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时期,县境极少数小学附设了学前班,有的称幼稚班,有的称半年级。民国24年(1935年)春,县立濉溪镇初级女子小学校长杨梦生呈请宿县教育局批准,拨款增设两个学前班。聘请仲兰亭为专职教师,后又增聘2位教师。27年初夏,因地方沦陷停办。沦陷期间,有3所小学附设了学前班:一是濉溪关帝庙小学,28年开设两个学前班。二是濉溪镇东关三官庙小学,31年开1个学前班,时间不长就停办了。三是临涣小学,32年附设1个学前班,至34年因经费来源枯竭而停办。
1950年建县以后,幼儿教育事业逐步发展。1952年8月,在老城胜利大街东首创办“城关幼儿园”。以后岁有增设,到1956年,全县公办、民办幼儿园发展到10所,15个班。1958年幼儿教育盲目“跃进”,各区、公社以及大部分生产队纷纷办起幼儿园或幼儿班,全县幼儿园猛增到412所,507班,入园幼儿41537人,教职员工870人。但这些幼儿园有名无实,仅仅是把幼儿收笼起来,便于大人参加“大跃进”的各项劳动而已。从1961年起,对“大跃进”中盲目发展的幼儿园进行调整,1962年,全县只保留城关、临涣、孙疃3所幼儿园。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幼儿园被诬蔑为培育精神贵族的温床,全部砍掉。1973年,推广砀山县大办红儿班经验,全县各公社、生产队纷纷大办红儿班。到1976年,红儿班发展到2053处,入园幼儿43726人。这些红儿班是大检查大办,不检查不办,一轰而起,一轰而散。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育局重新规划全县幼儿园布局,先后投资38万元,在11个区(镇)恢复或新办正规的幼儿园。截至1985年,县办幼儿园共14所,69个班,在园幼儿2447人,教职员工140人。另外城关各居委会、商业局、瓷厂、铝厂、化肥厂也陆续开办幼儿园。几年来,幼儿入学率越来越高,教学设备越来越充实,受过专业训练的幼儿教师也越来越多。城乡幼儿教育事业呈现一片生机勃勃景象。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