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道路交通管理科学技术研究
一、科研概况
安徽道路交通秩序管理科学技术研究(以下简称“交通科研”)始于70年代末期。
1979年公安部在广州召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各省开展交通秩序管理的科学研究工作。之后,安徽省公安局从合肥、芜湖、蚌埠、安庆、淮南、淮北、马鞍山和铜陵8个市交通警察部门抽调技术人员,研制“JZ一1”型定周期交通指挥自动仪,获得成功。是年,蚌埠、合肥、芜湖等市的交通警察部门与技术部门合作,先后研制生产出交通信号指挥仪和控制机。由于连续取得几项成果,使安徽成为全国当时的交通秩序管理科研先进单位。是年底,公安部在蚌埠召开城市交通指挥自动信号机技术座谈会,总结交流各地研制和试用自动信号机的经验,讨论进一步开展城市交通指挥自动化建设等问题。1986年,省公安厅交通科、合肥市交警大队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研制出新型交通信号灯和控制机。1988年合肥市公安局与省交通科研所又成功地建成合肥市道路交通微机监控管理应用系统,为实现道路交通现代化管理闯出一条新路。
10多年来,安徽道路交通秩序管理科研工作,从仿制到自行设计,从简单到复杂,科研项目涉及到指挥自动化、违章监测、照相、通讯联络、交通标志的反光材料、示意线施划机械化、驾驶员档案和机动车档案的储存,以及车辆检验等诸多方面。
二、交通秩序管理科研成果纪略
〔交通信号自动控制仪〕
1979年8月,蚌埠市公安局与蚌埠无线电二厂共同研制成功交通信号自动控制仪(JZK—1)。该控制仪的红绿灯转换时间0至99秒可调,黄灯转换时间0至9秒可调(时间误差±2×10-2),电源220V±10%15%,功率消耗8W,工作温度—10℃+40℃,体积220×160×100mm3,重量3Kg。整体体积小,重量轻,耗电省,外形美观,使用方便,时间精确,稳定可靠。
同时研制的与交通信号自动控制仪配套使用的交通信号指挥控制仪遥控器(JZK—1—V),可靠工作距离为50m(最大距离为80m,使用频率144—148MHZ,发射机用0.5公尺软线,工作温度—10℃+40℃,发射机尺寸为50×80×23mm3)。整机小巧美观,单通道发射,使用方便,工作可靠,抗干扰能力强。
〔自动交通信号指挥仪〕
该项目由省公安局三处与合肥市无线电一厂于1979年底研制成功。
自动交通信号指挥仪的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为:定周期,转换时间为10至60秒,黄灯过渡2秒,灯开关为可控硅电子开关。遥控指挥,无线电遥控发射机为调幅调频双重监控,使用频率为120MC,接收机为超外差或有自动频率微调电路,有场强和调谐指示灵敏度10WV,有效距离50公尺。有线遥控,使用专用线两根,距离不限。无线电喊话,有效距离为50公尺,输出功率3W,可加接扩音机。单机全自动控制,使用压力传感器或电磁传感器,以车动信号控制,两方向都无车或都有车,自动转为定周期控制,一个方向有车时,有车方向给以绿灯。
该自动交通信号指挥仪遥控指挥时可以任意报导南北通或东西通,不受定周期限制,可以配合工业电视做到远距离有线控制、单点全自动控制,克服定周期的固有缺点。
〔新型交通信号灯和控制机〕
1986年9月,中国科技大学十系副教授张是勉、省公安厅交通科、合肥市交通警察大队共同研制成功新型交通信号灯和控制机。
这组交通信号灯整个壳体采用抗老化性能优良的聚碳酸脂塑料,造型美观,结构紧凑,信号清晰,组灯可以竖装、横装,还可以沿安装轴作360度旋转,适应不同方向,其光强度等达到国际规定技术指标。这套系统运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采集和处理道路交叉口交通信息,具有模拟交通民警人工开灯的适时控制装置,实现各种控制功能和直到发出信息改变信号灯灯色的全过程,都是由微处理机的硬件、软件实现的。
新型交通信号灯的控制机的使用,对于解放警力,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实现道路交通现代化管理,增加经济效益,都有着重大意义。
〔机动车及驾驶员微机管理系统〕
1985年9月至1986年初,省公安厅计算机室和省公安厅三处车管科,利用微机开发机动车及驾驶员档案管理系统,完成机动车和驾驶员的年龄、过户、变更、肇事、违章、奖励、增驾等日常业务,同时统计、汇总各种数据图表,为分析、预防交通事故提供依据。此外,该系统还设计有肇事查询,可根据目击者提供的模糊信息,以及现场勘查所得到的线索,快速查找肇事车辆和肇事逃跑人员。
该系统使用IBM—PC/XT机型,在DBASE数据库上研制而成。其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的方法分为:车辆档案的输入、维护(增加、删除、修改)、检索、统计四个程序块,操作方法采用“菜单+提示信息”的形式提供,中文屏幕显示,一目了然。使用本系统,用户只要输入阿拉伯数码和简单地回答“YES”与“NO”,就可以方便地对数据库中任何一份车辆档案进行输入、修改、删除、打印和显示操作。它的统计功能,为及时掌握全省车辆的基本情况提供准确依据。
1986年6月2日,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教授对该系统进行技术鉴定,认为该系统在技术方面具有以下特点:采用横块设计,系统便于维护和扩展;档案规范化,采用汉字提示,点码输入,提高汉字输入速度;设计查询和统计条件发生器,实现多项组合检索一次性扫描成功;基本具有提供模糊信息查询,有助于查找肇事车辆和犯罪分子;可完成交通管理常用报表的统计,基本满足日常业务工作的需要;该系统操作较为方便,易于学习,具有推广和使用价值。
该系统在国内公安部门车辆管理应用方面达到先进水平。填补安徽该领域的空白。1986年,该系统被公安部选为全国计算机展览公安行业预展项目,获公安部颁发的计算机应用三等奖、全国计算机展览荣誉奖。
〔合肥市道路交通微机监控管理应用系统〕
自1983年开始,合肥市公安局会同省市交通厅局、驻肥大专院校、科研设计部门对合肥市交通管理状况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实测论证工作。在此基础上,市公安局、省交通科研所于1984年9月26日向市科委申请“合肥市长江路交通信号微机控制系统研究”科技攻关项目。同年12月22日市科委对此进行论证并予以通过。1985年4月25日,经省科委批准,合肥市公安局与省交通科研所正式签订该科技攻关项目专项合同。
该系统包括微机信号机、路口电视监控、中心微机管理三个小系统。首先选定长江路作为试验,取得经验逐步扩大使用范围,最终形成全市交通微机专控。
1985年,按攻关项目要求,在长江路三孝口、范巷口、小东门、火车站、大东门5个平交路口安装5台微机信号机,省交通科研所定购了长城0520—CH微处理机一台,编制了DBASEⅡ语言,建立了全市1.8万台机动车和1.9万台驾驶员档案管理系统,在三孝口安装了黑白摄像机一台,利用同轴电缆将视频信号送至位于大西门的市交警支队三楼中心控制室,初步完成了科技攻关项目的要求。
1986年,合肥市公安局将该系统的设计、生产、安装、开通、调试专项任务委托给公安部上海八二二厂承担。
1987年10月1日,该系统12个路口的电视图象全部开通。1988年10月,公安部科技局、交通管理局联合在合肥召开“合肥市交通管理微机图象监控系统推广应用现场会”,全国24个大中城市的公安交通管理人员参加会议,对系统的技术性能给予充分肯定。
整个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前端设备、传输通道、后端设备。前端设备主要由全天候防护罩、电台、摄像机、终端盒、信号机、无线通讯设备等组成。传输通道由光缆、控制电缆(制作、控制在光缆内)、光端机等组成。后端设备主要由微机控制键盘、打印机、监视器、录像等组成。

该系统主要功能是:
采用以微机技术为核心,光纤通信、串行远程、控制技术为支持手段的综合应用交通监控指挥系统,整个系统由设在支队的中心控制室、设在市局分控制室以及路口监控点组成,主控和分控可任意选择切换图象和遥控各监控点的工作状态。主控室可通过12台彩色监视器了解记录(录像)3条路口的交通、治安状况,发现问题,通过强制转换信号灯色或无线电通讯设备指挥值勤人员迅速处理。对发现的违章或可疑车辆以及与案件有关的车辆,通过微机随时查询有关资料,为迅速处理各类违章或侦查案件提供依据。
采用光纤传输彩色视频信号技术,它具有传输距离长、信号质量高、系统可靠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从而使被监视的场景色彩逼真、清晰稳定。这对于交通管理中对车辆颜色需进行鉴别的特殊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具有录像功能。通过主控键盘,选择任意一路图象进行现场录像。在录像过程中可把时间和监控点汉字地址叠加在画面上,这一功能可为事后了解情况、分析研究交通事故及案情提供方便、可靠的依据。在实际使用中,在处理交通违章、社会治安、重大交通警卫任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机动车、驾驶员档案微机管理系统登记档案采用全屏幕格式编辑方式,明确醒目;具有系统提供多项查询功能、模糊检索功能及综合条件检索功能,能力迅速侦破与机动车、驾驶员有关的案件提供有力的手段。
在整个系统中,除彩色摄像机外,全部采用国产设备软件,具有造价低、工期短、建成快、操作方便、维修方便等特点,为开发适应中国国情的交通秩序管理手段,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等,闯出一条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