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地震测报
一监测
60年代中期,全国地震活动进入高潮期。1965年3月15日,任桥发生4.0级地震。1975年10月20日,任桥发生2.2级地震。1976年7月,河北唐山大地震后,我县于9月11日成立防震抗震指挥部。从此,以县地震中心测报站为中心,在全县各地筹建40余个群众测报点、宏观哨点和水井观察点。各测报点安装土地磁、土地电、土应力、重锤、水平摆等观察仪器,配备两三个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业余测报员,日夜观测地震活动情况。1980年,对各个测报点进行整顿,只保留技术力量较强的刘集中学、唐南中学两个骨干测报点以及省烟库、县渔场等六个宏观哨点,并改革和更新仪器设备。
1983年11月山东菏泽地震后,全县建立宏观监测网和水井监测网。曹老集、新马桥、刘集等三个区各设立一口永久地质深井,其中刘集中学配备两道深源地电设施。各区(镇)分别配备一名宏观监测员和一名水井监测员,负责当地的地震监测工作。
二测防
1974年以来,省地震局根据波速比等异常情况,提出苏、鲁、豫、皖地区存在着发生中强地震背景的预见,并提出皖东北可能于1977~1978年发生中强地震的中期预报,但我县所有观测手段并无什么反应,波速比等异常现象又早已消失,所以,县地震办认为异常现象已告结束,不再进一步做出短期预报。1978年,华北南部出现百年罕见的大旱,我县的澥河、浍河、沱河断流,沟塘见底龟裂,汛期无大雨,干旱持续年余,收成不好。1979年2月12日20时15分,曹老集区测报员发现空中有一颗碗口大的紫红色火球,延续20~30秒钟。14时16分许,五河县农林局院内一口36米深的机井水变浑,至18时才转清。除此之外,宏观上未发现其它异常现象。微观上,县中心测报站和县化肥厂以及唐南、刘集、石湖、杨庙、湖沟、磨盘张、曹老集等中学测报点的磁偏角、地电、地应力仪、重锤及水平摆等均未出现明显异常。
1979年3月2日新马桥主震发生后,县地震办公室加强日夜值班,并成立考察组、后勤组,认真开展工作。3月3日早晨,县地震办公室根据历史上地震规律和余震序列,提出近期内不可能发生更大地震的判断,初步稳定了群众情绪。次日,省、地震局先后派来考察团,在震中20公里范围内临时设立新马桥、王庄、连站等3个监测台,由省、地、县联合分析组,每天1次定时汇商,讨论震情和发展趋势,至3月22日余震基本消失,才逐步撤回。
本地地震历史年表

附:新马桥地震
1979年3月2日,气候正常,晴空少云。15时18分23秒,新马桥以东发生3.2级有感地震;接着便有闷雷似的轰响声(好象从低空传来)。顷刻间,地面上下跳动,又左右晃动两三秒钟。这就是15时20分15秒,新马桥东发生的5.0级地震,为本地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我省建国以来第二次中强地震。其微观震中为北纬33°11′3″、东经117°.24′9″,宏观震中在九湾集至连站之间的张大庄、禹庙附近,震源深度为11公里,震中烈度为Ⅵ度。这次地震报震区域呈东略偏南的“元宝”型。Ⅵ度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V度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其主要有感范围北至山东临沂、滕县,南到桐城、芜湖,东抵江苏南京、镇江,西达河南商丘;呈南北向椭圆形。震中Ⅰ类房屋墙壁出现裂缝,多有损坏;简易烟囱大都移位、断裂、倒塌,地面无裂缝,冒水、冒沙现象;报震区内仅有九湾大队1位老奶奶被房瓦砸伤和谷阳小学一年级1位学生被屋顶掉土碰伤。
这次地震属前震——主震——余震型;15时18分23秒的3.2级地震为前震,20分15秒的5.0级地震为主震,至6月17日连续发生的60次小震为余震。其较大的余震有:3月3日6时45分的2.5级,3月4日12时10分的3.5级,3月23日20时58分的3.1级,5月31日的3.2级,6月14日的3.0级。
60年代中期,全国地震活动进入高潮期。1965年3月15日,任桥发生4.0级地震。1975年10月20日,任桥发生2.2级地震。1976年7月,河北唐山大地震后,我县于9月11日成立防震抗震指挥部。从此,以县地震中心测报站为中心,在全县各地筹建40余个群众测报点、宏观哨点和水井观察点。各测报点安装土地磁、土地电、土应力、重锤、水平摆等观察仪器,配备两三个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业余测报员,日夜观测地震活动情况。1980年,对各个测报点进行整顿,只保留技术力量较强的刘集中学、唐南中学两个骨干测报点以及省烟库、县渔场等六个宏观哨点,并改革和更新仪器设备。
1983年11月山东菏泽地震后,全县建立宏观监测网和水井监测网。曹老集、新马桥、刘集等三个区各设立一口永久地质深井,其中刘集中学配备两道深源地电设施。各区(镇)分别配备一名宏观监测员和一名水井监测员,负责当地的地震监测工作。
二测防
1974年以来,省地震局根据波速比等异常情况,提出苏、鲁、豫、皖地区存在着发生中强地震背景的预见,并提出皖东北可能于1977~1978年发生中强地震的中期预报,但我县所有观测手段并无什么反应,波速比等异常现象又早已消失,所以,县地震办认为异常现象已告结束,不再进一步做出短期预报。1978年,华北南部出现百年罕见的大旱,我县的澥河、浍河、沱河断流,沟塘见底龟裂,汛期无大雨,干旱持续年余,收成不好。1979年2月12日20时15分,曹老集区测报员发现空中有一颗碗口大的紫红色火球,延续20~30秒钟。14时16分许,五河县农林局院内一口36米深的机井水变浑,至18时才转清。除此之外,宏观上未发现其它异常现象。微观上,县中心测报站和县化肥厂以及唐南、刘集、石湖、杨庙、湖沟、磨盘张、曹老集等中学测报点的磁偏角、地电、地应力仪、重锤及水平摆等均未出现明显异常。
1979年3月2日新马桥主震发生后,县地震办公室加强日夜值班,并成立考察组、后勤组,认真开展工作。3月3日早晨,县地震办公室根据历史上地震规律和余震序列,提出近期内不可能发生更大地震的判断,初步稳定了群众情绪。次日,省、地震局先后派来考察团,在震中20公里范围内临时设立新马桥、王庄、连站等3个监测台,由省、地、县联合分析组,每天1次定时汇商,讨论震情和发展趋势,至3月22日余震基本消失,才逐步撤回。
本地地震历史年表

附:新马桥地震
1979年3月2日,气候正常,晴空少云。15时18分23秒,新马桥以东发生3.2级有感地震;接着便有闷雷似的轰响声(好象从低空传来)。顷刻间,地面上下跳动,又左右晃动两三秒钟。这就是15时20分15秒,新马桥东发生的5.0级地震,为本地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我省建国以来第二次中强地震。其微观震中为北纬33°11′3″、东经117°.24′9″,宏观震中在九湾集至连站之间的张大庄、禹庙附近,震源深度为11公里,震中烈度为Ⅵ度。这次地震报震区域呈东略偏南的“元宝”型。Ⅵ度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V度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其主要有感范围北至山东临沂、滕县,南到桐城、芜湖,东抵江苏南京、镇江,西达河南商丘;呈南北向椭圆形。震中Ⅰ类房屋墙壁出现裂缝,多有损坏;简易烟囱大都移位、断裂、倒塌,地面无裂缝,冒水、冒沙现象;报震区内仅有九湾大队1位老奶奶被房瓦砸伤和谷阳小学一年级1位学生被屋顶掉土碰伤。
这次地震属前震——主震——余震型;15时18分23秒的3.2级地震为前震,20分15秒的5.0级地震为主震,至6月17日连续发生的60次小震为余震。其较大的余震有:3月3日6时45分的2.5级,3月4日12时10分的3.5级,3月23日20时58分的3.1级,5月31日的3.2级,6月14日的3.0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