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食品
1953年,我县在临涣设立食品营业所,职工12人,主要经营生猪、鲜蛋。次年营业所迁来濉溪,全年收购生猪2.51万头,收购鲜蛋77.45万斤,80%以上的生猪、鲜蛋外调出口。1955年4月实行毛猪派购政策,县成立食品采购供应中心站,下设百善、铁佛、临涣、五沟、孙疃、南坪、四铺7个食品站和城关门市部。5月,县工商科设立毛猪派购派养办公室,每个乡设毛猪派购员1人。1956年7月,县食品购销中心站与毛猪派购派养办公室合并成立县食品公司,职工增至80人,全面开展对生猪、菜牛、菜羊、家禽、鲜蛋、野味收购业务。当年收购生猪4.2万头、羊0.16万只、家禽24.56万只、鲜蛋108.54万斤,远销太原、沈阳、鹰潭、屯溪、唐山、本溪、武汉等地。1957年为解决鲜蛋淡旺季购销矛盾,在城关建储蛋池,储存泡花碱蛋3万斤,各食品站就地储存鲜蛋15万斤,加工咸泥蛋20万斤。在肉食供应上,除卤肉、腌肉、蒸肉和烧鸡等品种外,又从扬州聘请腌腊技师,加工肉松、肉干、封鸡、火腿、香肠、烤鸭、板鸭、盐水鸭、捆蹄、香肚等新品种。当年销售额达106.6万元,比1956年的84.3万元增长25.2%。1958年,在大购大销思想指导下,盲目收购,生猪存栏量下降。1960年肉食供应十分紧张,市场上猪肉每斤高达6至8元,羊肉每斤5至7元,活羊每斤3元左右。1962年对猪、羊、禽、蛋实行议价议销政策,才逐渐缓和了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1968年至1985年,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生猪和鲜蛋的收购量又逐年增加。
“文化大革命”期间,食品供应紧张,猪肉实行计划供应,非农业人口发肉票,每人每月供应1斤;机关食堂发供应本,定点定量供应;招待所、旅社、医院按床位定量供应。在经营上由于管理混乱,造成连年亏损,1970年1年就亏损22.53万元。
1978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1980年肥猪存栏数量猛增、出现了收不了、调不出、销不掉、存不下的新问题。为了扩大销售,1981年销售网点由原来的53个扩大为63个。1984年生猪收购7.77万头,销售3.12万头,实现利润44.93万元。1985年元月取消了生猪派购任务,实行国家、集体、个体多渠道经营。7月,县食品公司与蔬菜公司合并为“濉溪县副食品公司”。合并前,食品公司下属17个食品站(厂)、215个供应门点。计有干部75人、职工340人、固定资产81万元、流动资金161万元。
1953~1985年食品公司猪羊禽蛋经营情况表
“文化大革命”期间,食品供应紧张,猪肉实行计划供应,非农业人口发肉票,每人每月供应1斤;机关食堂发供应本,定点定量供应;招待所、旅社、医院按床位定量供应。在经营上由于管理混乱,造成连年亏损,1970年1年就亏损22.53万元。
1978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1980年肥猪存栏数量猛增、出现了收不了、调不出、销不掉、存不下的新问题。为了扩大销售,1981年销售网点由原来的53个扩大为63个。1984年生猪收购7.77万头,销售3.12万头,实现利润44.93万元。1985年元月取消了生猪派购任务,实行国家、集体、个体多渠道经营。7月,县食品公司与蔬菜公司合并为“濉溪县副食品公司”。合并前,食品公司下属17个食品站(厂)、215个供应门点。计有干部75人、职工340人、固定资产81万元、流动资金161万元。
1953~1985年食品公司猪羊禽蛋经营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