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隋、唐、宋时期,隋运河运输能力很强。据史料记载,运河建成初期,每年运粮20万石。宋太平兴国6年(公元983年),岁运米300万石,稻100万石。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运米580万石。民国时期,船民利用汛期,在老濉河、浍河等河流进行季节性的水上运输,将地方特产运往外地。濉溪、四铺、临涣、南坪4处共拥有木船10余只,每只吨位大都在3吨以下,常年运载货物4000吨左右。民国19年(1930年),濉溪乡绅周歧山在烈山开矿时,为解决煤炭外运问题,疏浚了雷河及濉河,置木船40只,每只船3至4个吨位,从雷山始航,至符离集再由火车转运。有船工120人,日运煤炭50余吨。26年县境沦陷,烈山煤矿停止生产,运煤船工纷纷到外地谋生,船运停止。
建国后,我县对民间散乱船只进行统一管理。1954年,临涣的30多只民营船加入固镇航运队,专门在浍河运输物资,1958年货运量为4.5万吨,1964年达9.1万吨。1958年,修建南坪节制闸,由于陆上运输工具缺乏,运输石料困难,便购买木料置船70只,从赵集附近的沱河装石料,经四铺入杨柳大沟,再经孙疃入浍河运往南坪。有船工300多人,每天可运石料300多吨。1960年,县成立了船运站,有船民136人,船33只,134个吨位。以后各地纷纷在河道上建闸蓄水,给船只来往造成诸多不便。1968年,县解散了船运站,将大部分船运工人分至搬运公司、窑厂、水利局构件厂等单位。1984年,南沱河航道开通后,我县从蚌埠、颍上等地购10余只拖轮,每只可装货4至9吨,从四铺闸起运,通过新汴河、淮河、长江开往上海,来回需40天。至1985年航运3次,货运量为1800吨。
上一篇:第二节 渡口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