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塾馆
民国以前,县境的私塾,除蒙馆外,还设经馆,是为准备考秀才的童生开办。这种私塾的塾师,多由举人或素孚众望的秀才担任。
民国时期,兴办了学校,但由于学校数量少,质量差,再加上连年战乱,学校时办时停,因而广大农村,甚至城镇的塾馆仍极普遍。民国16年(1927年),国民政府曾通令取缔私塾,实际上取缔不了。20年,宿县教育局督学吴延节在视察临涣区教育后写的报告中说:“全区人口有七八万,学龄儿童两万有强,区有小学仅二十余所,然多因陋就简,间或忽办忽辍,可观者实属寥寥。临涣镇市面繁荣,人口稠密,而初级小学连同女初,仅设两所,无怪私塾林立,一时难以取缔。”同年,宿县教育局指导员江世虎到濉溪区视察,教育委员张彬如向他回报说:“昔年我区教育最盛时,学校有20余所,经历年战争,土匪扰乱,迭次停顿,今仅存9所,已停者不易恢复。于是私塾乘机设立,此诚我区教育上极大之问题也。”18年,据安徽教育厅统计,县境内公、私立小学仅34所,而24年,据《安徽教育要览》统计,县境的私塾竟达304所,入塾学生4000名。
本地私塾开办的形式,大致有如下数种:一是由个人聘请塾师来家坐馆,类似现在的家庭教师。这种形式多数是豪门或富商之家采用。我县知名人士李卓云,曾在濉溪镇协聚糟坊老板周俊哲家坐馆。二是以1人为学东,由他牵头,收集学生的束,聘请塾师执教。私塾多是这种形式。三是学识渊博、声望较高的塾师在自己家中开馆,由学生自己前来报名求学。四铺人赵凯臣、马桥人马晓东,抗日战争前都曾在宿城自己家中设馆。
二、课程与教法
蒙馆采用的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等。蒙童主要是认字,念书歌,写毛笔字。经馆不仅开讲“四书”、“五经”,而且选读的课目也越来越复杂。常见的有《古文观止》、《左传》、《东莱博议》、《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论说指南》、《纲鉴》等等。同时开始学做八股文。有的塾馆在教学写文章之前,先学对“对子”,由单词对起,逐步提高到句子对句子,难度越来越大。我县刁山前塾师陈品廉曾拟上联“萧何月下追韩信”,让学生对下联,有个学生对的是“文王渭上访太公”,陈品廉很赞赏。
塾师的教学采取单人教授法,即所谓耳聆面授法,能够因人施教。这种教法比集体上课更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不少人认为私塾比学堂“好”,这是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私塾教学方法呆板,儿童整天死读硬背。且学规极严,动不动就要打板子、罚跪,迫使儿童就范,“人是苦虫,不打不成”,“学以威而成”是一般塾师的信条。
三、私塾改良
民国26年(1937年)暑假,宿县教育局根据省教育厅下达的《改进私塾案》的要求,在县城举办塾师讲习会,历时1个月,濉溪地区有120余名塾师前往参加。会上,宣讲省厅颁发的关于私塾改良的训令,由小学校长、教师介绍国民课本内容及教法,并集体到县城各中、小学参观。期满举行考试,及格者发给登记证,准其设馆。
当时县境的塾馆都撤去了原供奉的“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张贴了孙中山先生遗像。教学内容也有所改进。马桥塾师马晓东所教课程,除《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五经”外,还教三民主义、国民课本、历史、地理、算术、科技、应用文等。每逢作文,学生写,先生亦写,以作示范。他还自编了音韵协调的地理歌几百句,便于学生诵读。濉溪镇塾师刘广增,不但教语文、算术等基础课程,还用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应用文、珠算、会计知识,培养的学生大都能胜任各种行业的财务工作。
四、私塾改造
抗战时期,县境根据地分属宿西、宿蒙、宿怀等县,私塾有150所以上,入塾学生3000人左右(敌伪控制的集镇、据点内设立的私塾尚未统计在内)。当抗日民主政权日益巩固,宿西、宿蒙、宿怀等县成立了文教科,各区均配备了文教区员时,即着手对解放区的私塾进行改造。苏皖边区政府提出的改造私塾的总方针是:反对封建落后的反动文化,争取和改造现有私塾,使之成为开展国民教育的辅助机关,逐渐转变为民办小学。宿蒙县、宿西县分别于民国33年(1944年)底、34年春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安全地带的私塾要向县政府登记,一律使用抗日民主课本。宿蒙县明确规定,凡使用民主课本的私塾,政府按月发给塾师补助粮60斤至100斤。边缘地区的私塾,可使用两套课本,即民主课本和“四书”,敌人来时,拿出,“四书”作掩护。35年春,宿蒙县开办塾师训练班,白沙区文教区员侯玉琢带领朱衡章、刘省三等五六位塾师前往参加。塾师们一致表示愿意改变教学内容,一旦条件成熟,即把私塾改为民办小学。训练班结业不久,五沟集合并了3所私塾办起五沟小学。对于私塾的旧教材,宿西县文教科作了如下处理:坚决取缔封建反动的教材,“四书”、“五经”及日伪编印的课本,一律不准使用,改教适合群众需要的实际知识,如珠算等;《百家姓》是记写左邻右舍的姓名所需要,可继续让学生学习;其它如应用文、尺牍、模范作文、日用杂字等,可视学生程度,继续教授。本地一位进步塾师,从《拂晓报》上学习外地经验,对《百家姓》加以改编:“赵钱孙李,抗战到底;周吴郑王,民主发扬;冯陈褚卫,消灭敌伪;蒋沈韩杨,翻身解放……”改编教材,很受群众欢迎。
上一篇:第二节 学堂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