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理发业
抗日战争前夕,县内有理发店铺60余家,流动理发匠240人。濉溪镇有店铺12个,33人。当时剃头没有价格,任客人随便赏钱,师傅技术好,服务周到,顾客赏钱就多,反之则少。理发被人称为“下艺”,有些理发匠遇有机会就改作他业。建国前夕,全县有理发店铺50家。其中濉溪镇7家,理发员15人;临涣集8家,13人。濉溪的理发行业中有13人会吹琐呐,他们组成鼓乐班,经常合伙出门,为人家吹吹打打,以增加收入。
建国以后,理发人员和其他各行各业的人员一样受到尊重。1956年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合作理发店,劳动条件不断改善,收入不断提高。近几年来个体理发店铺发展较快,1985年全县己有740多家,从业人员890人,使用的工具多是电推,并增加了吹风、烫发(电烫、化学烫)、白发染黑等服务项目。
二、浴池业
本地浴池业发展较晚,建国前只濉溪镇和临涣集有此业。抗日战争前夕,濉溪镇有4家澡堂,即老城前街东头的“三益池”、西头的“大观园”、东关的“亚海泉”,后街一处堂号不详。这4个澡堂,各有老板1人,烧火、跑堂、修脚、搓背、理发等伙计约10人。每天营业收入全归老板,伙计收入全靠小费,还要向老板缴一定的水费和火钱。“大观园”设备较好,设有官座、雅座,洗浴对象多是地主、豪绅和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其余堂子设备较差、洗澡对象多是赶集上店的农民和本镇居民。建国后,濉溪镇还有3家私人浴池,临涣集1家。1958年濉溪3家私营浴池联营,成立了合作浴池。不久东关澡堂停业,人员集中到老城前街澡堂,并改名为胜利浴池。后街澡堂后来由民政部门经营,改为福利男女浴池。浴池业季节性强,一年四季收入不均,夏天人少,便兼营水果、冰棍、汽水以维持职工收入。1985年底,全县共有私人浴池10个,全是冬季营业,营业额约4万元,盈利甚微。
三、旅社业
抗日战争前夕,全县共有34家客栈,其中濉溪镇8家。客栈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专门接待过往行人,设备简单,每个房间住4至8人不等,大多有床铺、被子,并供应茶水。条件差的只有通铺,有席无床无被,住客多为推车、挑担过往的小生意人和贫苦人。另一类供做生意的马车住宿,称马车行(栈),除安排客人住宿外,另有安置马车和喂牲畜的地方。各种客栈门前大都写有“安寓客商”的大字,门前挂“号灯”标明招牌。建国前夕,濉溪有客栈9家,各集镇有20余家,以后逐渐转营他业。
1956年,濉溪个体客栈组织成立合作旅社,并分成大众、安淮、前进3个门点。近年来,一些个体商户多在较大集镇的交通要道兴办私人旅社。1985年,全县私人旅社共有52家,服务态度较好,很适合出门在外的个体商贩住宿。
四、照相业
濉溪的照相业发展较晚。20年代,曾有亳县人在前大街西头开设临时照相馆。后来有一河南人在五福药店后院搭棚照相。30年代初,宿县人王单如在文昌宫开照相馆。建国初期,濉溪有3家照相馆,五沟集、临涣集各有1家照相馆。1956年合作化时,濉溪3家照相馆合并成立合作照相馆,五沟、临涣照相馆并入当地合作商店。1978年以后,城镇照相业有所发展。至1985年,共开设照相馆29家,从业人员58人,年营业额10.1万元,利润3万多元。
上一篇:第九节 饮食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