752部,农村电话机总数906部,乡镇全部开通电话。1992年,全县有电传电路2条,话传电路40条,长途台至农村中继电路23条。
五、商业外贸
1992年,全县有商业零售网点6107个,从业人员9584人,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亿元,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1.53亿元,出口商品总值760.8万元。出口商品有山羊板皮、兔毛、薄荷油、棉花、山芋干、芝麻等。濉溪已成为出口商品兔毛、薄荷油、山羊板皮的生产基地县。
六、财政
1953年实行县级财政,是年财政收入为25.39万元,支出206.39万元,入不敷出,不足部分由安徽省弥补。1984年下半年建立乡级财政,财政预算实行“收入上缴,支出下拨,超收分成,结余留用”的管理体制。1992年改为“核实基数,超收分成,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是年,全县财政收入5238万元,支出6511万元,赤字1273万元。七、旅游资源
〔隋运河遗址〕隋运河系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挖的通济渠,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唐宋两代有舟楫之利,元代以后渐被淤没。隋运河遗址横穿县境中部,即今宿永公路,俗称隋堤。西起铁佛乡卧龙村小刘庄,东至四铺乡石圩村,全长42公里。河床内埋藏大量唐、宋时期文物,对考察隋文化和古水利兴修具有较高价值。
〔临涣土城〕临涣土城位于临涣集,南临浍河,为春秋时始建,汉代进行第二次复盖构筑。土城系夯土构筑,整个城垣近于正方形,东西长1409米,南北宽1394米,周长5606米,城垣基部宽约40米,上宽5~8米,高10~15米。东西城垣上有烽火台遗址9座,台距100米,台长35~50米,台宽15~30米,高出城垣5米。临涣土城内古建筑存有多处,保存较好的有文昌宫(原名昌帝宫,始建于唐)、城隍庙、慈云庵、山西会馆等。临涣土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土特名产
〔临涣包瓜〕临涣酱品厂生产。始产于清光绪初年,以上等包瓜(又名女儿瓜)为原料精制而成,内装酱杏仁、花生仁等10多种优质酱菜。腌制出的成品瓜,色泽鲜亮、脆嫩清香、咸甜适度、酱味浓郁,畅销10个省、市、自治区,曾远销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1981年在杭州举行的华东六省调味品协作会上被评为最佳产品。
〔黄里石榴、笆斗杏〕黄里石榴和笆斗杏产自土楼乡黄里村(1992年2月24日划归淮北市相山区管辖),是久负盛名的土特产。黄里石榴,明朝嘉靖年间已有种植。明《随年》一书载:“黄里石榴,颜色鲜美,气味芬芳,粒大籽软、汁甘而浓”。品种有玛瑙籽、软籽、青皮糙、铜皮糙、满园香、笨石榴等。1958年经安徽省林业厅鉴定,在全省石榴中品质居最上等。笆斗杏形似笆斗,故名。特点是个头大、产量高、皮光滑红黄、肉质厚、酸甜可口、果香宜人、食而不厌,为健胃佳品,曾加工销往国外。
〔土型西瓜〕产于新蔡镇土型村,栽培历史悠久。该瓜皮薄肉厚,脆嫩多汁,清香爽口,甘甜如蜜,甜而不腻。品种有青核桃纹、手巾条、大毛秧、季子灰等。单瓜一般重为10~15公斤,亩产2000~35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