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濉溪地区早期党组织
一、第一、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党组织
民国8年(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濉溪、临涣、古饶等地的青年学生,纷纷集会、游行,掀起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9年下半年,烈山煤矿工人举行罢工斗争;10年,濉溪镇进步学生成立“青年社”,后又创办《邮政之光》进步刊物;13年初,临涣镇青年组织了颇有影响的“群化团”;12至13年,在外地就学的进步学生赵西凡、朱务平、郑子瑜、王建东、王香圃等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所有这些,为濉溪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民国14至15年,本地的共产党员积极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建党活动,先后在临涣、濉溪、百善、古饶等地建立党组织。在临涣一带,共产党员朱务平、江善夫于14年夏介绍徐风笑入党,成立中共临涣党小组,组长朱务平。不久又成立中共临涣独立支部,朱务平任支部书记。16年7月,中共临涣区委成立,书记赵建五。在濉溪一带有共产党员郑子瑜进行建党活动。郑子瑜于13年在济南工业专科学校就学期间,经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介绍,加入共产党。他于14年暑期回乡,发展梁宗尧、文天晴等人入党,成立中共濉溪党小组,组长梁宗尧。8月,成立党支部,苏少力任支部书记。16年9月成立中共濉溪区委,丁懋修任区委书记。在百善一带,共产党员赵西凡回乡建党。15年春,建立中共百善党小组,16年春,成立百善党支部,9月成立百善区委,赵西凡先后任党小组长、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在古饶一带,由在宿县入党的王香圃回乡建党。15年底,成立古饶党小组,16年春,成立党支部,同年9月成立古饶区委,王香圃先后任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
临涣、濉溪、百善、古饶等地建党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当时本地未建中共县委。临涣党小组属徐州党组织领导,建立独立支部后,先后属中共中央、中共江浙区委领导。百善党小组及以后成立的党支部均属临涣独立支部领导。濉溪党小组、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领导。16年9月,中共宿县临时委员会成立,境内各党组织均属其领导。
此后,由于我党“左”倾路线的错误,19年7月发动“叶刘湖暴动”,21年发动“古饶暴动”,均遭失败。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共产党员被捕杀,幸存者多数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革命斗争转入低潮。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党组织
抗战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民国26年(1937年)8月,原中共徐海蚌特委委员、宿迁中心县委书记孔子寿,在南京被释放出狱。他回宿城后,与戴晓东、赵一鸣、陈凤阳、王香圃、李时庄、赵汇川、孔效三、陈粹吾、董畏民等一起研究决定,在党组织未恢复以前,先成立宿县抗敌救亡社组织。嗣后,濉溪、临涣、百善、古饶、南坪等地相继成立“抗敌救亡分社”。27年初,戴晓东在徐州同中共苏鲁豫皖特委书记郭子化取得联系后,即着手恢复和发展濉溪地区的党组织。
民国27年10月,戴晓东任中共萧县中心县委书记后,来到柳孜北陈大庄,首批恢复了李时庄、王香圃、史广敬、赵元俊等7人的党籍。同时宣布成立中共宿县县委,隶属萧县中心县委领导。28年6月,为便于领导抗日斗争,上级决定以津浦铁路为界,将宿县划为宿东、宿西两县。境内首次成立宿西县委,李时庄担任县委书记,隶属萧县中心县委领导。29年9月,萧县中心县委撤销,成立陇海路南地委,宿西县委受其领导,县委书记陈继仁。10月永城县的二区、十区划归宿西县,宿西县委更名为宿西县党的工作委员会,吴忠培任书记。30年8月,形势逆转,新四军东撤,宿西县留下干部组成宿西秘密县委,陈继仁任书记,吴忠培任组织部长,各级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33年8月,彭雪枫师长率部越津浦铁路西进,收复宿西,9月在胡楼村宣布恢复宿西县,李时庄任县委书记。并恢复建立6个区委。百善区委书记尤铮,常山区委书记王星朗,古城区委书记张健,濉东区委书记翁少锋,濉西区委书记藏炜,杨柳区委书记谢玉振。同年12月杨柳区划分为杨柳、雁鸣两区,书记分别为谢玉振、尤铮。不久又组建了朱口区,区委书记张家保。34年5月建立临涣区,区委书记杜良俭。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党组织
抗战胜利后,华中八地委于民国34年(1945年)10月驻濉溪口,辖萧县、宿西、雪枫、夏邑、雪涡、雪商亳、宿蒙、宿怀8县。至次年上半年,濉溪口成为津浦铁路西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的中心。这时宿西县委书记为李时庄,副书记为田启松。宿西县辖常山、柳孜、濉东、濉西、古城、燕头、朱口、临涣、宿北9区和濉溪市。
民国35年7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大举进攻解放区,华中八地委西撤豫东,不久宿西县党政干部及各区武装也分别西撤至鹿邑一带。同年10月,八地委决定在所辖区域成立4个党的工作委员会(下称工委)。第二工委辖宿西、雪涡县,李时庄任工委书记兼政委。12月12日,华中八地委改称豫皖苏三地委。田启松任宿西县委书记。
民国36年5月,为便于指挥,尽快收复失地,析原宿西县大部和萧县、永城各一部分建立萧宿永县,田启松任县委书记。县委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在刘邓、陈粟大军南下的形势下,先后收复了古城、龙桥、濉西等大片失地。11月撒销萧宿永县,恢复萧县、宿西、永城三县原建制。宿西县委书记为田启松。当年底至37年4月,宿西县区、乡党组织相继恢复。1949年3月豫皖苏三地委撤销,成立淮北区党委宿县地委和专署。6月,宿西、宿东两县合并为宿县,县委书记为田启松,副书记周胜全。
民国8年(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濉溪、临涣、古饶等地的青年学生,纷纷集会、游行,掀起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9年下半年,烈山煤矿工人举行罢工斗争;10年,濉溪镇进步学生成立“青年社”,后又创办《邮政之光》进步刊物;13年初,临涣镇青年组织了颇有影响的“群化团”;12至13年,在外地就学的进步学生赵西凡、朱务平、郑子瑜、王建东、王香圃等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所有这些,为濉溪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民国14至15年,本地的共产党员积极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建党活动,先后在临涣、濉溪、百善、古饶等地建立党组织。在临涣一带,共产党员朱务平、江善夫于14年夏介绍徐风笑入党,成立中共临涣党小组,组长朱务平。不久又成立中共临涣独立支部,朱务平任支部书记。16年7月,中共临涣区委成立,书记赵建五。在濉溪一带有共产党员郑子瑜进行建党活动。郑子瑜于13年在济南工业专科学校就学期间,经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介绍,加入共产党。他于14年暑期回乡,发展梁宗尧、文天晴等人入党,成立中共濉溪党小组,组长梁宗尧。8月,成立党支部,苏少力任支部书记。16年9月成立中共濉溪区委,丁懋修任区委书记。在百善一带,共产党员赵西凡回乡建党。15年春,建立中共百善党小组,16年春,成立百善党支部,9月成立百善区委,赵西凡先后任党小组长、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在古饶一带,由在宿县入党的王香圃回乡建党。15年底,成立古饶党小组,16年春,成立党支部,同年9月成立古饶区委,王香圃先后任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
临涣、濉溪、百善、古饶等地建党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当时本地未建中共县委。临涣党小组属徐州党组织领导,建立独立支部后,先后属中共中央、中共江浙区委领导。百善党小组及以后成立的党支部均属临涣独立支部领导。濉溪党小组、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领导。16年9月,中共宿县临时委员会成立,境内各党组织均属其领导。
此后,由于我党“左”倾路线的错误,19年7月发动“叶刘湖暴动”,21年发动“古饶暴动”,均遭失败。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许多共产党员被捕杀,幸存者多数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革命斗争转入低潮。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党组织
抗战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民国26年(1937年)8月,原中共徐海蚌特委委员、宿迁中心县委书记孔子寿,在南京被释放出狱。他回宿城后,与戴晓东、赵一鸣、陈凤阳、王香圃、李时庄、赵汇川、孔效三、陈粹吾、董畏民等一起研究决定,在党组织未恢复以前,先成立宿县抗敌救亡社组织。嗣后,濉溪、临涣、百善、古饶、南坪等地相继成立“抗敌救亡分社”。27年初,戴晓东在徐州同中共苏鲁豫皖特委书记郭子化取得联系后,即着手恢复和发展濉溪地区的党组织。
民国27年10月,戴晓东任中共萧县中心县委书记后,来到柳孜北陈大庄,首批恢复了李时庄、王香圃、史广敬、赵元俊等7人的党籍。同时宣布成立中共宿县县委,隶属萧县中心县委领导。28年6月,为便于领导抗日斗争,上级决定以津浦铁路为界,将宿县划为宿东、宿西两县。境内首次成立宿西县委,李时庄担任县委书记,隶属萧县中心县委领导。29年9月,萧县中心县委撤销,成立陇海路南地委,宿西县委受其领导,县委书记陈继仁。10月永城县的二区、十区划归宿西县,宿西县委更名为宿西县党的工作委员会,吴忠培任书记。30年8月,形势逆转,新四军东撤,宿西县留下干部组成宿西秘密县委,陈继仁任书记,吴忠培任组织部长,各级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33年8月,彭雪枫师长率部越津浦铁路西进,收复宿西,9月在胡楼村宣布恢复宿西县,李时庄任县委书记。并恢复建立6个区委。百善区委书记尤铮,常山区委书记王星朗,古城区委书记张健,濉东区委书记翁少锋,濉西区委书记藏炜,杨柳区委书记谢玉振。同年12月杨柳区划分为杨柳、雁鸣两区,书记分别为谢玉振、尤铮。不久又组建了朱口区,区委书记张家保。34年5月建立临涣区,区委书记杜良俭。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党组织
抗战胜利后,华中八地委于民国34年(1945年)10月驻濉溪口,辖萧县、宿西、雪枫、夏邑、雪涡、雪商亳、宿蒙、宿怀8县。至次年上半年,濉溪口成为津浦铁路西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的中心。这时宿西县委书记为李时庄,副书记为田启松。宿西县辖常山、柳孜、濉东、濉西、古城、燕头、朱口、临涣、宿北9区和濉溪市。
民国35年7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大举进攻解放区,华中八地委西撤豫东,不久宿西县党政干部及各区武装也分别西撤至鹿邑一带。同年10月,八地委决定在所辖区域成立4个党的工作委员会(下称工委)。第二工委辖宿西、雪涡县,李时庄任工委书记兼政委。12月12日,华中八地委改称豫皖苏三地委。田启松任宿西县委书记。
民国36年5月,为便于指挥,尽快收复失地,析原宿西县大部和萧县、永城各一部分建立萧宿永县,田启松任县委书记。县委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在刘邓、陈粟大军南下的形势下,先后收复了古城、龙桥、濉西等大片失地。11月撒销萧宿永县,恢复萧县、宿西、永城三县原建制。宿西县委书记为田启松。当年底至37年4月,宿西县区、乡党组织相继恢复。1949年3月豫皖苏三地委撤销,成立淮北区党委宿县地委和专署。6月,宿西、宿东两县合并为宿县,县委书记为田启松,副书记周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