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科技成果
一农业科技成果
(一)培育“固单一号”玉米品种
1974年,县农科所樊贵义用“旅二十八”自交系玉米作母本,“矮金五二五”自交系玉米作父本杂交“固单一号”玉米新品种。1975年在本所进行新组合鉴定,亩产395公斤,比对照“双跃三号”玉米增产9.4%。1976~1978年,先后3次在全省20个点试验亩产平均421.75公斤,比对照“群单一五”增产20.5%,1979年开始在省内示范推广并参加全国东南区试验,淮北和苏北等地亩产都在400公斤以上,居各试点的第二、三位。
(二)小麦——玉米连作创高产
1979年,县农科所纪鸿山、樊贵义等承担我县“小麦—玉米连作创高产栽培试验”课题,预定全年连作亩产650公斤。当年播种“高八”小麦7.2亩,亩产405公斤,续种“固单一号”玉米,亩产300公斤,连作亩产705公斤,超过预定指标8.5%。1980年,播种小麦10亩,亩产406.6公斤;续种6.6亩玉米,亩产350公斤,连作亩产756.6公斤,超过预定指标的16%。
(三)花生栽培创高产
1978年,开始以品种比较为中心的小面积花生高产栽培试验,筛选出亩产365公斤的“徐州六八——四号”品种。1979~1980年,由刘集公社赵庄大队农民张公畔用8.55亩地试种该品种,收花生3276公斤,平均单产383公斤。
(四)国家科委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这是国家科委1983年7月下达的“六五”期间黄淮海平原科技攻关项目之一。12月,以省科委为甲方,宿县地区农科所和我县科委为乙方,县人民政府为丙方,正式签订专项合同,试验点设在连站公社,时间为1983年9月~1986年1月。经过3年5季的定点、定位试验与大面积调查研究,提出适合淮北砂疆土地区特点的6项夏秋粮作物配套均衡栽培技术:(1)调整作物结构与品种布局:(2)引进和筛选良种;(3)增施肥料,培肥土壤;(4)化肥开路,氮磷配合;(5)适期播种,培育壮苗;(6)合理密植,协调与群体发展。同时,提出小麦、玉米、水稻、山芋、大豆等作物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或模式。在濉溪县杨柳公社(无灌溉条件)和我县连站公社(有灌溉条件)试验面积4万亩,带动周围示范区面积37万亩;比过去平均亩产增加71.5公斤~117公斤。同时在这两个县累计推广906.4万亩,比过去亩产增加87.5~108.5公斤。超额完成了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该项研究成果于1985年12月30日通过省级鉴定,1986年获得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二工业科技成果
(一)6YFT—5型榨油机成套设备
1981年春,县农机一厂赵有敏等人组成设计组,仅用4个月时间即研制出6YFT—5型榨油机成套设备样机,年底投入生产。1982年11月6日,该设备通过省机械厅鉴定,单件合格率达94%以上。
(二)6NF—450型全分离式碾米机
1983年县农机二厂许映鉴研制出6NF-450型全分离式碾米机,除具有一般碾米机性能外,突出的优点是:(1)整米、碎米、粗糠、稗子、稻嘴、细砂等一次清理干净;(2)出米率提高2%至3%;(3)粗米糠能自动回碾成细糠,用作饲料;(4)碎米少;(5)机外基本无粉尘,工作场地卫生。该机经过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同意,开始投入生产。
三能源科技成果
1978年,县沼气试验站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研制成功KG—I型省草灶。其热效率高,柴草适应性强,砌灶省料省工,便于在农村推广。主要技术指标为:升温段煮水热效率主锅39.8%,副锅7.1%,升温速度4.7℃/分,蒸发速度0.1公斤/分,回升速度0.99℃/分。该灶获市科技成果四等奖、省“省草灶”评比二等奖。
1981年秋,县沼气试验站将抗碱玻璃纤维与低碱水泥配合,试制沼气池成功。并摸索出一套施工工艺。1982年,国家玻璃研究所和混凝土研究所将这种复合材料定名为“抗碱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RZ)”,其特点是薄、轻、强度高、密实性好、造价低、施工简便。接着在国家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工学院、省沼气推广站等单位的大力协助下,我县沼气试验站把这种复合材料应用于沼气灶、太阳灶、省柴灶的制造上。1983年6月,省科委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工学院、省建材研究所、省沼气推广站、省情报所以及我县农委、科委、沼气办公室和沼气试验站等单位的14名科技人员,就抗碱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在沼气灶、太阳灶、省柴灶上的应用方案进行技术论证。1984年5月,我县制成的“抗碱玻璃纤维增强低碱水泥沼气池”、“虹吸出料沼气池”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当年“GRC喷射工艺沼气池”列入农牧渔业部科技攻关项目,由县沼气试验站承担,并有国家建材研究所和蚌埠玻璃厂共同协作进行攻关,于1985年10月通过部级鉴定。
1983年春,县沼气试验站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研制出“GE—I型偏轴聚光玻璃纤维水泥贤形太阳灶”和“GE—II型蝶形太阳灶”。9月,送北京参加全国太阳灶评比会,“GE—I型太阳灶”具有热率高、功率大、造价低、自动跟踪简易等优点,获市科技成果四等奖,农牧渔业部一等奖。
四医疗科技成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临床研究1978年,县人民医院成立以陈云琦为首的再障临床科研小组,并制定以中医补肾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至1985年底,共收治慢性再障患者102人,其中缓解治愈68人,有效25人,无效9人;治愈复发者5人,死亡2人。该课题于1982年11月、1983年10月、1985年4月分别经宿县地区科委、市科委、市卫生局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召开评议会、评定会、评审会鉴定,一致认为:“疗效是好的,已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自体静脉移植1985年,县医院外科医务人员对患者施行自体静脉移植、颈内静脉大隐静脉移植时,采用颈内静架桥分流手术,填补了省内空白(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用额外静脉)。
(一)培育“固单一号”玉米品种
1974年,县农科所樊贵义用“旅二十八”自交系玉米作母本,“矮金五二五”自交系玉米作父本杂交“固单一号”玉米新品种。1975年在本所进行新组合鉴定,亩产395公斤,比对照“双跃三号”玉米增产9.4%。1976~1978年,先后3次在全省20个点试验亩产平均421.75公斤,比对照“群单一五”增产20.5%,1979年开始在省内示范推广并参加全国东南区试验,淮北和苏北等地亩产都在400公斤以上,居各试点的第二、三位。
(二)小麦——玉米连作创高产
1979年,县农科所纪鸿山、樊贵义等承担我县“小麦—玉米连作创高产栽培试验”课题,预定全年连作亩产650公斤。当年播种“高八”小麦7.2亩,亩产405公斤,续种“固单一号”玉米,亩产300公斤,连作亩产705公斤,超过预定指标8.5%。1980年,播种小麦10亩,亩产406.6公斤;续种6.6亩玉米,亩产350公斤,连作亩产756.6公斤,超过预定指标的16%。
(三)花生栽培创高产
1978年,开始以品种比较为中心的小面积花生高产栽培试验,筛选出亩产365公斤的“徐州六八——四号”品种。1979~1980年,由刘集公社赵庄大队农民张公畔用8.55亩地试种该品种,收花生3276公斤,平均单产383公斤。
(四)国家科委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这是国家科委1983年7月下达的“六五”期间黄淮海平原科技攻关项目之一。12月,以省科委为甲方,宿县地区农科所和我县科委为乙方,县人民政府为丙方,正式签订专项合同,试验点设在连站公社,时间为1983年9月~1986年1月。经过3年5季的定点、定位试验与大面积调查研究,提出适合淮北砂疆土地区特点的6项夏秋粮作物配套均衡栽培技术:(1)调整作物结构与品种布局:(2)引进和筛选良种;(3)增施肥料,培肥土壤;(4)化肥开路,氮磷配合;(5)适期播种,培育壮苗;(6)合理密植,协调与群体发展。同时,提出小麦、玉米、水稻、山芋、大豆等作物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或模式。在濉溪县杨柳公社(无灌溉条件)和我县连站公社(有灌溉条件)试验面积4万亩,带动周围示范区面积37万亩;比过去平均亩产增加71.5公斤~117公斤。同时在这两个县累计推广906.4万亩,比过去亩产增加87.5~108.5公斤。超额完成了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该项研究成果于1985年12月30日通过省级鉴定,1986年获得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二工业科技成果
(一)6YFT—5型榨油机成套设备
1981年春,县农机一厂赵有敏等人组成设计组,仅用4个月时间即研制出6YFT—5型榨油机成套设备样机,年底投入生产。1982年11月6日,该设备通过省机械厅鉴定,单件合格率达94%以上。
(二)6NF—450型全分离式碾米机
1983年县农机二厂许映鉴研制出6NF-450型全分离式碾米机,除具有一般碾米机性能外,突出的优点是:(1)整米、碎米、粗糠、稗子、稻嘴、细砂等一次清理干净;(2)出米率提高2%至3%;(3)粗米糠能自动回碾成细糠,用作饲料;(4)碎米少;(5)机外基本无粉尘,工作场地卫生。该机经过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同意,开始投入生产。
三能源科技成果
1978年,县沼气试验站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研制成功KG—I型省草灶。其热效率高,柴草适应性强,砌灶省料省工,便于在农村推广。主要技术指标为:升温段煮水热效率主锅39.8%,副锅7.1%,升温速度4.7℃/分,蒸发速度0.1公斤/分,回升速度0.99℃/分。该灶获市科技成果四等奖、省“省草灶”评比二等奖。
1981年秋,县沼气试验站将抗碱玻璃纤维与低碱水泥配合,试制沼气池成功。并摸索出一套施工工艺。1982年,国家玻璃研究所和混凝土研究所将这种复合材料定名为“抗碱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RZ)”,其特点是薄、轻、强度高、密实性好、造价低、施工简便。接着在国家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工学院、省沼气推广站等单位的大力协助下,我县沼气试验站把这种复合材料应用于沼气灶、太阳灶、省柴灶的制造上。1983年6月,省科委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工学院、省建材研究所、省沼气推广站、省情报所以及我县农委、科委、沼气办公室和沼气试验站等单位的14名科技人员,就抗碱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在沼气灶、太阳灶、省柴灶上的应用方案进行技术论证。1984年5月,我县制成的“抗碱玻璃纤维增强低碱水泥沼气池”、“虹吸出料沼气池”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当年“GRC喷射工艺沼气池”列入农牧渔业部科技攻关项目,由县沼气试验站承担,并有国家建材研究所和蚌埠玻璃厂共同协作进行攻关,于1985年10月通过部级鉴定。
1983年春,县沼气试验站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研制出“GE—I型偏轴聚光玻璃纤维水泥贤形太阳灶”和“GE—II型蝶形太阳灶”。9月,送北京参加全国太阳灶评比会,“GE—I型太阳灶”具有热率高、功率大、造价低、自动跟踪简易等优点,获市科技成果四等奖,农牧渔业部一等奖。
四医疗科技成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临床研究1978年,县人民医院成立以陈云琦为首的再障临床科研小组,并制定以中医补肾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至1985年底,共收治慢性再障患者102人,其中缓解治愈68人,有效25人,无效9人;治愈复发者5人,死亡2人。该课题于1982年11月、1983年10月、1985年4月分别经宿县地区科委、市科委、市卫生局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召开评议会、评定会、评审会鉴定,一致认为:“疗效是好的,已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自体静脉移植1985年,县医院外科医务人员对患者施行自体静脉移植、颈内静脉大隐静脉移植时,采用颈内静架桥分流手术,填补了省内空白(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用额外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