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清代货币
清代,濉溪地区流通的货币有银两、碎银、元主、银元、制钱和铜元。
银两是以生银铸成饼、棒等形状的货币。碎银即小银块,便于市场零星交易使用。二者均为称量货币。元宝是生银铸成马蹄形的货币,每个重最大的1562.5克(当时为50两),最小的156.25克(当时为5两)。以上3种货币本地于民国22年(1933年)停止使用。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开铸银元,正面铸有“光绪元宝”,背面铸有蟠龙图案,又称“龙洋”。同时,在本地流通的银元还有“大清银币”,国外流入的“鹰洋”、“站人洋”,面额均为1元。各种银元在本地流通的时间一直延续到1950年。
制钱,圆形,内有方孔,表面铸有各代皇帝的年号,称为“通宝”。官订比价,1千文换银1两。民国初年在本地停止使用。
铜元,圆形无孔。清光绪二十六年开铸,名“光绪元宝”。三十一年改铸“大清铜币”,1千文换银1两。民国27年铜元停用。
二、民国时期货币
民国时期濉溪地区流通的货币除清代货币外,还有花版票、国民政府货币、解放区货币、日伪货币等。
(一)花版票
民国9年(1920年)起,本地始有私人发行货币,有布质的,也有纸质的,面额与官方货币相同,铅印或石印。各家票面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群众称之为花版票。27年夏,濉溪沦陷,市场货币紧缺,于是私人发行货币成风,仅濉溪镇就有几十家。大商号和协聚、同源、源丰等大糟坊所发行的货币信誉较高,镇内和四乡皆可流通。临涣歧丰商号发行的货币还可在附近县城使用。杂货店、浴池、理发店发行的货币只能在本镇流通,有的在本镇流通也有困难。29年,国民政府、汪伪政权滥发纸币,纸币信誉一落千丈。花版票即因无人使用而自动废止。
(二)国民政府货币
本地流通的银质主币有银元,辅币有银角和铜、镍分币。银元主要有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袁世凯头像币、孙中山头像币。银角有半元、2角、1角3种。银元流通至1950年,银角流通至民国34年,铜、镍分币流通至27年。
民国24年,民国政府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货币为法币。币值与银元等价,发行后即在我县流通。31年发行关金券,1元折合法币20元。37年9月金圆券流入我县,刚一上市币值大降,市场拒用,变成废纸。同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以上3种纸币停用,被解放区货币和人民币所取代。
(三)解放区货币
在本地先后流通的有豫皖苏边区流通券、淮北币、中州币、华中币、冀南币、北海币。豫皖苏边区流通券为豫皖苏边区政府淮北银号发行,以元为基本计值单位,面额有1角、2角、5角、1元、2元5种,民国34年开始流通。淮北币为皖北行署第三分区淮北地方银号发行,面额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1角、2角、5角8种,34年底取代豫皖苏边区流通券始在本地流通。两种币都用牛皮纸印制。35年淮北地方银号撤销,华中币代替淮北币在市场流通。在本地流通的中州币、冀南币、北海币,分别为中州农民银行、冀南银行、北海银行发行,至1949年为人民币所代替。
(四)日伪货币
民国27年,汪伪国民政府发行的中国联合储备银行券始在本地流通。同时流通的还有日本军用票、日本镍铸硬币等。30年,汪伪国民政府中央储备银行又发行中储券,面额有1元、5元、10元、100元、200元、500元等数种,当年取代了中国联合储备银行券和日本货币。34年日本投降,中储券停止流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
民国3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人民币,绪束了我国币制长期不统一的局面。人民币以万元为基本计值单位。主币面额有1万元、5万元2种;辅币面额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种,建国后即在我县流通。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发行以元为基本计值单位的新版人民币,主币面额有1元、2元、3元、5元、10元5种,辅币面额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6种。同年以新版人民币1元兑换老版人民币1万元的比价,收兑老版人民币。1957年又发行1分、2分、5分铝质硬币,与新版人民币同时在市场流通。1980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增发1角、2角、5角、1元铜质硬币。1984年10月1日发行建国35周年金属纪念币。铜质硬币和金属纪念币我县发行量很小,群众争相兑换以作珍存,市场不见流通。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