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城濉溪镇,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汴水入睢之口”,人称“口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在蒙县(今商丘)以东大致沿今陇海铁路有一条汴水(又称获水),至彭城(今徐州市)北入于泗、在今闸河平原有一条白沟水(又名白渎水),北连汴水,经梧桐陂(今萧县永南约5里),又西经相城东,向南注入睢水。白沟水是一条贯通汴、睢两水的河道。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载:“睢受汴,汴受河,此古睢水之故道也。”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已是“汴水入睢之口”的“口子”。
秦时口子属泗水郡相县,隋属彭城郡符离县。长期以来,由于商旅多从彭城入白沟水南下,或从河南等地沿睢水东南而下,并在口子歇脚、住宿,口子渐成湖集。因有徐姓人家在这里卖茶、摆渡,“口子”又被称为“徐家口子”、“徐口子”、“徐渡口”。
宋朝建都汴京(开封),东南各州府的物资多由水运而达中原。徐口子适当睢水漕运往来卡口,加之邻近百余里的物资也集散于此,故集市商业日盛。金元时,由于黄河南灌,河南省地的睢水日渐淤废。后处在下游的宿州便开挖溪沟(即后来的溪河),上自永宿界的高溪口,下至徐口子,把上游入界之水导入睢水。徐口子又成为溪沟入睢之口,故又称“濉溪口”、“徐溪口”。
明朝,本地商贾、富户多聚于濉溪口。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团社会秩序混乱,濉溪口人民便在居民区四周挖深壕,设栅门,系吊桥,筑水圩,形成濉溪城的雏形。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濉溪口为相乡驻地,辖43集,是宿州西北之重镇。清光绪《宿州志》载:“州西北濉溪,去城七十里,商贩鳞集,地狭人稠,奸宄易匿。雍正八年,详请州同移驻,并颁捕务关防,旋因黄河北徙,州同奉裁。同治四年知州张云吉禀准,将凤颍同知移驻,以资弹压。”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清兵驻濉溪口,为防捻军,令当地人民出工出资,在水圩基础上筑土城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城东濉河建大兴桥,河东建土圩,濉溪口随之扩大。后土城断续倒塌,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修砖城。清末濉溪口居民2000余人。中华民国时,濉溪口为宿县濉溪区署驻地。
1950年建濉溪县,县人民政府设在城内。
由于县城处于杨庄煤矿采煤塌陷区,70年代后期,在老城西无煤地带兴建新城。今新城已初具规模。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