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省奖科技成果
一、口子酒传统操作工艺的改革
1978年,县口子酒厂为了降低入池糟醅的淀粉含量,防止生酸过多,减少发酵过程中的酒精损失,并保证出酒率的稳定与提高,将传统的红粮下4次甑蒸5次的操作工艺,改为下5次甑蒸6次,出酒率提高1.93%。1979年7月至1980年5月,多产65度酒34.49吨,节约用煤34吨,节约用电4030度,节约粮食76.42吨,为国家多提供资金10.4万元。1981年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审定,评为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二、拉式自动点火沼气灯
1977年2月至1978年1月,黄集公社蒋堰大队王德敏研制成功拉式自动点火沼气灯。该灯拉式开关,自动点燃,自动控制气源,使用方便,用材少,造价低,性能稳定。经省沼气办公室审查鉴定合格,作为重点沼气灯具的定型推广产品。1981年被评为安徽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三、淮北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该项研究系国家科委1983年下达给安徽省“六五”期间的重点攻关课题。我县在杨柳设置实验区,经过3年试验和示范,提出了适合淮北砂礓黑土地区特点的夏秋粮作物配套均衡增产的6项技术措施。即调整作物结构与品种布局;引进和筛选良种;增施肥料,培肥土壤,化肥开路,氮磷配合;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协调个体与群体发展。同时提出了小麦、玉米、山芋、大豆等几项作物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或模式。本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项目的较高水平,对今后淮北地区夏秋粮由中低产向高产过度,迅速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有重要的技术指导价值。1983年9月至1985年,杨柳实验点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万亩,两年亩产提高到750斤,较基础亩产516.5斤提高45%。两年累计增产粮食1184万斤,价值172.3万元。较合同规定的3年累计增产粮食887万斤超额33.5%;累计增益142万元,超额21.3%完成3年合同任务。两年来全县推广杨柳实验点研究成果,累计增产粮食5.2亿斤,增加产值8256.8万元,为国家科技攻关投资20万元的400倍。1985年被评为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四、淮北地区蚕桑业开发和综合丰产技术研究
该项研究系国家科委1983年下达给安徽省“六五”期间的重点攻关课题。我县在孙疃区孙疃乡设置实验区,经过3年实验,提出了开发蚕桑新区必须贯彻“三个三当年”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即当年育苗,当年采叶养蚕,当年收益;当年嫁接,当年采叶养蚕,当年收益;当年栽桑,当年采叶养蚕,当年收益。“三个三当年”的提出是根据桑树长势强、萌发力旺、繁殖容易等特性,充分发挥桑树自身优势,合理利用光、热、水、肥条件,当年达到丰产目的。本项研究还证实占淮北地区耕地面积56.7%的低产砂礓黑土可以栽桑。只要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亩产值就能超过种植其它农作物。蚕园实验面积152.8亩,1983年至1985年共投入蚕桑生产费10万元,产茧、出售桑苗和间作总收入为3.32万元,亩产值217元。1985年被评为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1978年,县口子酒厂为了降低入池糟醅的淀粉含量,防止生酸过多,减少发酵过程中的酒精损失,并保证出酒率的稳定与提高,将传统的红粮下4次甑蒸5次的操作工艺,改为下5次甑蒸6次,出酒率提高1.93%。1979年7月至1980年5月,多产65度酒34.49吨,节约用煤34吨,节约用电4030度,节约粮食76.42吨,为国家多提供资金10.4万元。1981年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审定,评为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二、拉式自动点火沼气灯
1977年2月至1978年1月,黄集公社蒋堰大队王德敏研制成功拉式自动点火沼气灯。该灯拉式开关,自动点燃,自动控制气源,使用方便,用材少,造价低,性能稳定。经省沼气办公室审查鉴定合格,作为重点沼气灯具的定型推广产品。1981年被评为安徽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三、淮北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该项研究系国家科委1983年下达给安徽省“六五”期间的重点攻关课题。我县在杨柳设置实验区,经过3年试验和示范,提出了适合淮北砂礓黑土地区特点的夏秋粮作物配套均衡增产的6项技术措施。即调整作物结构与品种布局;引进和筛选良种;增施肥料,培肥土壤,化肥开路,氮磷配合;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协调个体与群体发展。同时提出了小麦、玉米、山芋、大豆等几项作物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或模式。本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项目的较高水平,对今后淮北地区夏秋粮由中低产向高产过度,迅速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有重要的技术指导价值。1983年9月至1985年,杨柳实验点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万亩,两年亩产提高到750斤,较基础亩产516.5斤提高45%。两年累计增产粮食1184万斤,价值172.3万元。较合同规定的3年累计增产粮食887万斤超额33.5%;累计增益142万元,超额21.3%完成3年合同任务。两年来全县推广杨柳实验点研究成果,累计增产粮食5.2亿斤,增加产值8256.8万元,为国家科技攻关投资20万元的400倍。1985年被评为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四、淮北地区蚕桑业开发和综合丰产技术研究
该项研究系国家科委1983年下达给安徽省“六五”期间的重点攻关课题。我县在孙疃区孙疃乡设置实验区,经过3年实验,提出了开发蚕桑新区必须贯彻“三个三当年”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即当年育苗,当年采叶养蚕,当年收益;当年嫁接,当年采叶养蚕,当年收益;当年栽桑,当年采叶养蚕,当年收益。“三个三当年”的提出是根据桑树长势强、萌发力旺、繁殖容易等特性,充分发挥桑树自身优势,合理利用光、热、水、肥条件,当年达到丰产目的。本项研究还证实占淮北地区耕地面积56.7%的低产砂礓黑土可以栽桑。只要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亩产值就能超过种植其它农作物。蚕园实验面积152.8亩,1983年至1985年共投入蚕桑生产费10万元,产茧、出售桑苗和间作总收入为3.32万元,亩产值217元。1985年被评为省科技成果四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