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医药工业
一、医药资源
宿县地区分布生长的动植物药材,志书多有记载。《江南通》载云:“老鹳草,熬膏酒服,大补天元,宿产力良。”《泗州志》云:“远志诸道都府,泗产最佳”。“朱山之阳产半夏,半城以西产百合。”《萧县志》亦云:“何首乌有赤白二种,出萧县山中。”
1958年,当时的蚌埠专区医药部门在今宿县地区范围进行了药源普查,搜集整理了200余种药材的标本。1984年地区医药部门再次开始药物普查,到1987年,查明本地区医药资源有236科1 065个品种,总蕴藏量61 750吨。其中植物药材162科898种,动物药材74科115种,矿物药材10种,其他类8种,新发现民间药材35种,搜集民间草验方228个。
根据普查来的资料,地区医药部门编写出了《宿县地区中药资源与区划》及《宿县地区中药材》两书。通过对医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兴起了宿县地区的医药工业。
二、药厂分布
泗县制药厂的前身是泗县孟仁寿眼药厂,创于清朝嘉庆年间,产品行销国内各地和东南亚地区。1959年前,这家厂以前店后厂的私营形式,生产以眼药为主要产品的中成药,兼营中药材批发零售。1959年10月改为全民性质合并入药材经营处,1963年医药公司成立后,眼药厂划为一个车间。1972年成立泗县制药厂,改孟仁寿商标为红旗商标1973年再次并入医药公司。1981年6月,眼药车间改为泗县医药公司制药厂,增加了机械设备,手工操作逐步过渡为半自动化生产。1981年12月,经省中药刺公司验收合格,在1982年1月恢复孟仁寿眼药厂注册商标批号及招牌,归属省药材公司为商办药厂。
宿州市制药厂是在1968年11月由地区医药站、县医药公司、防疫站、县医院、保健站五家联合创办。原名宿县医院制药厂,一年后更名为人民制药厂,在1970年正式投产。1979年宿州市成立后,制药厂划属市经委领导,改名为宿州市制药厂。
萧县制药厂是在1971年由萧县卫生局创办,在1972年至1973年进行了整顿,加强领导,调配了技术力量,新建了厂房。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后,这家制药厂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医药生产
宿县地区的医药生产,最早可溯源到古代社会,中成药丸、散、膏、丹的炮制。清朝嘉庆年间、宿、泗二州各县相继出现“药号”、“药房”“药械”等字号,系统地采制原料,生产加工中成药材,历史资料记载,在民国期间,泗县就有37家药堂(中成药生产作坊),从清朝宿州的“惠民散局”到民国时期的“泗县孟仁寿眼药厂”,宿县地区的制药工业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创业之路。
泗县制药厂生产的“八宝眼药”、又名“八宝枝云散”,是据祖传秘方在清朝嘉庆年间创制的,经不断临床验证改进配方,成为宿县地区的名牌产品,畅销国内外29个省市及港澳南洋等地,曾于清宣统二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荣获一等品金质奖章一枚。又于民国元年,在北京国货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一枚。在1981年这家厂新建了180平方米的眼药车间,在1985年又建成眼药生产流水线,最高年产眼药达200余万支。
萧县制药厂初创,主要生产药用汽水及当归、丹参、柴胡等针剂。1984年停产整顿,改产柠檬酸、大输液、药用淀粉等产品。
宿州市制药厂建厂之初,生产山楂丸、附子理中丸、阿胶等中成药,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后,这厂开始生产一些西药片、丸针剂。
宿县地区制药厂创办之初仅生产碘酒、紫药水等药品,于1978年10月停产整顿。为发展本地区医药工业,行署于1987年批准成立“皖北制药厂”,已投资2 000余万元。
宿县地区分布生长的动植物药材,志书多有记载。《江南通》载云:“老鹳草,熬膏酒服,大补天元,宿产力良。”《泗州志》云:“远志诸道都府,泗产最佳”。“朱山之阳产半夏,半城以西产百合。”《萧县志》亦云:“何首乌有赤白二种,出萧县山中。”
1958年,当时的蚌埠专区医药部门在今宿县地区范围进行了药源普查,搜集整理了200余种药材的标本。1984年地区医药部门再次开始药物普查,到1987年,查明本地区医药资源有236科1 065个品种,总蕴藏量61 750吨。其中植物药材162科898种,动物药材74科115种,矿物药材10种,其他类8种,新发现民间药材35种,搜集民间草验方228个。
根据普查来的资料,地区医药部门编写出了《宿县地区中药资源与区划》及《宿县地区中药材》两书。通过对医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兴起了宿县地区的医药工业。
二、药厂分布
泗县制药厂的前身是泗县孟仁寿眼药厂,创于清朝嘉庆年间,产品行销国内各地和东南亚地区。1959年前,这家厂以前店后厂的私营形式,生产以眼药为主要产品的中成药,兼营中药材批发零售。1959年10月改为全民性质合并入药材经营处,1963年医药公司成立后,眼药厂划为一个车间。1972年成立泗县制药厂,改孟仁寿商标为红旗商标1973年再次并入医药公司。1981年6月,眼药车间改为泗县医药公司制药厂,增加了机械设备,手工操作逐步过渡为半自动化生产。1981年12月,经省中药刺公司验收合格,在1982年1月恢复孟仁寿眼药厂注册商标批号及招牌,归属省药材公司为商办药厂。
宿州市制药厂是在1968年11月由地区医药站、县医药公司、防疫站、县医院、保健站五家联合创办。原名宿县医院制药厂,一年后更名为人民制药厂,在1970年正式投产。1979年宿州市成立后,制药厂划属市经委领导,改名为宿州市制药厂。
萧县制药厂是在1971年由萧县卫生局创办,在1972年至1973年进行了整顿,加强领导,调配了技术力量,新建了厂房。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后,这家制药厂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医药生产
宿县地区的医药生产,最早可溯源到古代社会,中成药丸、散、膏、丹的炮制。清朝嘉庆年间、宿、泗二州各县相继出现“药号”、“药房”“药械”等字号,系统地采制原料,生产加工中成药材,历史资料记载,在民国期间,泗县就有37家药堂(中成药生产作坊),从清朝宿州的“惠民散局”到民国时期的“泗县孟仁寿眼药厂”,宿县地区的制药工业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创业之路。
泗县制药厂生产的“八宝眼药”、又名“八宝枝云散”,是据祖传秘方在清朝嘉庆年间创制的,经不断临床验证改进配方,成为宿县地区的名牌产品,畅销国内外29个省市及港澳南洋等地,曾于清宣统二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荣获一等品金质奖章一枚。又于民国元年,在北京国货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一枚。在1981年这家厂新建了180平方米的眼药车间,在1985年又建成眼药生产流水线,最高年产眼药达200余万支。
萧县制药厂初创,主要生产药用汽水及当归、丹参、柴胡等针剂。1984年停产整顿,改产柠檬酸、大输液、药用淀粉等产品。
宿州市制药厂建厂之初,生产山楂丸、附子理中丸、阿胶等中成药,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后,这厂开始生产一些西药片、丸针剂。
宿县地区制药厂创办之初仅生产碘酒、紫药水等药品,于1978年10月停产整顿。为发展本地区医药工业,行署于1987年批准成立“皖北制药厂”,已投资2 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