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54本县农业区划,是在《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草案)》下达后,于1981年春天开始进行的。参预这项工作的有气象局、水产局、林业局、水利局、农业局、县委政策研究室等9个单位共104人。采取“专业归口、任务到局、责任到人”的办法,进行外业调查和内业资料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论证,于1982年10月完成了《五河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并经过县委、县政府、县人大等负责同志联席会议审查通过,将全县划为三个综合农业区。
一、淮南丘陵农林牧渔区
该区位于县境东南,有耕13.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2%。人均耕地2.88亩。全区以低岗丘陵为主,海拔在20—60米之间,地形破碎,耕层浅,土壤粘重;冲、坪面积小,多为水田。宜林面积大,尚有2.5万亩未被利用;山塘水库多,建材原料丰富。宜发展以麦豆为主的旱粮作物。丘陵岗地宜种植花生,用地与养地结合;适当种植小杂粮,扩大大豆面积;在水利条件好的地方适当种植水稻。开发宜林山区,适地种树,发展优良树种,以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为主,发展林业生产。在发展养猪的同时,发展牛、羊、兔、鹅等食草禽畜,逐步建立肉役两用牛生产基地。建立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区。
该区在1984—1985年中,扩大了粮食和经济作物面积。山芋由1982年1万亩,扩大到1985年的1.40万亩,增加40%;棉花由3100亩,扩大到5200亩,增加68%。同时还扩大了豆、麦和小杂粮的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全区粮食产量,1982年26605吨,1985年达31555吨,增长18.6%,发展了林业生产。1984年柳湖乡村民张家进自筹资金,带头承包荒山,当年营造黑松林1000亩。带动一户,联户承包荒山。养猪1982年1.55万头,1985年达1.66万头,增长10.7%;扩建了柳湖机械排灌站,原装机马力太小。是年还更换4台100马力新柴油机,提高了排涝能力。二、沿淮湾地平原麦豆棉渔区
该区位于县境南部,有耕地44.3万亩,占全县耕地的30.8%,人均耕地2.55亩。其特点是,全区地势平坦低洼,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但有洪涝渍等自然灾害,外水资源丰富,坑塘面积大,有利于灌溉和养殖;农田基本建设初具规模。耕地相对减少,劳力充裕,机械化水平高,畜力较弱。宜以麦豆为主,扩大棉花和油菜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扩大山芋面积;利用劳力多和坑塘面积大的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工业和水产养殖,逐步建立起麦、豆、棉、渔农业区。
该区在生产中,立足主攻小麦,在保证麦、豆面积的同时,扩大山芋、油菜、水稻面积。在该农业区内的新集区,1985年山芋面积1.46万亩,水稻1.63万亩,油菜0.71万亩;分别比1982年扩大18.6%、27.3%和4.4%。城郊区山芋面积扩大6.3%。适当压缩黄豆面积,1985年全农业区黄豆13.19万亩,占当年小麦面积的60%强,降至区划的指标以内,全农业区的粮食生产,1982年9.62万吨,1985年达11.06万吨。增长15%。发展了蔬菜生产,全农业区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接近区划指标。并建立了城郊、临北、信湾、大新等蔬菜基地。1984年兴建了北店电力排灌站,装机4台,386千瓦,增加除涝面积9.4平方公里。发展池塘养鱼,建立了临北、黄嘴、沫河口等商品鱼基地。1985年临北渔场繁殖鱼苗100条万尾,建立新的林网林带。但发展棉花生产未达到区划指标。
三、沱浍河间平原麦稻油牧渔区
该区位于县境中北部,有耕地85.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9.3%,人均耕地3.47亩。全区砂疆黑土地多,占耕地的53%,耕层浅。养分差。河湖面积大,水资源丰富。宜大力发展以麦、稻、山芋为主的粮食作物和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进一步改土培肥,把该区建设成为高产稳产的商品粮基地。发展以养猪、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发展水产养殖。逐步建设为麦、稻、油、牧、渔全面发展的农业区。
1984和1985年的两年中,全农业区在“午攻小麦、秋攻稻”的思想指导下,大力发展小麦和水稻生产,同时发展了大豆等经济作物。据区内的浍南、刘集、小圩、双庙4个地区统计,1985年小麦面积33.55万亩,比1982年31.8万亩扩大5.5%;水稻12.41万亩,比1982年9.52万亩扩大30.3%;大豆面积10.58万亩,比1982年扩大19.8%。棉花仅双庙一区略有增加,山芋全农业区都有减少,没有完成区划指标。农田水利,1984年举办了双河电力排灌站,除涝面积10.3平方公里;1985年又兴建了王小湖电力排灌站,除涝面积11.7平方公里。发展了畜牧业,是年全农业区养猪9.37万头,羊2.16万只,家禽67.67万只;分别比1982年增长41%、32.5%、51%。发展了水产养殖。浍南区元集乡拦谢家湖汊5000亩,进行成鱼放养,获成鱼约3万公斤。安子口大队自建鱼塘19亩,获成鱼5000公斤。曹顾张、石王两乡发展稻田养鱼,有的农民曾获得千斤稻子百斤鱼的好效益。
五河县农业区资源概况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