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三、修志始末
宿县的修志工作从1982年初正式开始。1981年11月27日,县委、县政府按照国务院(1980)16号文件和中共安徽省委(1981)116号文件精神,决定成立“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刘锡志任主任,李鸿伦、陈立仁、刘宜之、孔献备、王孟儒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王孟儒兼任办公室主任。1985年6月17日重新调整编纂委员会,梁学孔任主任,王学文、李鸿伦任副主任。采取选拔专业修志人员和聘请离、退休干部相结合的方法,组织了一个修志班子。
1982年4月县委召开县直单位负责人会议,布置全县的修志工作,要求县直各口建立编志领导小组,下属局级单位建立编写小组,遴选得力干部参加修志工作。并根据县志办公室所拟定的县志编写提纲,把编写任务落实到每个单位。到六月份,全县各口共建立了8个编志小组,县直有45个单位建立了编写小组,一个群众性的修志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展开。我县从清光绪十五年(1889)修《宿州志》以来,其间已近百年,人们对这项工作感到十分陌生。为使这次新修县志工作达到家喻户晓,取得全县百万人民的大力支持,除利用广播向全县进行宣传外,县志编纂委员会还向县内外散发了《关于征集县志资料的通告》500多份,又给身居外地的老干部、老工人、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各界闻人发了资料征集信200多封,均收到良好效果。为了指导全县的修志工作,从1982年7月开始,县志办公室先后举办了5期有各单位负责同志和主要编写人员参加的短期修志学习班。组织修志人员学习外地经验,先后安排修志人员两上山西、三赴四川、四下江苏如东等地参观学习,返回后结合本地实际,逐步完善编写纲目,不断加深对修志工作的了解和认识。接着,便着手抓资料的征集、考订和归类、整理工作。在先摸清本县内各级图书馆、档案室现藏资料的基础上,然后派人分别到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省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档案馆、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浙江省图书馆、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徐州图书馆查阅文献,摘抄档案资料和旧志资料。在编写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亲自听取汇报,了解情况,不断加强领导,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县志办公室还先后派出修志骨干,参加在滁县地区举办的安徽省修志研究班、复旦大学暨杭州师范学院举办的地方志专修科学习深造,有力地促进了修志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县直单位修志人员的努力下,1984年初,文化志、林业志、卫生志、计划生育志、统战志等专业志基本脱稿。到1985年初,全县已有40部专志写出初稿,其中林业志和文化志分别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审定出版,其余专志也多半打印成册。此后,县志办公室便把主要精力从抓资料征集和专业志的编写转入县志的总纂试写阶段。为了保证志书质量,从总纂伊始,我们就采取了因人而异、分工包干、上下结合、主编负责、三审定稿等一系列措施。根据县志办每个编写人员爱好和专业进行明确分工,主编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要求。试写前与各专业志的主要编写人员共同商量,熟悉业务,掌握要点;写出初稿后,涉及有关部门的内容,由该部门负责人会同编写人员进行初审,以防出现业务术语、概念、史实等方面的问题。再由县志办主要编写人员进行互审,形成了一个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大家不怕推倒重来,不怕反复,有的试写稿曾五易其稿。主编在县志的总体设计安排下,删繁就简,统一文风,作整体润色加工,然后把修定稿提交县编纂委员会审议。再分编打印装订成册,附上修改意见表送交县五大班子、地委、行署、地志办、省志办的负责同志和县内外、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审阅。通过分编送审,使我们不断吸取前一部份的经验教训;避免出现新的类似问题,使志稿日臻完善。1986年5月2日,经过全体修志人员的辛苦劳动,一部约80万字的县志稿全部打印装订成册。1986年5月28日,在宿县地区编纂委员会的主持下,邀请复旦大学、安徽大学、黄山书社的专家学者以及兄弟地区修志界的同志来宿参加《宿县志》稿评会议,省地方志办公室和业务指导处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志稿质量作了充分讨论,帮助制订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评议会议结束后,县志办全体编写人员立即着手对志稿进行订、补充、润色,历时3个月,于8月下旬基本完成,修订稿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定。
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从各级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公安局摘抄、整理、复制了1300多万字的档案材料、文献资料和旧志资料;征集、采访,函调、特约了各种回忆材料50多万字;全县有50多个单位为我们提供了300多万字的专业志资料。为了“存真求实”,我们对各种资料进行检选、归类、排比、考辨。为了满足人们对了解本地历史的迫切愿望,我们于1983年编印了约10万字的简明读物——《宿县古今》3000册,受到宿具各界人士的欢迎和好评,增强了我们争取早日编好《宿县志》的决心。
几年中,在共同的目标下,县志办全体同志团结一致,本着“赤相见,共襄志业”的精神,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王孟儒、张文鑫二同志,虽年过半百,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志办同志做出表率;李庆文同志年近六旬,仍孜孜不倦,工作争着干;杨富俊同志克服家庭困难,工作认真负责,出色地完成了近百万字的打字任务。县志办聘请的苏九如、王介夫、闵庆森、黄振铎四位离、退休老同志平均年龄68岁,被人们誉为县志办公室的“四皓”,他们把全身心扑在修志工作上,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凝聚着汗水的《宿县志》,是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大家共同劳动的结晶。
《宿县志》的编写工作,自始至终是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和许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全县有60多个单位,200多位同志直接参加了修志工作或为县志办提供了资料。组织编写班子和提供材料的单位有:县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档案局、党史办公室、信访办公室、组织部、统战邻、宣传部、农工部、县委党校、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老干部局、政协办公室、人大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农业局、林业局、水电局、农业区划办公室,地名办公室、多种经营办公室、农调队、县体委、文化局、文联、教育局、卫生局、广播局、计划生育委员会,人事局、计划委员会、物资局、统计局、审计局、标准计量局、财政局、税务局、经济委员会、二轻局、烧鸡总公司、建材总公司、交通局、城乡建设局、粮食局、供销社、外贸局、民政局、劳动局、商业局、工商局、科委、科协、地震办公室、能源办公室、对矿工作委员会、政法委员会、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农机管理站、乡镇企业局、县人武部等。各单位直接参加专业志的编写工作和提供资料的主要同志有:唐醒吾、薛继军、胡全世、倪明训、于殿启、郑波、张景爱、刘先敏、娄天劲、于孝伯、朱学良、白云、戴天榜、张道引、武正标、丁怀坤、牛传杰、吕省三、祝元志、李声援、李明辉、朱德辉、万立勋、朱荫良、李百芳、张传立、孔庆三、刘德清、宋贤哲、侯志平、刘超、纵念清、于有龄、张文、胡兴鹏、马方强、吴洪钧、孟建华、谷成印、王洪康、武广汉、杨正田、陈恩普、李高潮、谢朝柱、李陈、朱庆来、刘宜之、陈忠诚、袁桂芝、宋贤俊、王朝彦、武念兹、王运民、韩新荣、苏化文、王运钦、李正品、汤仁安、赵忠魁、谢清朗、张得新、马传文、裴庆厚、王家福、蔡世乐、刘长岳、李淑怀、李更生、于志民、李正芳、张金铎、高贤民、徐道峰、王友钦、阎广智、李须盈、滕佩珂、董绪信、张如海、王孟祥、张敦己、胡方域、李永前、张成功、接丙让、郭大华、汪明清、王之民、孙浩以及王保民、徐仙洲、杨孟生、王振江、高浩然、马作彪等。
修志工作还得到不少身居外地和本地工作的革命老干部的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他们是:徐凤笑、孔子寿、王香甫、赵汇川、张公干、王烽舞、韩庄、李时庄、王浩清、牛子明、余晓仙、陈凤阳、张友奇、郑英保、钱亦山、刘晓华、李介夫、戴世雅、陈如衡、祝建远、李佩瑾、李岩、宋光体、陈开亮、牛维元、潘友谦、王友钊、刘超、刘弘毅、戴晓东、徐晓钟、关焕章、王友铭、顾广生、宋家芳、齐正昌、王清远、李胜文、陈复东、邵光、全景平、李适五、吴广烈、潘成焕等,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图片和文字资料。
我们还与各地修志界的同志,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互通信息,切磋在修志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先后与江苏的如东、铜山、徐州市,浙江的建德、余姚、缙云、仙居、海宁,山东的东平、临沂,山西的太原、洪洞,河南的睢县、永城,上海的崇明、松江、青浦,以及本省的亳县、涡阳、蒙城、界首、泾县、繁昌、巢湖、肥东、舒城、岳西、滁州、全椒、凤阳、嘉山、徽州地区、潜山、萧县、砀山、泗县、灵璧、宿州市、固镇、濉溪、淮北市等地的修志人员共同学习,交流经验,对我县的修志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不断得到省地方志办公室、地区志办的支持和帮助,省志办主任吕秋山、副主任王亚洲、刘少英,省志办业务指导处负责人晁文璧等,多次亲临我县指导修志工作,省志办副主任杨万鹏审阅志稿后,还寄来了修改意见,帮助我们核定了军事方面的史实。行署顾问、宿县地区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单劲之,编委会副主任、行署办公室主任袁大政,原地区史志副主任江岸以及毛德清、马建辉等同志都曾予以帮助。县保密委员会,地、县委宣传部和县统计局的负责同志都对志稿进行了审阅。
我县的修志工作还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的悉心指教,复旦大学历史系黄苇教授、安徽大学历史系林衍径副教授等,多次帮助修改志稿,并亲临指导;杭州大学历史系仓修良教授、杭州师范学院地方史研究室主任林正秋先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魏嵩山副教授、国际政治系李孔怀副教授、研究生院的刘根良先生,宿州师专邵体忠、梅焕亭副教授,宿县二中黄元甲、侯春岩老师,宿县师范学校彭杰讲师,上海《文汇报》社国内记者部主任郑重,黄山书社历史编辑室沙宗复主任等都审阅了志稿,提出了修改意见,给予很大帮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历史学家周谷城为《宿县志》题写了书名,对于以上关心、支持、帮助我县修志工作的所有同志,宿县百万人民和县志办的全体同志,仅在志稿付梓之际,表示衷心的感激和深切的敬意。
主编周道斌
1986年8月于大泽乡
1982年4月县委召开县直单位负责人会议,布置全县的修志工作,要求县直各口建立编志领导小组,下属局级单位建立编写小组,遴选得力干部参加修志工作。并根据县志办公室所拟定的县志编写提纲,把编写任务落实到每个单位。到六月份,全县各口共建立了8个编志小组,县直有45个单位建立了编写小组,一个群众性的修志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展开。我县从清光绪十五年(1889)修《宿州志》以来,其间已近百年,人们对这项工作感到十分陌生。为使这次新修县志工作达到家喻户晓,取得全县百万人民的大力支持,除利用广播向全县进行宣传外,县志编纂委员会还向县内外散发了《关于征集县志资料的通告》500多份,又给身居外地的老干部、老工人、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各界闻人发了资料征集信200多封,均收到良好效果。为了指导全县的修志工作,从1982年7月开始,县志办公室先后举办了5期有各单位负责同志和主要编写人员参加的短期修志学习班。组织修志人员学习外地经验,先后安排修志人员两上山西、三赴四川、四下江苏如东等地参观学习,返回后结合本地实际,逐步完善编写纲目,不断加深对修志工作的了解和认识。接着,便着手抓资料的征集、考订和归类、整理工作。在先摸清本县内各级图书馆、档案室现藏资料的基础上,然后派人分别到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省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档案馆、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浙江省图书馆、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徐州图书馆查阅文献,摘抄档案资料和旧志资料。在编写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亲自听取汇报,了解情况,不断加强领导,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县志办公室还先后派出修志骨干,参加在滁县地区举办的安徽省修志研究班、复旦大学暨杭州师范学院举办的地方志专修科学习深造,有力地促进了修志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县直单位修志人员的努力下,1984年初,文化志、林业志、卫生志、计划生育志、统战志等专业志基本脱稿。到1985年初,全县已有40部专志写出初稿,其中林业志和文化志分别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审定出版,其余专志也多半打印成册。此后,县志办公室便把主要精力从抓资料征集和专业志的编写转入县志的总纂试写阶段。为了保证志书质量,从总纂伊始,我们就采取了因人而异、分工包干、上下结合、主编负责、三审定稿等一系列措施。根据县志办每个编写人员爱好和专业进行明确分工,主编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要求。试写前与各专业志的主要编写人员共同商量,熟悉业务,掌握要点;写出初稿后,涉及有关部门的内容,由该部门负责人会同编写人员进行初审,以防出现业务术语、概念、史实等方面的问题。再由县志办主要编写人员进行互审,形成了一个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大家不怕推倒重来,不怕反复,有的试写稿曾五易其稿。主编在县志的总体设计安排下,删繁就简,统一文风,作整体润色加工,然后把修定稿提交县编纂委员会审议。再分编打印装订成册,附上修改意见表送交县五大班子、地委、行署、地志办、省志办的负责同志和县内外、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审阅。通过分编送审,使我们不断吸取前一部份的经验教训;避免出现新的类似问题,使志稿日臻完善。1986年5月2日,经过全体修志人员的辛苦劳动,一部约80万字的县志稿全部打印装订成册。1986年5月28日,在宿县地区编纂委员会的主持下,邀请复旦大学、安徽大学、黄山书社的专家学者以及兄弟地区修志界的同志来宿参加《宿县志》稿评会议,省地方志办公室和业务指导处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志稿质量作了充分讨论,帮助制订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评议会议结束后,县志办全体编写人员立即着手对志稿进行订、补充、润色,历时3个月,于8月下旬基本完成,修订稿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定。
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从各级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公安局摘抄、整理、复制了1300多万字的档案材料、文献资料和旧志资料;征集、采访,函调、特约了各种回忆材料50多万字;全县有50多个单位为我们提供了300多万字的专业志资料。为了“存真求实”,我们对各种资料进行检选、归类、排比、考辨。为了满足人们对了解本地历史的迫切愿望,我们于1983年编印了约10万字的简明读物——《宿县古今》3000册,受到宿具各界人士的欢迎和好评,增强了我们争取早日编好《宿县志》的决心。
几年中,在共同的目标下,县志办全体同志团结一致,本着“赤相见,共襄志业”的精神,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王孟儒、张文鑫二同志,虽年过半百,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志办同志做出表率;李庆文同志年近六旬,仍孜孜不倦,工作争着干;杨富俊同志克服家庭困难,工作认真负责,出色地完成了近百万字的打字任务。县志办聘请的苏九如、王介夫、闵庆森、黄振铎四位离、退休老同志平均年龄68岁,被人们誉为县志办公室的“四皓”,他们把全身心扑在修志工作上,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凝聚着汗水的《宿县志》,是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大家共同劳动的结晶。
《宿县志》的编写工作,自始至终是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和许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全县有60多个单位,200多位同志直接参加了修志工作或为县志办提供了资料。组织编写班子和提供材料的单位有:县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档案局、党史办公室、信访办公室、组织部、统战邻、宣传部、农工部、县委党校、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老干部局、政协办公室、人大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农业局、林业局、水电局、农业区划办公室,地名办公室、多种经营办公室、农调队、县体委、文化局、文联、教育局、卫生局、广播局、计划生育委员会,人事局、计划委员会、物资局、统计局、审计局、标准计量局、财政局、税务局、经济委员会、二轻局、烧鸡总公司、建材总公司、交通局、城乡建设局、粮食局、供销社、外贸局、民政局、劳动局、商业局、工商局、科委、科协、地震办公室、能源办公室、对矿工作委员会、政法委员会、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农机管理站、乡镇企业局、县人武部等。各单位直接参加专业志的编写工作和提供资料的主要同志有:唐醒吾、薛继军、胡全世、倪明训、于殿启、郑波、张景爱、刘先敏、娄天劲、于孝伯、朱学良、白云、戴天榜、张道引、武正标、丁怀坤、牛传杰、吕省三、祝元志、李声援、李明辉、朱德辉、万立勋、朱荫良、李百芳、张传立、孔庆三、刘德清、宋贤哲、侯志平、刘超、纵念清、于有龄、张文、胡兴鹏、马方强、吴洪钧、孟建华、谷成印、王洪康、武广汉、杨正田、陈恩普、李高潮、谢朝柱、李陈、朱庆来、刘宜之、陈忠诚、袁桂芝、宋贤俊、王朝彦、武念兹、王运民、韩新荣、苏化文、王运钦、李正品、汤仁安、赵忠魁、谢清朗、张得新、马传文、裴庆厚、王家福、蔡世乐、刘长岳、李淑怀、李更生、于志民、李正芳、张金铎、高贤民、徐道峰、王友钦、阎广智、李须盈、滕佩珂、董绪信、张如海、王孟祥、张敦己、胡方域、李永前、张成功、接丙让、郭大华、汪明清、王之民、孙浩以及王保民、徐仙洲、杨孟生、王振江、高浩然、马作彪等。
修志工作还得到不少身居外地和本地工作的革命老干部的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他们是:徐凤笑、孔子寿、王香甫、赵汇川、张公干、王烽舞、韩庄、李时庄、王浩清、牛子明、余晓仙、陈凤阳、张友奇、郑英保、钱亦山、刘晓华、李介夫、戴世雅、陈如衡、祝建远、李佩瑾、李岩、宋光体、陈开亮、牛维元、潘友谦、王友钊、刘超、刘弘毅、戴晓东、徐晓钟、关焕章、王友铭、顾广生、宋家芳、齐正昌、王清远、李胜文、陈复东、邵光、全景平、李适五、吴广烈、潘成焕等,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图片和文字资料。
我们还与各地修志界的同志,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互通信息,切磋在修志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先后与江苏的如东、铜山、徐州市,浙江的建德、余姚、缙云、仙居、海宁,山东的东平、临沂,山西的太原、洪洞,河南的睢县、永城,上海的崇明、松江、青浦,以及本省的亳县、涡阳、蒙城、界首、泾县、繁昌、巢湖、肥东、舒城、岳西、滁州、全椒、凤阳、嘉山、徽州地区、潜山、萧县、砀山、泗县、灵璧、宿州市、固镇、濉溪、淮北市等地的修志人员共同学习,交流经验,对我县的修志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不断得到省地方志办公室、地区志办的支持和帮助,省志办主任吕秋山、副主任王亚洲、刘少英,省志办业务指导处负责人晁文璧等,多次亲临我县指导修志工作,省志办副主任杨万鹏审阅志稿后,还寄来了修改意见,帮助我们核定了军事方面的史实。行署顾问、宿县地区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单劲之,编委会副主任、行署办公室主任袁大政,原地区史志副主任江岸以及毛德清、马建辉等同志都曾予以帮助。县保密委员会,地、县委宣传部和县统计局的负责同志都对志稿进行了审阅。
我县的修志工作还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的悉心指教,复旦大学历史系黄苇教授、安徽大学历史系林衍径副教授等,多次帮助修改志稿,并亲临指导;杭州大学历史系仓修良教授、杭州师范学院地方史研究室主任林正秋先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魏嵩山副教授、国际政治系李孔怀副教授、研究生院的刘根良先生,宿州师专邵体忠、梅焕亭副教授,宿县二中黄元甲、侯春岩老师,宿县师范学校彭杰讲师,上海《文汇报》社国内记者部主任郑重,黄山书社历史编辑室沙宗复主任等都审阅了志稿,提出了修改意见,给予很大帮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历史学家周谷城为《宿县志》题写了书名,对于以上关心、支持、帮助我县修志工作的所有同志,宿县百万人民和县志办的全体同志,仅在志稿付梓之际,表示衷心的感激和深切的敬意。
主编周道斌
1986年8月于大泽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