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建置沿革
春秋时期,本地属宋国,置铚邑,邑址在临涣集。宋共公即位后,因避水患,由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南)迁都相城(今钟楼乡境内),传子平公,以相城为都90年。战国时期,本地属楚国。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设36郡,县境分属泗水郡的相县、铚县、蕲县、符离县。泗水郡及相县治所均在相城。
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为沛郡,相、铚县未变。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大将居翁为相城侯,沛郡改为侯国。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本地东部属彭城郡,其余属侯国。此后侯国又改称沛郡。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在今赵集孤山一带置竹县,属沛郡。
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竹县改称笃亭,相县改称吾符亭,沛郡改称吾符,治所均不变。
东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刘秀封其子刘辅为沛王,改吾符为沛国。改笃亭为竹邑侯国,改吾符亭为相县。
三国时期,曹魏迁沛国治所至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改竹邑侯国为竺邑县。本地分属魏豫州谯郡的相、铚、竺邑、蕲和符离5县。
西晋时,沛国治所复迁相城。本地分属豫州沛国之相县、竺邑县、符离县和谯国之铚县、蕲县。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本地属后赵;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属前燕;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属前秦;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属东晋。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本地属徐州沛郡之相、竺邑、符离和谯郡之铚、蕲5县,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废竺邑,大明八年(公元464年)沛郡治所迁萧(今萧县)。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临涣郡,治铚城,本地分属谯州之临涣郡、蕲城郡。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析临涣郡置白掸县和涣北县,白掸县治所在今百善集南,涣北县治所在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村。本地分属沛郡相县、蕲城郡蕲城县、临涣郡白掸县和涣北县。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复置竹邑县,治所在竹邑城;废临涣郡和涣北县,置临涣县,治铚城;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相县;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本地分属彭城郡承高县、蕲城郡蕲城县、睢南郡竹邑县、符离县,谯郡临涣县、白掸县。北周灭北齐后,本地隶属不变。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竹邑县并入符离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白掸县并入临涣县,本地分属谯郡临涣县和彭城郡蕲县、符离县、萧县。
唐初(公元618年),本地分属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符离县置诸阳县,治所在今赵集山西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诸阳县并入符离县。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析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泗州虹县置宿州,本地分属宿州之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九年临涣县改属宿州,本地分属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五代时隶属同唐。
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属淮南路保静军。熙宁五年(公元1063年),分属淮南东路宿州之临涣县、符离县、蕲县。南宋时,长淮以北沦为金,本地分属金南京路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临涣、符离、蕲县3县,辖地并入宿州。本地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宿州。
明、清本地无县建置,属宿州。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宿州为宿县,本地属之,直至1950年6月。
民国27年(1938年)5月13日(农历四月十四日)后,日军先后侵占了临涣、百善、铁佛、五铺、濉溪口、孙疃、南坪等地。县境内曾一度国民党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和日伪政权并存。28年6月,中共山东分局苏鲁豫区党委在津浦铁路以西、浍河以北置宿西县。浍河以南多属敌占区。同年9月,宿西县改属中原局豫皖苏区三专区;30年5月,划属华中局淮北区二专区。33年11月,界沟、白沙等地属宿蒙县;双堆一带属宿怀县。35年秋,宿西一带人民军队西撤,次年元月开始收复失地,宿西地区属中原局豫皖苏区三专区。36年5月,划巴股河以北地区属萧宿永县。12月,撤萧宿永县,宿西县全境恢复。37年3月,划濉东、濉西区归萧宿县。淮海战役结束后,撤销萧宿、宿蒙和宿怀县,将濉东、濉西、白沙、南坪、界沟以及双堆等地统划归宿西县。1949年6月10日,宿西、宿东两县合并为宿县,隶属华东局皖北行署宿县专区。
1950年7月1日,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行政区专员公署;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12日,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复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属宿县地区;1977年1月20日改属淮北市。
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为沛郡,相、铚县未变。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大将居翁为相城侯,沛郡改为侯国。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本地东部属彭城郡,其余属侯国。此后侯国又改称沛郡。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在今赵集孤山一带置竹县,属沛郡。
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竹县改称笃亭,相县改称吾符亭,沛郡改称吾符,治所均不变。
东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刘秀封其子刘辅为沛王,改吾符为沛国。改笃亭为竹邑侯国,改吾符亭为相县。
三国时期,曹魏迁沛国治所至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改竹邑侯国为竺邑县。本地分属魏豫州谯郡的相、铚、竺邑、蕲和符离5县。
西晋时,沛国治所复迁相城。本地分属豫州沛国之相县、竺邑县、符离县和谯国之铚县、蕲县。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本地属后赵;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属前燕;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属前秦;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属东晋。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本地属徐州沛郡之相、竺邑、符离和谯郡之铚、蕲5县,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废竺邑,大明八年(公元464年)沛郡治所迁萧(今萧县)。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临涣郡,治铚城,本地分属谯州之临涣郡、蕲城郡。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析临涣郡置白掸县和涣北县,白掸县治所在今百善集南,涣北县治所在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村。本地分属沛郡相县、蕲城郡蕲城县、临涣郡白掸县和涣北县。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复置竹邑县,治所在竹邑城;废临涣郡和涣北县,置临涣县,治铚城;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相县;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本地分属彭城郡承高县、蕲城郡蕲城县、睢南郡竹邑县、符离县,谯郡临涣县、白掸县。北周灭北齐后,本地隶属不变。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竹邑县并入符离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白掸县并入临涣县,本地分属谯郡临涣县和彭城郡蕲县、符离县、萧县。
唐初(公元618年),本地分属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符离县置诸阳县,治所在今赵集山西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诸阳县并入符离县。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析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泗州虹县置宿州,本地分属宿州之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九年临涣县改属宿州,本地分属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五代时隶属同唐。
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属淮南路保静军。熙宁五年(公元1063年),分属淮南东路宿州之临涣县、符离县、蕲县。南宋时,长淮以北沦为金,本地分属金南京路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临涣、符离、蕲县3县,辖地并入宿州。本地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宿州。
明、清本地无县建置,属宿州。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宿州为宿县,本地属之,直至1950年6月。
民国27年(1938年)5月13日(农历四月十四日)后,日军先后侵占了临涣、百善、铁佛、五铺、濉溪口、孙疃、南坪等地。县境内曾一度国民党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和日伪政权并存。28年6月,中共山东分局苏鲁豫区党委在津浦铁路以西、浍河以北置宿西县。浍河以南多属敌占区。同年9月,宿西县改属中原局豫皖苏区三专区;30年5月,划属华中局淮北区二专区。33年11月,界沟、白沙等地属宿蒙县;双堆一带属宿怀县。35年秋,宿西一带人民军队西撤,次年元月开始收复失地,宿西地区属中原局豫皖苏区三专区。36年5月,划巴股河以北地区属萧宿永县。12月,撤萧宿永县,宿西县全境恢复。37年3月,划濉东、濉西区归萧宿县。淮海战役结束后,撤销萧宿、宿蒙和宿怀县,将濉东、濉西、白沙、南坪、界沟以及双堆等地统划归宿西县。1949年6月10日,宿西、宿东两县合并为宿县,隶属华东局皖北行署宿县专区。
1950年7月1日,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行政区专员公署;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12日,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复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属宿县地区;1977年1月20日改属淮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