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文化活动
1950年至1956年排演话剧和歌剧风靡全县,成为当时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1950年初,濉溪区文化馆组织县城教职工排演大型歌剧《白毛女》、《血泪仇》。1952年初,县文化馆组织40人的“文化馆业余歌舞队”,先后在全县演出了歌剧《拾棉花》、《秦奶奶扔拐棍》、《中秋之夜》等剧目。歌舞队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制作服装、道具和简易布景,坚持业余活动,多晚出夜归。1952年12月,县文教科举办了我县首次业余群众文艺会演。全县10个代表队参加,历时7天,演出了《小姑贤》、《小放牛》、《闹花灯》、《送郎参军》、《李二嫂入学》、《夫妻识字》、《大团圆》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
这一时期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土广播、幻灯和黑板报。1952年,全县各村都有土广播,并配有专门广播员,每天早、中、晚定时广播。广播内容一是宣传时事政治,二是自编自播小型文艺节目。幻灯放映始于1950年初,县文化馆和双堆文化馆利用上级发给的幻灯机在街头、乡村组织放映。1953年后,幻灯放映逐渐普及,业余剧团、歌舞队等文艺组织演出时,均配有幻灯宣传。1955年后我县出现了土广播群和黑板报群。土广播群即组织土广播3至5个,采用对话、问答,分段演唱等形式进行活动。制作的土广播最大者有一米长,安有两个手柄。黑板报群,即把多块黑板集中挂于一处,每块黑板登载一个方面的内容,每天更换一些新内容。1960年后,土广播逐渐被电子播音设备所取代,幻灯多弃置不用,黑板报活动则沿用至今,内容比前更富有科学性、知识性、趣昧性。
1957年至1965年,我县戏剧、音乐、歌舞表演水平有长足进步,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1958年由13人组成的濉溪县业余戏剧代表队,以《撕蛤蝉》、《两个饲养员》等3个小戏参加蚌埠专区文艺会演,名列前茅,13个演员全部获奖。同年春在“安徽省第一届音乐周”比赛活动中,我县音乐歌舞代表队创作演出的《上山坡》、《杨柳青》、《拾棉花》3个民歌被评为优秀节目,并参加音乐周演出团到全省各地巡回演出。这一时期县城文化活动出现了展览、讲座、周末晚会等形式。1960年4月、举办的美术书法展览,历时15天。其中农民作者徐化南的《凤朝公社》、业余作者王玉堂的《公社一角》、美术教师谢谢的《稻青鱼肥》、工人李从震的《建设中的濉溪车站》等美术作品,参加了蚌埠地区美展。讲座活动有时政讲座、法制讲座、古典文学讲座、文艺创作讲座、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讲座、历史知识讲座等。1961年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为活跃文化生活,振奋群众精神,县文化馆开展了周末晚会活动,每星期六晚上在文化馆或街头举行。活动项目有乒乓球、象棋、歌舞、曲艺、戏曲、灯谜、幻灯放映及故事会、音乐会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周末晚会停办。这一时期农村文化活动,由区、乡俱乐部组织安排。俱乐部是农村开展读书、读报、讲故事、唱歌曲、进行文艺演出等活动的综合性文艺组织。1964年全县建有俱乐部92个。1965年俱乐部活动渐以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主要内容。“文化大革命”初,俱乐部活动停止。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处于低潮。许多图书、报刊停止发行,各项文化活动形式被禁锢,各种文艺组织被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大批判队所代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群众文化活动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业余文艺演出和各种小型文艺活劝重新得到发展。1977年我县接连组织了“曲艺会演”、“革命故事会讲”、“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三次文化活动,演出节目160余个。1979年11月,县文化局在新城影剧院和县大礼堂分两轮举行了全县综合性文艺会演。16个代表队、200余名演员演出了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杂技、魔术等节目。会演结束后,成立了濉溪县民间杂技团,开拓了新的艺术领域。1983年,群众性的业余会演达到高潮,全年举行了5次专题会演,演出曲艺、戏剧、歌舞等自编节目300余个。1985年,业余文艺会演逐步向高格调发展。同年7月,在群众音乐、舞蹈会演中创作演出的《金杯舞》、《深深的友情》、《小伙子姑娘浪漫曲》等现代歌舞,受到广大群众的注目,并在淮北市群众音乐舞蹈会演中演出,分别获得创作奖、演出奖和优秀演员奖。县文化馆这一时期的活动,则向内容高雅、形式新颖的方向发展。1981年举办的“濉溪县名人书画展”,别具一格,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誉。同年10月举办的濉溪县首次“菊花展销会”,展出菊花70余种,800余盆,丰富了群众的生活情趣。1982年后,县文化馆举办了“巾帼英雄戏曲欣赏会”、“迎春笔会”、“松梅颂书画会”、“中秋赏月晚会”、“清明赛诗会”多样活动。这些活动把丰富的文化知识寓于美好的艺术享受之中。如“中秋赏月晚会”,既演出轻松、活泼的文艺节目,又讲述有关月亮、月饼的神话传说,令人心驰神往。“清明赛诗会”后把百余名诗歌爱好者创作的诗歌汇编成《清明诗集》。1984年元月,县文化馆举办了“迎春征联”活动,1个月内征得2100余联。联句皆以精练优美的语言抒发了对祖国、家乡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情与爱,后选292联辑印成《迎春征联集》。
这一时期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土广播、幻灯和黑板报。1952年,全县各村都有土广播,并配有专门广播员,每天早、中、晚定时广播。广播内容一是宣传时事政治,二是自编自播小型文艺节目。幻灯放映始于1950年初,县文化馆和双堆文化馆利用上级发给的幻灯机在街头、乡村组织放映。1953年后,幻灯放映逐渐普及,业余剧团、歌舞队等文艺组织演出时,均配有幻灯宣传。1955年后我县出现了土广播群和黑板报群。土广播群即组织土广播3至5个,采用对话、问答,分段演唱等形式进行活动。制作的土广播最大者有一米长,安有两个手柄。黑板报群,即把多块黑板集中挂于一处,每块黑板登载一个方面的内容,每天更换一些新内容。1960年后,土广播逐渐被电子播音设备所取代,幻灯多弃置不用,黑板报活动则沿用至今,内容比前更富有科学性、知识性、趣昧性。
1957年至1965年,我县戏剧、音乐、歌舞表演水平有长足进步,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1958年由13人组成的濉溪县业余戏剧代表队,以《撕蛤蝉》、《两个饲养员》等3个小戏参加蚌埠专区文艺会演,名列前茅,13个演员全部获奖。同年春在“安徽省第一届音乐周”比赛活动中,我县音乐歌舞代表队创作演出的《上山坡》、《杨柳青》、《拾棉花》3个民歌被评为优秀节目,并参加音乐周演出团到全省各地巡回演出。这一时期县城文化活动出现了展览、讲座、周末晚会等形式。1960年4月、举办的美术书法展览,历时15天。其中农民作者徐化南的《凤朝公社》、业余作者王玉堂的《公社一角》、美术教师谢谢的《稻青鱼肥》、工人李从震的《建设中的濉溪车站》等美术作品,参加了蚌埠地区美展。讲座活动有时政讲座、法制讲座、古典文学讲座、文艺创作讲座、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讲座、历史知识讲座等。1961年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为活跃文化生活,振奋群众精神,县文化馆开展了周末晚会活动,每星期六晚上在文化馆或街头举行。活动项目有乒乓球、象棋、歌舞、曲艺、戏曲、灯谜、幻灯放映及故事会、音乐会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周末晚会停办。这一时期农村文化活动,由区、乡俱乐部组织安排。俱乐部是农村开展读书、读报、讲故事、唱歌曲、进行文艺演出等活动的综合性文艺组织。1964年全县建有俱乐部92个。1965年俱乐部活动渐以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主要内容。“文化大革命”初,俱乐部活动停止。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处于低潮。许多图书、报刊停止发行,各项文化活动形式被禁锢,各种文艺组织被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大批判队所代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群众文化活动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业余文艺演出和各种小型文艺活劝重新得到发展。1977年我县接连组织了“曲艺会演”、“革命故事会讲”、“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三次文化活动,演出节目160余个。1979年11月,县文化局在新城影剧院和县大礼堂分两轮举行了全县综合性文艺会演。16个代表队、200余名演员演出了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杂技、魔术等节目。会演结束后,成立了濉溪县民间杂技团,开拓了新的艺术领域。1983年,群众性的业余会演达到高潮,全年举行了5次专题会演,演出曲艺、戏剧、歌舞等自编节目300余个。1985年,业余文艺会演逐步向高格调发展。同年7月,在群众音乐、舞蹈会演中创作演出的《金杯舞》、《深深的友情》、《小伙子姑娘浪漫曲》等现代歌舞,受到广大群众的注目,并在淮北市群众音乐舞蹈会演中演出,分别获得创作奖、演出奖和优秀演员奖。县文化馆这一时期的活动,则向内容高雅、形式新颖的方向发展。1981年举办的“濉溪县名人书画展”,别具一格,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誉。同年10月举办的濉溪县首次“菊花展销会”,展出菊花70余种,800余盆,丰富了群众的生活情趣。1982年后,县文化馆举办了“巾帼英雄戏曲欣赏会”、“迎春笔会”、“松梅颂书画会”、“中秋赏月晚会”、“清明赛诗会”多样活动。这些活动把丰富的文化知识寓于美好的艺术享受之中。如“中秋赏月晚会”,既演出轻松、活泼的文艺节目,又讲述有关月亮、月饼的神话传说,令人心驰神往。“清明赛诗会”后把百余名诗歌爱好者创作的诗歌汇编成《清明诗集》。1984年元月,县文化馆举办了“迎春征联”活动,1个月内征得2100余联。联句皆以精练优美的语言抒发了对祖国、家乡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情与爱,后选292联辑印成《迎春征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