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内卫部队教育
一、部队政治教育
〔政治思想教育〕
1949年,随着全国、全省的解放和部队任务的变化,以及社会、家庭的影响,部队进城后,一些干部战士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有的认为革命已经到头,不再安心部队工作;有的对公安部队任务、性质和特点不了解,认为公安部队是地方兵,转业后没有前途,发给的公安臂章不愿佩戴;有的战士考虑入党、提干、恋爱婚姻等问题比较多,逐步滋长了怕苦怕累、贪图享受等个人主义情绪和作风纪律松弛的现象。1952年10月下旬,省公安总队党委全面深入地检查了县中队以上单位的工作,纠正了部队中存在的作风纪律松弛、违法乱纪以及只抓军事、忽视政治教育的“单打一”工作作风,表彰了一批好的单位和个人。同时由上而下通过民主讨论,提出改进办法,发扬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结合整顿生活秩序,建立健全各种生活制度。
1953年1月,部队开展了共产主义教育和党课教育,至5月底结束。由于各部队分散执勤,任务繁重,总队采取了巡回上课、补课等办法,到各部队执勤点进行面授教育,使部队在理论知识上和思想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批判了个人主义,树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1956年3月,安徽省公安厅召开全省民警工作会议,部署在全省武警部队中进行“为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政治教育活动,开展思想整训,克服对部队改编所产生的不正确认识,增强当人民武装警察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1960年以后,武警部队根据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关于《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一定要把毛泽东思想学到手》的决议,开展了持久地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活动。重点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矛盾论》、《实践论》、《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以及《论人民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许多干部战士自觉组织起学“毛选”小组,热情很高。
1963年后,总队党委在提高部队思想政治觉悟的基础上,号召部队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雷锋、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活动。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干部战士学习毛泽东著作蔚然成风;助人为乐、艰苦奋斗,共产主义风格进一步发扬光大,出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多,不安心服役的少;工作抢着干,责任心强的多,临时观念和干劲不足的少;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多,不爱学习的少;克己奉公,助人为乐的多,损人利己的少;艰苦朴素的多,铺张浪费的少;团结互助的多,互相争吵的少的新局面。
“文化大革命”中,部队的政治教育受到严重影响。粉碎“四人帮”以后,政治教育工作才得以恢复和加强。1980年10月,安徽省公安厅召开全省武警部队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研究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摸索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使部队在政治思想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共同条令教育等方面有了新发展。1984年10月,总队召开了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研究新时期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新形势下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内容和要求,增强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使政治教育工作的“保证”、“服务”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
1985年,总队党委决定在部队开展“四有一树”教育,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共产主义新人,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人民警察部队的良好形象。首先,总队政治部在四支队摩托车中队进行试点。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召开教育准备会,成立教育领导小组,先后组织9个工作组,深入基层,帮助指导工作。这次教育解决了5个问题:一是克服了“当兵吃亏”的思想,端正了服役态度;二是部队的作风纪律得到了加强,违法乱纪现象明显减少;三是助人为乐、大办好事蔚然成风;四是振奋了革命精神,激发了革命干劲;五是机关工作作风有较大的转变。8月5日,总队党委制定了“四有一树”的5条措施。1985年下半年,总队党委把“有理想、有纪律”作为树立武警部队高大形象的根本。各支队围绕这个核心,针对部队的实际,系统地进行了理想与信念、遵纪守法、做文明战士和胸怀远大理想、立志献身武警等专题教育,从而使大家明确了理想是武警部队高大形象的灵魂,纪律是树立高大形象的重要保证。只有理想在胸,纪律严明,才能自觉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忘我奋斗。通过教育,出现了一个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工作上你追我赶争先进的局面。
〔政策法制教育〕
1953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4年2月以后,部队掀起了学习总路线,宣传总路线,贯彻总路线的热潮。学习活动中,以干部为重点,举办两期干部轮训班,集训全总队干部,然后整个部队用全部政治教育时间深入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分别在干部战士中进行理论考试和思想检查。经过教育,使部队树立起为实现社会主义而继续奋斗的信念,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1971年“林彪事件”以后,部队认真组织干部战士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林彪事件的一系列文件。1972年,部队系统地批判了林彪反党集团的反革命罪行。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省公安厅民警处部署全省武警部队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活动。在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了清查活动。单位和个人回顾了同“四人帮”斗争的经过,摆“四人帮”流毒影响在部队和个人身上的表现等,基本消除了“四人帮”对部队的影响。
1979年以后,部队普遍进行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认真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邓小平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议》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等。有的部队采取请地方干部作报告、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等方法,加深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公布后,部队在初步学习的基础上,列出三个专题进行学习,即: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实事求是地评价建国以来的成就和错误;深刻理解建国以来的基本经验,进一步明确继续前进的方向。专题教育中,大家逐条逐段地学习《决议》,正确地认识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和晚年的错误,增强了学习和坚持毛泽东思想的自觉性;正确认识了建国以来的历史,增强了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
1987年3月,总队政治部和直属第四支队组织政工干部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的研讨活动,进一步认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
1988年,总队党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抓了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文件的学习,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统一部队的思想和行动,收到了明显效果。
二、部队科技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
建国初期,安徽公安部队中,文盲半文盲占总人数的75%,初小至高小文化程度的占19%,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官兵人数很少。针对这种情况,部队开展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活动。
1952年5月10日,华东军区下达了文化学习动员令,指出:“迅速提高部队的文化水平,培养大批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是我军在当前形势下建设现代化国防军的首要条件。”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亦于是年下达了部队文化教育计划大纲。根据总政治部和华东军区的部署,安徽公安部队于1952年6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公安总队文化速成小学。招收学员350人,其中排以上干部205人。学员在“为了现代化,加油学文化”的口号鼓舞下,投入紧张的文化学习运动。这些学员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经过10个月的学习,6个教学班中,有4个教学班达到高小语文、算术、自然3门毕业水平,其余达到高小语文毕业水平。1953年12月,文化学习运动结束,文化速成小学撤销。
在总队举办速成小学的同时,部队广大官兵均投入了紧张的文化学习运动。1953年5月,部队文化教育转入总复习阶段,继续以80%时间进行复习巩固。总队奉华东公安部队命令,调芜湖市中队长期单独执勤的班参加华东公安部队大会考,取得会考的集体第三名。经过这次系统地大规模的文化教育,部队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基本上扫除了文盲。语文水平大部分提高到初小毕业或高小程度,算术水平提高到初小程度。在这次文化学习中,有826人立功。其中一等功5人,二等功118人,三等功703人。
1958年12月,省总队成立教导大队,其中设文化教员集训队,学习基层文化工作经验,包括文化课教学和文体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年底,内卫四十二团(今第二支队)被安徽军区评为第一个“攻上文化山”的先进集体。1959年,根据“扫盲为先,普遍提高”的原则,文化教育重点抓高小,特别是文盲和在职干部的文化学习。全总队300多名文盲在年底基本扫盲。在提高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部队开展技术革新、军事大练兵活动,改革创造数十件训练器材。战士丁月正研制的压弹机获南京军区三等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部队文化教育受到影响。1978年后,文化教育逐渐恢复。
1979年,部队把科学文化教育工作作为部队教育训练的重要内容,将军事训练、政治教育、文化学习的时间规定为5∶3∶2。是年2月底,部队全面开始教学,共成立教学班100多个,其中高中自修班20个、初中班44个、高小班34个、初小班3个,共有6000多人参加文化学习。是年下半年,省公安厅武装民警处举办专职教员训练班,共培训数学、物理教员126人,占教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1984年以后,由于对应征青年文化程度要求的提高(城市高中,农村初中毕业),使部队的文化素质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此使部队文化教育的起点较高,并与培养两用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
〔“两用人才”教育〕
1977年,邓小平提出培养部队、地方“两用人才”。1984年,武警总部提出武警部队培养“两用人才”的工作要求。
1985年7月,安徽省总队召开培养两用人才会议,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决定成立培养两用人才领导小组,副政委李连顺任组长,拨款6万元,为各支队、农场等20多个单位购置照相机、缝纫机、补鞋机,以及无线电修理工具书等各种资料200多种,用于培养两用人才。同时将总部下拨的7万元两用人才活动经费用于技术骨干的培训工作,培训了摄影、无线电修理、汽车驾驶等技术骨干1020人。总队开设了电教室,购置了录像机、摄影机等电教设备。据1983年至1986年统计,有642名干部获得高中(中专)文凭,108名干部获得大专文凭,730名干部正在接受各种类型的成人高等教育,8066名战士掌握了1至2门专门技术。1986年,1740名退伍战士考核获得两用人才合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培养两用人才工作本着战士愿意学、部队有条件、回地方用得上的原则,总队党委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计划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宏观控制方面,总队着重抓了育才规划的制定和实施。1985年底,省总队制定了《1986—1988年学习科学文化,培养两用人才规划》,确定了3年奋斗目标,明确各级职责,提出保证措施。1986年11月,总队会同省民政厅、省军区政治部联合召开《培养和开发使用两用人才理论研讨会》。1987年5月,总队提交了有价值的论文20篇,为各级实施育才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1985年,总队要求各支队对前些年培养的两用人才退伍兵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地方对两用人才的开发使用率不高,只占35%左右。总队党委根据这一情况,采取了3条措施。一是认真把好育才的质量,掌握地方需要各类人才的信息,实行定向培养。二是创造条件,让两用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在培养两用人才的同时,努力使学与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三是主动向地方推荐人才,使两用人才合理安置使用。总队根据兵源主要来自本省的实际,1985年与省民政厅安置办公室签订了培养和开发使用两用人才的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部队坚持定向培养,保证质量,向对方通报两用人才种类、数量和去向等情况。对方向总队提供各地人才需求信息,对总队推荐的人才优先安置使用等。这个协议的签订,把培养人才和开发人才两个阶段的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培养两用人才工作出现3个显著变化:其一,人才需求信息灵通。各地人才需求信息通过民政部门及时反映到部队来,为总队选定培训方向提供准确依据。其二,开发使用率高。各级民政部门都成立了两用人才服务机构,对两用人才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人才档案,做到合理使用,人尽其才。据1985年底统计,总队退伍在本省的农村籍战士两用人才268名,已安置使用243名,使用率达90%以上。其三,战士服役更安心。过去战士无技术发愁,有了技术又为退伍回地方得不到合理安置发愁。实行优先安置的政策,给战士吃了定心丸。有的地方出现了到部队预约人才和“热门”人才抢手的现象。蚌埠市支队一名新闻报道员,服役期间在中央和省级报刊、电台发表稿件250多篇,退伍后,5个新闻单位竞相录用。
1986年,总队在下达教育训练计划时,对第一和第三年度兵军事训练和文化教育的时间比例作了调整:第一年度兵加大军事业务训练比重,不安排科学文化和民用技术训练,打好军事业务基础。第三年度兵减少军事训练时间,相应增加文化教育时间,用于民用技术训练,使他们大约有40%的正课时间(约3个月)用于学习民用技术。同时规定:老兵的文化教育时间由支队掌握,在新兵下队后和老兵退伍前集中使用。保证每人能会一门以上专业民用技术。
培养两用人才的经费中,民用技术训练费用属于“计划外项目”。开始时主要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从业务经费中挤一点,在生产收益中抽一点,请地方政府支援一点,让破培养的官兵出一点。1983年以后,逐步探索出“以才生财,以财养才”的路子。自1983年至1987年,全总队通过育才活动获得经济收入135万元。使大部分育才经费得到解决。育才的师资问题,实行“两个结合”,即: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内部与外部相结合,把最好的骨干用到育才上。通过几年努力,一支由志愿兵和专业技术干部为主体的专职教员队伍基本形成。同时还确定了一批兼职教员,全总队从地方聘请的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教员120多人。
1986年初,总队把下属22个支队级单位分为三种类型,相应地采取三种育才形式,加以重点发展,使其逐渐完善,形成了多样、统一、相对稳定的育才体系。第一类:在直属支队,确定以基地轮训为主的育才形式。直属支队规模大,民用技术训练任务重,技术装备条件好。自1986年起,总队先后给4个直属支队投资23万元,建立13个比较稳定的育才基地。第二类:在地市支队确立以警地共育为主的育才形式。这是由于地市支队人员少、任务重,与地方联系紧密的特殊条件决定的。第三类:在学校、医院和专业技术分队确立以深化技术训练,普及警地通用技术为主的育才形式。
1987年5月,武警总部在安徽省总队召开培养两用人才现场经验交流会。总部司令员李连秀、政委张秀夫、副政委张海天出席了会议。安徽总队介绍的育才经验,得到总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三、学校教育
〔安徽省公安总队轮训队〕
经过文化学习运动,部队加强了教育训练工作。1953年底,以原速成小学二队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公安总队轮训队。轮训队主要训练连排干部及军事骨干,任务是为部队军事训练培养教员。课程设置:技术训练(包括射击、军体等),战术训练(包括单兵战术、班战术等),公安业务训练(包括看守、看押、护卫勤务)等。轮训队每期招收学员150名左右,训练时间3个月,一年举办3至4期。1955年7月轮训队撤销。
〔安徽省公安厅人民武装警察总队教导大队〕
1958年12月25日,武警总队教导大队成立。1959年3月31日,教导大队与省公安学校合并成立安徽省公安厅民警学校,负责训练公安干部和武警干部,总队长李士怀兼任校长。1960年10月,教导大队恢复。教导大队招收对象主要是连排级干部和部分班长,此外还代训大学生。教学内容主要是军事技术、公安业务和政治理论知识。1962年1月,改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安徽省总队训练大队。
〔独立第二师教导队〕
1968年底,安徽省军区独立第二师组建轮训队,1969年7月改称教导队。招收对象以排、连、营三级干部为主,其次也担负部分大学生军训任务。训练内容:军事干部以军事技术为主,政工干部以军队政治工作为主。集训队每年办3至4期,每期3至4个月。副师长兼任队长,师副政委兼任教导员。先后举办20多期,培训营以下干部及骨干2000多人。1975年,独立第二师撤销,教导队也同时撤销。
安徽省军区独立第二师撤销以后,培训干部和骨干的教育训练任务主要由省军区教导大队和各团根据不同的轮训对象分担。
〔安徽省公安厅武装民警教导队〕
1980年12月15日,安徽省公安厅建立安徽省公安厅武装民警教导队,负责全省武装民警队伍骨干的培训。自1980年至1982年共举办10期军事、政治、后勤专业班,培养887名各类干部和骨干。
〔安徽省总队教导大队〕
1983年1月,在武装民警教导队的基础上,组建了武警部队安徽省总队教导大队。大队机关设训练处、政治处、队务处。下属内卫专业两个队,消防专业一个队。承担全省武警部队干部、骨干培训任务。从1983年1月至1984年4月,先后开办军事干部、政工干部等培训班5期,培训学员1100余人。
〔武警合肥指挥学校〕
1984年4月21日,武警安徽省总队教导大队改建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合肥指挥学校”,由武警安徽省总队直接领导,副师级建制,属中等专业学校。学校设训练处、政治处、校务处,成立军事内卫、政治文化、消防、后勤4个教研室和4个学员队(分内卫、消防、后勤3个专业)。课程设置有政治文化课、内卫专业课、消防专业课、后勤专业课。学校系初级指挥学校,学制两年,主要任务是为全省武装警察部队培养具有一定军事指挥能力和公安业务知识的基层干部。招生对象为具有高中文化的优秀班长和义务兵。另外,承担一定的轮训任务。
是年9月,招收第一批学员。至1988年底,共招生5期809名,其中内卫专业575人、消防专业153人、后勤专业81人。学员毕业后,分赴部队基层任职。
为打破干部制度上的“铁饭碗”,1987年7月,总队党委制定《关于合肥指挥学校毕业学员实行见习期的办法》,决定从85级学员开始,对合肥指挥学校毕业学员实行半年至一年的见习期,能够胜任基层领导工作的,见习半年定职定级,从毕业时补发工资。基本胜任的,见习一年定职定级,从定职定级时发给工资。不能胜任的,作战士退伍处理。实行毕业学员见习制,受到武警总部的赞赏。
附记:
安徽内卫部队集体和个人英模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