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刑事科研机构
1956年,安徽省公安厅成立技术科。同年,合肥、芜湖、蚌埠、淮南、安庆等市公安局成立技术点。主要任务是普及和改进痕检、文检、法医、照相、毒物化验、警犬追踪和指纹捺印等项刑事技术。“文化大革命”中均被撤销。
1980年,省公安厅重建刑事技术科,并组建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定编20人。1984年,刑事技术科和刑事技术研究科合并成立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刑科所”),隶属于省公安厅第四处。刑科所下设法医室、毒物化验室、痕迹指纹室和刑事照相室。其主要任务,一是承担各行署、市、县公安机关关于各种疑难刑事证据的送检,二是进行或组织进行安徽刑事科学技术研究。
1980年起,各行署、市、县公安处、局亦在刑警大队内设刑事技术室(科、股、所)。1981年,县和县级市公安局始建刑事技术点。
至1988年底,全省共建二级技术站1个(省公安厅)、一级技术点1个(合肥)、二级技术点7个(省辖市)、三级技术点74个(县)。
二、主要科研成果纪略
50年代中后期,安徽就进行对刻划、复写字迹的研究,纸张上无色指纹显现及显现指纹的研究,赤外线照相研究,立体足迹研究,死因与轻度损伤的关系研究,急死死因研究等,并获得一部分资料和阶段性成果。以后由于“左”的错误影响而中断。
1976年,全国刑事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下达给安徽的长骨、腐尸和牛皮纸、人民币上显现手印等三项科研任务,1979年7月圆满完成,该三项整体项目获公安部科研成果二等奖。
1980年以后,随着科研机构的建立健全和科研设备的添置,科研工作逐步加强,并取得一批科研成果。现将获得部级、省级奖的重要成果略记于后。
〔激光痕量检验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
在刑事案件侦破工作中,经常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越来越狡猾,在很多刑事案件现场往往只能发现一些细微的与案情有密切联系的痕迹物证。由于这些痕迹体小量微,而检验时又要求作微区、微量及无损检验,原来的检验技术已不能满足此项要求,必须研究新的检验技术。
1978年,中共安徽省委要求公安机关的刑事科学技术部门探索激光在刑事技术上的应用,以近代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刑事技术鉴定,提供犯罪罪证,准确及时地打击犯罪分子。1981年8月,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将“激光痕量检验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的研究项目下达给省公安厅和合肥工业大学共同承担。1982年11月,该项目通过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1983年获安徽省科研成果四等奖。
用激光显微光谱分析方法检测刑事证据,具有分析灵敏度高、分析区域极小、试样消耗极少、不破坏样品,而且检验样品范围广(金属、非金属、导体、非导体)等特点,在刑事技术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用这种方法对微量血样、油漆、纸张、金属、毛发等痕迹能进行系统的实验检验,能为刑事侦破提供一种无损检验的新手段,对于检验、鉴定各种犯罪痕迹、物证方面具有很广的实用价值,能为侦察破案提供方向,缩小范围,并最后证实犯罪。
〔徽量血痕多项检验研究〕
传统的血痕检验方法是先作预备试验、种属试验,然后再作红细胞抗原分型和同工酶测定。以上各步实验的检材都是破坏性的,即每一步试验只能得到一种结果,血痕中其他可检成份均遭破坏,检材废弃,不能连续使用,需分别取材,检材总消耗量较大。
由于上述原因,长期以来,法医物证检验工作人员普遍感到,待检血痕的性质分析和检验范围受检验量、捡材量限制和保存条件的影响,常常因此不能给办案提供线索和证据。因此办案实践中迫切要求解决微量血痕多项检验问题。该项课题,亦是国内外法庭科学家竞相研究的热门。
至80年代中期,我国法医学工作者对血痕的检验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其研究的主要目标,一是扩大血型系统的检验范围。继单一的检测ABO血型系统之后,研究利用MN血型系统,并研究利用电泳技术检测各种血清型和同工酶。二是不断改进现行检测技术,以尽可能少的检材得出检验结果,或简化操作程序。继50年代吸收法后,先后研究移植了血痕检验的热解离法、血膜法、混合凝集法等,检验技术的敏感度不断提高,检材的用量逐步减少。但是,这些不断改进的检验方法都是分步进行的,均尚未注意到血痕中各种可检成份的综合利用。
国外的法庭科学家也非常重视血痕检验的研究。1985年12月,美国康涅狄格州刑事科学试验室主任李昌钰博士等发表微量血痕检验的研究文章,提出微量血痕的综合检验问题。
1986年初,安徽刑科所开始进行血痕多项综合检验研究的准备工作。6月,作29份血痕初步试验,结果全部显示脂酶D酶谱的种属反应,部分血痕纤维准确地测出ABO血型。随后,刑科所正式确定这一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共准备血痕样本186份,试验测定351份次。检验案件5例共18份检材,其中两个案例得出预期的三项检验效果。
1987年7月,安徽省科委召开会议,邀请专家对该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鉴定委员会经过充分讨论认为:(1)该课题设计严密,实验方法得当,论证合乎逻辑;(2)吸收国内同类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电泳条件、时间,采用琼脂凝胶作介质等方面有所改进,缩短了种属检验的时间,提高了ABO血型的检出率,使微量血痕多项检验方法首次在国内用于案件检验,填补国内空白,在主要技术指标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该课题所建立的方法,具有使用国产仪器、操作方法简便、结果容易判读、省检材、检验时间较短、可重复性好、准确率高等优点,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
1988年12月,该项科研成果被评为安徽科技进步二等奖。
〔扩展型SP—501气相色谱分析仪的研制〕
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和安徽省一、二级技术点的逐步建立,气相色谱分析仪在公安机关作为仪器分析检验手段,越来越普遍和重要,已成为刑事化验常规检验鉴定仪器之一。
但是,当时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技术点装备的绝大多数是国产气相色谱仪。这些气相色谱仪在使用实践中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是虽配备氢火焰、氮磷、硫磷、电捕、热导等5个检测器,但在主机上最多只能安装2个检测器,其余的只能在使用时临时调换安装。若在工作期间调换,必须关机、降温等,有的还要改换气路,然后再升温,重调基线等,极不方便,费工耗时,影响检验工作的进展。二是原仪器中的热导检测器在公安刑事化验中用途不大。三是程序升温的周期较长。当时,国外(如美国、日本)80年代的先进产品亦存在上述不足。
1986年1月,安徽省刑科所与山东鲁南化工仪器厂联合,以SP—501型气相色谱仪为基础,进行重大的研究和改进工作。1987年6月研制成功,8月通过公安部技术鉴定,同年在全国推广使用。1988年,获安徽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改革后的气相色谱仪称“扩展型SP—501气相色谱仪”。其新颖性为:有两台主机,各种检测器都分别安装在主机上,设独立四路信号系统,一次开机,能分别设定条件,可随时选用任何一种检测器;也可以同时发挥四个检测器的作用,工作时不用转换安装检测器和柱子。使用方便,提高工作效率数千倍,并可互相验证,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柱子和检测器固定,专柱专用,提高了检测的精密度,又易保养。
扩展型SP—501气相色谱仪是国内首创,是80年代中后期国内外其他任何型号的气相色谱仪都不可与之相比的。80年代中期以前,比较先进的日本产品虽然质量较好,自动化程度较高,但它仍不能利用四个检测器同时检验及同时互相验证,只有扩展型气相色谱仪能满足这一要求,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
该色谱仪的问世,不仅是安徽乃至全国刑事检测技术的一大改革,而且能广泛用于其他各领域的技术检测。
〔运用偏振光拍照深色纺织品和粗糙客体上微弱痕迹的研究〕
在现场勘察中,如何将深色纺织品和粗糙客体上的微弱痕迹清晰地拍照下来,一直是刑事照相的一大难题,国外也无与此相关的技术。
1988年5月1日,公安部第十二局下达给安徽省公安厅刑事科学研究所关于运用偏振光拍照深色纺织品和粗糙客体上微弱痕迹的研究项目,由王仁安、王家俊具体实施。1989年7月完成,是月20日,公安部第十二局召开成果鉴定会,并通过鉴定。
该成果的创造性技术方案是:利用偏振光源和检偏镜增强黑色纺织品和粗糙客体上的微弱痕迹的影象;利用客体上的互补色偏振光源和偏检镜增强彩色纺织品和彩色粗糙客体上的微弱痕迹的影象;利用曝光分离技术减弱或消除客体粗糙表面的影象。
该技术的发明,为刑事犯罪现场上经常遇到的深色纺织品和粗糙客体上微弱的犯罪痕迹拍照提取提供了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是偏振光在刑事技术中的一项新应用,它解决了刑事照相技术中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一大难题,使得许多以往无法提取的痕迹物证可以提取利用,为刑事案件的侦破提供更多的条件,并且操作简便,经济实用,易于推广。该技术是国内首创,国外至今尚未见有关文献报道。1991年12月,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发明三等奖。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