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财务管理
50年代,县内工业企业配备了专职财会人员,建立了统一的财会制度,实行独立核算。由于当时企业处于初创阶段,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比较混乱,差错事件时有发生。部分国营企业使用资金没有从发展生产着眼,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结果造成资金的不合理占用和浪费,使流动资金周转很慢。有的还把流动资金挪作别用。对固定资产只注重收发与保管,而忽视维修和使用,致使设备损坏严重,利用率低,较多地占用了固定资金。对产品成本的管理,只求数量,不讲节约,不计消耗,浪费人力和物力,造成许多产品成本上升,企业利润极低。
60年代前期,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以及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得到重视。各企业不断完善会计制度和财务机构,分设财务主管会计和现金出纳会计,全面负责财务收支,各种资金的筹措、结算和使用。这期间,大部分企业的流动资金基本做到专款专用;固定资产设有明细分类帐,其调出调入由财务部门统筹管理。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企业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如扩大产品销售、减少产品库存、加强设备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企业财务管理陷于混乱状态,出现了乱开支、乱报销的现象,加大了产品成本,造成了企业的利润下降以至亏损。
1978年以后,企业为提高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强了财务管理。至1985年,各企业普遍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流动资金管理制度、专用资金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同时编制了各种财务计划:固定资产及折旧计划、定额流动资金及来源计划、成本计划、利润计划、专用基金计划、财务收支平衡计划等。生产中严格执行计划指标。各企业都把流动资金管理放在重要地位,在保证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不断挖掘资金潜力,精打细算地使用资金,不盲目采购与其生产不相符的原材料,尽量减少仓库材料积压和损坏,及时清理各项拖欠货款,提高了资金周转率。对产品成本管理,主要是加强成本核算,对生产中所用的原材料、动力,均制定较为先进、合理的消耗定额,严格执行限额发料制度。各企业还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压缩非生产人员,制定费用包干定额。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如化肥厂自1973年投产至1979年,因企业管理不善,年年亏损,7年共亏损308.8万元;从1980年加强企业管理以来,年年盈利,6年共盈利455.5万元。
1985年主要工业企业概况表
1949~1985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1949~1985年工业总产值、利润、税金、百元产值利润、劳动生产率统计表
60年代前期,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以及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得到重视。各企业不断完善会计制度和财务机构,分设财务主管会计和现金出纳会计,全面负责财务收支,各种资金的筹措、结算和使用。这期间,大部分企业的流动资金基本做到专款专用;固定资产设有明细分类帐,其调出调入由财务部门统筹管理。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企业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如扩大产品销售、减少产品库存、加强设备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企业财务管理陷于混乱状态,出现了乱开支、乱报销的现象,加大了产品成本,造成了企业的利润下降以至亏损。
1978年以后,企业为提高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强了财务管理。至1985年,各企业普遍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流动资金管理制度、专用资金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同时编制了各种财务计划:固定资产及折旧计划、定额流动资金及来源计划、成本计划、利润计划、专用基金计划、财务收支平衡计划等。生产中严格执行计划指标。各企业都把流动资金管理放在重要地位,在保证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不断挖掘资金潜力,精打细算地使用资金,不盲目采购与其生产不相符的原材料,尽量减少仓库材料积压和损坏,及时清理各项拖欠货款,提高了资金周转率。对产品成本管理,主要是加强成本核算,对生产中所用的原材料、动力,均制定较为先进、合理的消耗定额,严格执行限额发料制度。各企业还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压缩非生产人员,制定费用包干定额。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如化肥厂自1973年投产至1979年,因企业管理不善,年年亏损,7年共亏损308.8万元;从1980年加强企业管理以来,年年盈利,6年共盈利455.5万元。
1985年主要工业企业概况表
1949~1985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1949~1985年工业总产值、利润、税金、百元产值利润、劳动生产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