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对台宣传和“三胞”工作
做好对台宣传和“三胞”(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工作,是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服务的。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左”的路线干扰,这项工作在本县直到1980年10月才正式成立了“中共宿县县委对台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开展工作。
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去台人员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438人。其中1945年以后去台人员325人(其中上中层人士34人),在本县的亲友204户、922人,已有70%以上的台属通了信,通汇的也逐渐增多。港澳同胞77人,在本县的亲友148人,有通信联系的63人。海外侨胞36人(其中在美国的21人,在日本的7人,马来西亚的2人,新加坡的3人。泰国的1人,越南的1人,巴西的1人),他们在本县的亲友84人。另有下落不明的106人。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少“三胞”亲属因“海外关系”而受到这样那样的歧视,遭受到多种错误处理。有10人失去公职,8人下放农村,5人干临时工未予按期转正。有7户被查抄财物,14户房屋被挤占,二人被加判重刑,一人失去党籍。经过调查,上述问题均按政策得到解决。
自1980年以来,县对台工作办公室,密切配合县委宣传部、县广播局,充分发挥各区、镇对台宣传通讯报道员的作用,共写稿件53篇,分别被前线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等对外宣传报刊、电视台选用39篇。组织去台人员家属写家信200多封。每逢节日或国家有重要活动时,召开“三胞”亲属座谈会,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在政治上有影响的“三胞”亲属10人,被选为县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近几年去香港会亲的有12人(次)。“三胞”回本县探亲的有25人(次),其中王荫庭、王爱新、张兴富三位台胞回来定居。1985年12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成文了以“三胞”亲属为主体的“宿县侨光实业公司”。该公司董事王爱新先生一人投入50万日元,并参与管理工作。公司越办越好。为了联络“三胞”感情,了解情况,我县“三胞”联谊会筹备小组,已于1985年12月成立。
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去台人员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438人。其中1945年以后去台人员325人(其中上中层人士34人),在本县的亲友204户、922人,已有70%以上的台属通了信,通汇的也逐渐增多。港澳同胞77人,在本县的亲友148人,有通信联系的63人。海外侨胞36人(其中在美国的21人,在日本的7人,马来西亚的2人,新加坡的3人。泰国的1人,越南的1人,巴西的1人),他们在本县的亲友84人。另有下落不明的106人。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少“三胞”亲属因“海外关系”而受到这样那样的歧视,遭受到多种错误处理。有10人失去公职,8人下放农村,5人干临时工未予按期转正。有7户被查抄财物,14户房屋被挤占,二人被加判重刑,一人失去党籍。经过调查,上述问题均按政策得到解决。
自1980年以来,县对台工作办公室,密切配合县委宣传部、县广播局,充分发挥各区、镇对台宣传通讯报道员的作用,共写稿件53篇,分别被前线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等对外宣传报刊、电视台选用39篇。组织去台人员家属写家信200多封。每逢节日或国家有重要活动时,召开“三胞”亲属座谈会,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在政治上有影响的“三胞”亲属10人,被选为县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近几年去香港会亲的有12人(次)。“三胞”回本县探亲的有25人(次),其中王荫庭、王爱新、张兴富三位台胞回来定居。1985年12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成文了以“三胞”亲属为主体的“宿县侨光实业公司”。该公司董事王爱新先生一人投入50万日元,并参与管理工作。公司越办越好。为了联络“三胞”感情,了解情况,我县“三胞”联谊会筹备小组,已于1985年12月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