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我县植桑养蚕历史悠久。明嘉靖《宿州志》载:唐、宋时,“宿州土旷民稀,勤于耕种,收养蚕绩,乃其常业。”元代推广植棉之后,蚕桑生产衰落。近代生产一直技术落后,水平低下。
建国前,县境内成片桑园甚少,大多是利用房前屋后、沟塘堤坝、地边路旁零星栽植,品种多为乔木桑。民国3年(1914年),安徽省颁布《劝种湖桑单行章程》,责成各县知事劝导人民种桑,振兴丝业。25年,县境嫁接湖桑3万余株,至1949年,县境却无1株湖桑。据1964年冬蚕桑资源调查统计,全县共有乔木桑14万株,主要分布在铁佛、刘桥、马桥、三和等地。桑农对乔木桑不事修剪,以致枝条紊乱,叶质差,叶量小,并且易结实衰老。1965年,从浙江桐乡县引进湖桑100多万棵,大都定植在鲁甸蚕场和铁佛、忠阳、杨柳和百善等地。1966年以后“以粮为纲”,毁桑种粮,桑树被毁坏大半。1970年全县桑园有8000余亩,多为乔木桑。
1980年,贯彻中央“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当年冬,在郭集乡刘埠口生产队首次嫁接湖桑20万株,成活11万株。1981年把龙桥公社作为育苗点,孙疃公社为嫁接点,罗集公社为栽桑点。有11个公社22个大队育苗540亩,嫁接湖桑426万棵,定植桑园454亩。1983年改春季育苗为夏季育苗,育实生苗874亩,嫁接成活1064万棵湖桑。1984年对全县桑园进行统一规划,要求相对集中成片,又定植桑园1477亩。1985年,桑园分布全县23个乡,面积已达1.58万亩。千亩以上的乡有孙疃、郭集、任集、尤沟、陈楼、杨柳、沈圩等。湖桑园实行矮冠密植,每亩1500至2000株。栽植方式有等行距和宽窄行两种。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养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