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气象测报
一气象观测
1966年8月25日,县气象服务站(简称气象站)成立,开始从事天气现象、气温、空气湿度、气压、风、降水、日照、蒸发和地温等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当时使用的仪器仅有维尔达测风器,气压计和虹吸雨量计等。1969年,安装电接风向风速器的显示部分,对2分钟平均风速和瞬间风向、风速测量的精确度有了很大提高。1978年春,配齐温度、湿度自记记录仪器,又增加了能见度观测。1980年,开始使用风自记记录仪器。1981年,承担地区气象台对台风的试验预约观测任务。1982年,完成《固镇三十年气候资料整编》的编写工作。
二天气预报
建站之初,主要是收听查看天点聚图、时间剖面图、天气演变图、绘制中央和省气象台广播的简易天气图及地电曲线等,进行短期天气预报工作。1970年10月~1975年9月,承受蚌埠气象台对航空危险的预约预报。1976年以后增加六线图、TE高空风图和九五图。1984年7月开始使用无线电传真图(1985年增加欧洲中心气象台发布的48小时~120小时预报图和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旬预报图),并利用物理量图、B模式图等资料,通过0.1回归建立预报方程,进行中期天气预报。在长期预报方面,使用由点聚图概率转换曲线迭加简化方差的分析韵率和阴阳历迭加周期分析等方法,大大提高了预报质量。同时,又搜集整理了上百条天气谚语,更完善了图象、资料、群众,大范围、中范围、小范围,长期、中期、短期等三项三结合的预报方法,为天气预报的改革和气候分析提供了方便。
三农业气象预报
建站之初,常在天气预报后附加几条“农事建议”,必要时抽人进行灾情调查和山芋苗的湿度测定工作。1978年9月,正式开展从简单到复杂、从自由服务到“五情”(雨情、农情、壤情、灾情、病情)服务,由定期预报到物候观测等农业气象预报。在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大忙季节,及时编写农业气象情报,对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进行生育气象观测,进行棉花、花生等农作物的地膜栽培试验,为我县的科学种田提供可靠的气象数据,并为地区农业气象试验站作了一些实验和研究,提供我县农业气象资料。1983年为配合省、地农业区划工作的开展,又进行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工作,于1984年编印《固镇县气候资源分析及利用》一书。
1966年8月25日,县气象服务站(简称气象站)成立,开始从事天气现象、气温、空气湿度、气压、风、降水、日照、蒸发和地温等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当时使用的仪器仅有维尔达测风器,气压计和虹吸雨量计等。1969年,安装电接风向风速器的显示部分,对2分钟平均风速和瞬间风向、风速测量的精确度有了很大提高。1978年春,配齐温度、湿度自记记录仪器,又增加了能见度观测。1980年,开始使用风自记记录仪器。1981年,承担地区气象台对台风的试验预约观测任务。1982年,完成《固镇三十年气候资料整编》的编写工作。
二天气预报
建站之初,主要是收听查看天点聚图、时间剖面图、天气演变图、绘制中央和省气象台广播的简易天气图及地电曲线等,进行短期天气预报工作。1970年10月~1975年9月,承受蚌埠气象台对航空危险的预约预报。1976年以后增加六线图、TE高空风图和九五图。1984年7月开始使用无线电传真图(1985年增加欧洲中心气象台发布的48小时~120小时预报图和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旬预报图),并利用物理量图、B模式图等资料,通过0.1回归建立预报方程,进行中期天气预报。在长期预报方面,使用由点聚图概率转换曲线迭加简化方差的分析韵率和阴阳历迭加周期分析等方法,大大提高了预报质量。同时,又搜集整理了上百条天气谚语,更完善了图象、资料、群众,大范围、中范围、小范围,长期、中期、短期等三项三结合的预报方法,为天气预报的改革和气候分析提供了方便。
三农业气象预报
建站之初,常在天气预报后附加几条“农事建议”,必要时抽人进行灾情调查和山芋苗的湿度测定工作。1978年9月,正式开展从简单到复杂、从自由服务到“五情”(雨情、农情、壤情、灾情、病情)服务,由定期预报到物候观测等农业气象预报。在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大忙季节,及时编写农业气象情报,对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进行生育气象观测,进行棉花、花生等农作物的地膜栽培试验,为我县的科学种田提供可靠的气象数据,并为地区农业气象试验站作了一些实验和研究,提供我县农业气象资料。1983年为配合省、地农业区划工作的开展,又进行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工作,于1984年编印《固镇县气候资源分析及利用》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