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物资管理
一、原料管理
50年代初期,我县工业比较落后,除少数国营企业外,大部分是个体手工业户,原材料多自行采购。1956年私营工商业改造后,大部分是个体手工业户,原料多自行采购。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改造后,大部分个体手工业户组织起来,成立了手工业组、社。生产小商品所需的生铁、竹、木原料,大部分由县供销社统一采购,计划供应。国营企业生产所需的钢材、木料、煤炭、焦炭等物资,均由县物资部门计划供应。当时有些企业物资管理比较混乱,乱堆乱放,任意取用,物资进出手续不健全,造成原材料的大量浪费。
1961年后,物资管理工作逐步加强。集体企业设立了供销经理部,负责对所属企业的物资采购、供应和保管;国营企业普遍建立了物资仓库,建立健全了物资保管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物资管理陷入混乱状态。1976年以后,各企业开展“学大庆”活动,改进仓库管理。做到物资入库保管分类存放。物资发放凭领条,并制定物资消耗定额,严格计量管理,控制单耗标准。到1985年,各企业的物资管理都做到了进仓有验收,领发有手续,保管有制度,并制定了物资储备定额。对外协作物资一律经过领导审批。
二、设备动力管理
60年代以前,我县工业企业机械设备甚少,一般是谁用谁保养。1962年以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各种机械设备逐年增加,大部分企业建立了维修保养、安全操作制度。1976年以后,设备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业主管部门多次组织同行业的设备管理检查活动,并不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短训班,以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各企业先后建立健全了设备管理制度,配备专职的保全保养人员,推行了设备管理责任制。建立设备档案,内容包括设备购置时间、性能、大中修时间、故障次数、更换部件、易损毁部位等。麻纺厂、针织厂、服装厂先后对223台专用设备分别建立了维修保养、安全操作奖惩制度及事故分析制度,使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0%以上。瓷厂实行了设备挂牌(也称责任书)制度,写明设备的运行情况及维修等事项,使设备完好率保持在80%以上。
1980年以后,各企业对设备的使用和保养实行定机定员。较大的厂家,如化肥厂、水泥厂、电瓷厂、口子酒厂等都设有设备动力股,对各种设备统一管理。在近几年的改革中,各企业都制定或修订了以机长负责制为核心,以保养、检修、革新、改造为内容的设备管理条例和岗位责任制,从而加强了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的完好率。
50年代初期,我县工业比较落后,除少数国营企业外,大部分是个体手工业户,原材料多自行采购。1956年私营工商业改造后,大部分是个体手工业户,原料多自行采购。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改造后,大部分个体手工业户组织起来,成立了手工业组、社。生产小商品所需的生铁、竹、木原料,大部分由县供销社统一采购,计划供应。国营企业生产所需的钢材、木料、煤炭、焦炭等物资,均由县物资部门计划供应。当时有些企业物资管理比较混乱,乱堆乱放,任意取用,物资进出手续不健全,造成原材料的大量浪费。
1961年后,物资管理工作逐步加强。集体企业设立了供销经理部,负责对所属企业的物资采购、供应和保管;国营企业普遍建立了物资仓库,建立健全了物资保管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物资管理陷入混乱状态。1976年以后,各企业开展“学大庆”活动,改进仓库管理。做到物资入库保管分类存放。物资发放凭领条,并制定物资消耗定额,严格计量管理,控制单耗标准。到1985年,各企业的物资管理都做到了进仓有验收,领发有手续,保管有制度,并制定了物资储备定额。对外协作物资一律经过领导审批。
二、设备动力管理
60年代以前,我县工业企业机械设备甚少,一般是谁用谁保养。1962年以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各种机械设备逐年增加,大部分企业建立了维修保养、安全操作制度。1976年以后,设备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业主管部门多次组织同行业的设备管理检查活动,并不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短训班,以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各企业先后建立健全了设备管理制度,配备专职的保全保养人员,推行了设备管理责任制。建立设备档案,内容包括设备购置时间、性能、大中修时间、故障次数、更换部件、易损毁部位等。麻纺厂、针织厂、服装厂先后对223台专用设备分别建立了维修保养、安全操作奖惩制度及事故分析制度,使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0%以上。瓷厂实行了设备挂牌(也称责任书)制度,写明设备的运行情况及维修等事项,使设备完好率保持在80%以上。
1980年以后,各企业对设备的使用和保养实行定机定员。较大的厂家,如化肥厂、水泥厂、电瓷厂、口子酒厂等都设有设备动力股,对各种设备统一管理。在近几年的改革中,各企业都制定或修订了以机长负责制为核心,以保养、检修、革新、改造为内容的设备管理条例和岗位责任制,从而加强了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的完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