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捻军在灵璧的活动
咸丰八年(1855)四月三日,乔茂柏、崔统洪率捻军攻克了濠城集。五月十三日,捻军北进,十五日攻克渔沟、张大路和冯庙;十六日与团练王惠普战于高家,王惠普败亡。捻军南进至霸离铺,与清军卜维新、藩荫桐、张承等激战、伤亡40余人。傍晚,易得富带练勇100余人与捻军战于青庄集,易部被全歼。二十三日,捻军黑旗队从县西经县东北入泗县境,后由泗南回至濠城一带。所到之处,清团练望风披靡,百姓相安无事。九月十二日,任乾、李允二人率捻军数万人进至县西柯家湖,十三日由城东进,清军退避不战。
同治五年(1866)四月,捻军将领任柱、赖文光率部进攻泗州未克,回奔灵璧围困固镇。清军程文炳率骑兵进攻,捻军被击败,任柱则率部退至怀远县境。
二、陈调元部与奉军灵璧之战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军阀孙传芳任命陈调元为安徽总司令,渡江追击奉军,奉系军阀张宗昌派徐海镇守使施从滨率部在固镇抵抗陈部,陈部从施从滨乘坐的铁甲车后边包抄过来,将施俘虏并处死,奉军全面溃退。陈调元部追至灵璧县城,将退守城内的奉军包围,激战3日,奉军乘夜从西门突围逃走。
三、顾祝同部灵璧激战
民国19年(1930),任应岐第四十九师由海州移驻灵璧,一部驻县城,其余驻城东北的阎山、薄山、何山、刘桥及其以北的禅堂、冯庙、大路一带。蒋系第一集团军第四军顾祝同部,也分别由固镇、五河、任桥和宿县进入灵璧,并驻扎上述地区。顾祝同声称奉蒋介石命令要任应岐缴械,任不接受,双方激战7昼夜,任部溃败,向西北方向逃散。
四、灵北抗烟捐斗争
民国20年秋,县国民警备队伙同四、五两区区长勒索烟捐5万余元,只上缴3万元,余下被其瓜分。同时他们还以武力向农民要"警饷"2万元。次年春又强迫农民入股参加"备荒储蓄会",凡有不服者则施以酷刑。群众忍无可忍,揭竿反抗。8月2日,被激怒的群众100余人在马焕卿的带领下,到尤集区公所找区长张汝南算帐索款,张遂请县警备队前来镇压。3日晨,5000余名群众闻讯后聚集尤集,公推田学敏为总指挥,领导自卫还击。警备队见势不妙,逃往高楼圩内。于是,愤怒的群众捣毁了"备荒储蓄会",分别抄了警备队长李慎吾、警饷经理处长李汉卿和区长张汝南的家,分了他们家的粮食。与此同时,浍塘沟、大路、沙滩、冯庙、渔沟和尹集等地的农民也纷纷举事响应,暴动队伍发展到1万多人,并占领区公所,捣毁团防局,抗烟捐风潮波及灵北全境。新到职的县长王肖山急忙奔走灵北各地调解,答应群众的要求,即:撤职查办上述贪官,拘捕"备荒储蓄会"经理尤桂儒,退还被罚烟款,由民众公举代表维持秩序和不追究参加暴动人员的责任等,从而平息了暴动风潮。
五、灵南抗五捐暴动
民国21年8月,中共长淮特委常委顾均在中共灵璧独立区委书记戴文生家里召开独立区委会议,决定集中县南县北的党员,组成暴动队伍,进攻大山团防局。26日晚,150多人集中于城南刘庙村,编成1个大队,3个中队,顾均为总指挥,戴文生为大队长。主要武器除几支步枪外,其余为大刀、长矛和棍棒。27日上午向大山进发,沿途鼓动宣传,队伍逐渐增加到600余人。到大山时,团防局长闻讯逃走,暴动队伍占领了团防局。后国民党正规部队从宿县赶来镇压,暴动队伍解散,戴文生带1个中队退至浍塘沟;顾均退回小吴庄,在化装转移时被捕,10个月后被保释出狱。
六、冯庙战斗
民国28年10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胡炳云率部(群众简称胡大队)驻冯庙东周圩休整,派第二营去拔除冯庙的日伪军据点。10月11日,由于混进据点内的侦察班被敌发觉,营长刘得云当机立断,率部猛攻据点,不到1小时即攻入镇内。20多名日军龟缩在中心炮楼内顽抗,后被全部烧死。下午,两个中队日军和1个营的伪军乘30多辆汽车前往增援。二营据圩坚守。黄昏,大队长胡炳云、政委王东保率大队赶来,包围了日伪军。日伪军腹背受敌,遂撤出战斗,但又遭到预伏在公路边上的胡大队特等射手的伏击,损失惨重,连夜逃走。这次战斗共击毁敌汽车20多辆,毙伤日伪军400余人,胡大队也伤亡30余人。
七、清剿雷杰三战斗
雷杰三是本县地方一霸。抗日战争爆发后,雷拉起了1000多人的土匪武装,鱼肉乡民。民国28年11月,雷部被张爱萍指挥的部队打垮,雷遂逃往宿县投靠日军,受封为"防共自卫团"团长。雷借日本人的势力建立了近千人的伪军队伍,重返灵北,在濉河沿岸设立多处据点,控制着灵北中间一线,成为新四军开辟灵北抗日根据地一大障碍。为此,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和新四军四师师部决定拔除这颗钉子,以加速开辟灵北抗日根据地的进程。32年4月,新四军十一旅命令四营营长杨森奎率领4个步兵连和1个骑兵排进入灵北地区,清剿雷杰三部。13日夜,发动突然袭击,首克雷部第三大队驻地小王圩,歼其大部,雷仅带10余人逃往第二大队驻地高场。14日14时,乘雷喘息未定之际,杨又指挥步、骑兵将高场围住,然后集中火力攻下该据点。雷带残部200余人逃往尹集,被国民党江苏省保安第三团苗秀霖部派人接送到朱集据点,企图固守顽抗。为彻底歼灭雷部,新四军四师又调集骑兵团第三大队和宿东游击支队与原参战部队合力,于20日将朱集包围,21日发起攻击。激战数小时后,苗、雷两部突围,遭骑兵拦截。此役计毙敌210余人,俘敌340人,雷杰三幸免于死,带几名残敌向北逃往双沟。
八、张小圩攻坚战
民国31年初,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署专员马馨亭带领武装人员到达灵北,与盘踞在张小圩的国民党军第十七纵队司令许志远、灵璧县长赵觉民策划成立萧、灵、宿、铜、睢"五县联防指挥部",企图建立反共基地。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和新四军四师为粉碎马、许等企图,于3月7日派九旅旅长韦国清率部由泗县北长途奔袭百余里,向张小圩据点发起攻击。二十七团从北、西北和东北3个方向攻击,三十五团从南、西南、东南方向攻击,二十六团第三营以1个连在东面佯攻,萧铜独立团攻打小谭楼,旅指挥部和骑兵分队驻古城北门。敌北面火力较强,二十七团3次发动攻击未能突破,而二十五团则利用南面有利地形,从西南角突破并向纵深发展,敌阵大乱。这时,北面攻击部队乘机突入,全歼守敌。同时,二十六团第三营两个连,在预伏地点击溃200余名前来增援的日伪军。上午10时战斗结束,毙敌200余人,俘十七纵队司令许志远、县长赵觉民和县常备大队长徐梓英及其以下官兵2000余人,缴步枪1000余支,手枪100余支,机枪20挺,子弹5万余发。
九、两打张大路
张大路位于交通要道,而且又处于灵北的中心地带。民国27年,日军占领县城后,派1个分队在此安设据点。32年11月27日,该敌外出抢粮,被新四军四师十一旅二营击溃后逃回县城。国民党第八十九军三十三师九十八团张克修部和后来投靠三十三师的雷杰三部共600余人遂乘机占领张大路。张、雷两部与驻渔沟的唐广金、苗秀霖部配合,连续向县北晏湾、蒲湾、马庄、白马山和姜山等抗日根据地进犯骚扰,严重地威胁着这一地区的安全。为此,新四军四师师部命令十一旅三十一团、旅骑兵连和宿东游击支队于12月22日围困张大路。26日、28日发起攻击,但因据点工事坚固,进攻未能奏效。师部又令师骑兵团、九旅二十七团参加围攻。翌年1月4日,四师师长彭雪枫、参谋长张震亲临指挥,6日起发起攻击,正值战斗有所进展之时,县城和固镇日伪军赶来增援。于是四师参战部队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战斗。张、雷两部慑于新四军的威力,惧怕再次遭受围攻,后逃回高楼据点。不久,县伪保安大队洪仕达中队及朱廷宽特务中队又开进张大路驻守、宿东游击支队利用洪、朱两人之间的矛盾,争取洪士达投诚。4月27日,四师十一旅三十二团派宿东游击支队一部进逼张大路,28日拂晓,三十二团派便衣手枪队20名随洪士达进入圩内,里应外合,将朱、洪两个中队人枪全部俘获。
十、阻击段、苗战斗
民国33年8月,新四军四师主力挺进津浦路西收复失地,在萧(县)、永(城)、宿(县)地区对日伪发起强大攻势,连战皆捷,声威大振。但国民党军第三战区总司令汤恩伯却命令驻阜阳地区的暂编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北进,陇海路北的4个纵队南进,灵北地区的33师段海洲部和14纵苗秀霖部西进,企图夹击并消灭新四军四师主力于萧、永、宿地区。新四军军部为粉碎国民党军队这一企图,调集一师之二团、三师之十九团、二十团和四师之二十六团、二十七团,于9月6日组成路东参战部队,由三师七旅旅长彭明治和四师九旅旅长韦国清统一指挥,阻击段、苗部队西犯。9月10日,段部2000余人从尤集以北地区经王集西进,苗部近2000人从尤集以南经邱楼西进。12日,当苗部到达周场、邱楼一带准备宿营时,早已隐蔽在此的新四军十九团和二十六团迅速发起攻击,苗部慌忙溃逃,十九团、二十六团紧追不放。苗部损失过半,无力西去,其残部逃至国民党灵璧县政府驻地小高家固守。
北路段海洲的三十三师也于9月12日进入宿县刁山一带时,被新四军其他参战部队歼灭1000余人。段部损失惨重,无心西进,便带残部仓惶逃回高楼老巢。至此,阻击段、苗两部集结西进的战斗,在本县地方武装配合下胜利结束。
十一、尤集战斗
民国29年,伪淮海省剿匪第一支队第二总队刘夫庭部进驻尤集。该部后发展为5个大队,计有1500余人。经刘多年设防,据点工事异常坚固,大圩内套小圩;沟濠内沿设有鹿寨和铁丝网,另加一道4米高的内围墙;圩内布置了迫击炮、重机枪和高射机枪等重火器。33年12月,中共淮北苏皖边区三、四两个地委合并后,宿东和邳睢铜两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体。这时,尤集伪据点就像一颗钉子钉在两块根据地之间,不仅阻碍了南北通讯联系,同时也影响了津浦路东西的交通。为此,淮北三分区决定拔除尤集据点。
早在民国33年春,淮北三分区已派共产党员蔡铁群打进了尤集据点,经过1年多的秘密工作,团结和争取了刘夫庭的第三中队长胡士远及其士兵,并促使副团长沈定坤答应中立。34年1月,蔡铁群秘密返回军分区司令部,汇报了内线工作开展情况。分区派二团七连副连长李绪功随蔡返回尤集侦察地形,考查内线。李完成上述任务后,即将尤集伪据点内部工事结构和兵力分布绘成详图,带回军分区。2月8日,主攻开始。淮北三分区二团在政委张太生的指挥下,秘密进抵尤集伪据点;三师十九团配合分区一团警戒时村、双沟方向的敌人。9日凌晨2时半,分区二团与内线人员接上联系后,隐蔽地通过胡士远安排的哨位,进入第三中队所住的宅院,然后分兵两路,一路由胡士远带队,向西直插伪总部小圩子;另一路由李绪功带领,直插伪第一大队驻地。同时,朱集区队从东门北侧掏洞钻进圩内,其后继部队也相继入圩,伪第一大队人员还在睡梦中便当了俘虏;胡士远所带一部从伪总部所在小圩东门冲入圩内,全据点刹时枪声大作,伪兵有的被打死,有的刚被惊醒即当了俘虏。伪总队长刘夫庭带其警卫排窜到炮楼内顽抗。攻击部队将炮楼炸倒了半边,刘夫庭夫妻俩及其干儿刘玉兰等摔了下来,被当场活捉。战斗持续约3个小时,全歼守敌,计毙、伤、俘伪总队长刘夫庭以下官兵1500余人,缴步枪1300支,轻、重机枪48挺,高射机枪1挺,迫击炮2门,手榴弹4大车,汽车1辆,电台1部,造枪机器2台。攻击部队牺牲战士2人,伤26人。
十二、卓海、卓圩歼灭战
卓海和卓圩两地位于灵、睢交界处。卓海驻有中国国民党睢宁县第五区区公所和区队约300余人,卓圩驻有中国国民党睢宁县第四区区公所和该县常备旅两个团及卓海地方武装,计800余人。上述两地既是睢宁县的机动保垒,又是驻高楼的国民党军三十三师的东部门户,对灵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威胁很大。民国34年5月,新四军九旅决定拔除这两个据点。这次作战部署是:以二十六团两个营兵力攻卓海,以二十五团和二十六团的第三营等4个营兵力攻卓圩;骑兵团警戒睢宁和双沟日伪动向;泗灵睢县独立团配合群众封锁高楼三十三师援敌。各部于5月9日22时进入阵地。10日拂晓,参战部队发起攻击。二十六团一营和二营从卓海西、南两侧突击,先头部队在炮火支援下,炸开西南角碉堡,打开了进攻的通道,8时发起冲锋,全歼卓海守敌。与此同时,攻击卓圩的二十五团一营在卓圩东门北侧主攻,二营在西南角助攻,三营警戒待命;二十六团三营埋伏在卓圩北侧。攻击部队对濠作业,挖通鹿寨,直到外濠边。15时发起冲锋,一营先打响,二营突击连从西南角突入圩内,一营相继进入据点。守军反扑未逞,顿时大乱,纷纷逃跑,激战半小时,全歼卓圩守敌。卓海、卓圩战斗计毙敌115人,俘敌团长孙家剑、区长袁智臣以下官兵912人,缴轻、重机枪13挺,步枪553支,驳壳枪8支,掷弹筒1具。这一仗九旅牺牲连长高彦彬以下指战员19人。
十三、第一次解放灵城
民国34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向英、美、苏、中四国发出乞降照会。18日晚10时许,本县县城内的日军和以伪县长刘中檀为首的伪军计200余人逃往固镇。19日,中共淮北三分区独立一团逼近泗城,泗县伪县长张宝鉴、伪大队长朱洪带领部属1000余人逃进本县县城,伪灵璧县四区区长王殿喜也带领残部进入县城。此时,城内伪军和伪职人员约有2000余人,张宝鉴任总指挥,张介夫任副指挥,企图顽抗。当日夜晚,三分区独立三团和分区独立一团包围县城,大山区队和凤河区队参加助攻。独立二团于沱河集一线,阻击固镇援敌。开始是围而不打,发动政治攻势,向城内喊话,告戒敌人放下武器,弃暗投明。但城内守敌顽固不化,不肯投降。24日,淮北三分区司令部下达强攻命令。9月4日夜1时攻城,一团主攻南门,佯攻西门;三团助攻北门,佯攻东门。西门、北门首先打响,以吸引敌人注意力。南门主攻部队在伪第五中队士兵策应下,突击排架云梯爬上南门城楼,砸开南城门,后继部队相继入城,展开巷战。北门、西门部队也相继攻入城内。5日上午10时许,战斗结束。除击毙者外,计俘伪泗县县长张宝鉴,伪灵璧县一区区长李亚白、四区区长王殿喜,大队长赵希之、王寅、张义华以下官兵1100余人,缴枪900余支。抗战以来,本县县城第一次获得解放。
十四、朝阳集战斗
民国35年6月,国民党军队开始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目标是先攻苏皖,后攻华北。其作战部署是:一路由南通、扬州地区向北;一路从津浦铁路向东,企图歼灭苏皖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边区政府。参加津浦路东军事行动的是国民党军第六十九师、五十七师预三旅和整编五十八师诸部。进攻路线由夹沟、曹村东进,先占领本县渔沟、朝阳集和双沟集,进而占领睢宁,实施两淮会战。7月25日,六十九师之九十二旅抵达渔沟,六十旅抵达朝阳集;五十八师之预三旅抵达双沟。26日,该部又收缩正面,向北路二十八师靠拢,预三旅移向距双沟5公里的庙山集、寿山地区,六十旅移防双沟,九十二旅除留1个营兵力驻守渔沟外,其主力移向朝阳集。
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野战军指挥部决定,由二纵统一指挥三纵二十旅及华中九纵3个步兵团和1个骑兵团,以抗击敌六十九师诸部。二纵第四旅担任主攻,夺占杨山、张山口、璜山和凤凰山等制高点,尔后攻击朝阳集;第九旅以杨桥为中心,切断双沟与朝阳集之间的联系,阻击援兵,三纵二十旅进驻苏塘营地区,牵制并攻歼双沟增援部队;华中九纵步兵团进驻马集地区,围歼渔沟之敌。
7月26日21时,解放军二纵九旅先头部队越过海郑公路,进至梁庄、崔楼地区时,得知杨桥等地驻有五十八师六○旅的部队,便令其3个团迅速展开战斗。27日拂晓,杨桥及附近之敌大部被歼,一部窜入双沟,于是九旅遂留下二十七团阻击援敌,主力则插向刘八集地区,以断五十九师九十二旅的退路和阻击增援。与此同时,华中九纵3个步兵团由尹集、张集隐蔽进至马集附近。包围了渔沟、侯湖两地,切断了渔沟方面与朝阳集的联系;九纵骑兵团利用夜色挺进房村以西、潘塘以南地区,破坏海郑公路交通,阻击徐州援敌;三纵二十旅进至大王集西北的苏塘营、陈楼地区,拟攻歼双沟出援之敌。
主攻部队第四旅在穿插部队行动的同时,隐蔽进至攻击准备位置--朝阳集东北约7公里的黄庄。27日2时开始攻击前进。第十团于拂晓时攻占三楼和孟山口南的无名高地。与此同时,十二团则从十团右侧向前挺进,该团第一营俘裴集守敌1个连,第二和第三两营攻占了宁山口、璜山;该旅十一团攻占了京渠及其北侧高地。8时许,凤凰山守敌向璜山反扑,璜山复被敌占领。21时30分,四旅再次发起冲击,其十一团在民兵队长赵锡祥的引导下,向朝阳集南侧攻击前进;十二团攻击凤凰山,数度攻击未克;十团第三营攻璜山,激战1小时,歼灭守敌,再度占领璜山。同时,该团第二营绕经后圩子(朝阳集东北侧的石墙院)向朝阳集以西穿插过去。28日3时许,十团第三营从东北方向配合,十二团从东南方向再次猛攻凤凰山,激战1小时,守敌大部被歼,一部逃入圩内,十二团第一和第三两营战士猛追不舍;十团第一和第三两营向朝阳集以西挺进。这时,十一团已进至南门东南场院位置,守敌退缩圩寨内。
攻击部队调整部署,十团从西面进攻,十一团在南面堵击,十二团在北门攻击。5时30分,总攻圩寨,十二团在追击中乘势拿下后圩子,再尾追至北门东侧,发现圩墙有一缺口,其第一和第三两营立即突入街区。为扩大战果,该团又将其第二营投入战斗。第二营在第一营协助下,攻击敌炮兵阵地;第三营向西穿插,并集中迫击炮轰击西部瓦坊院内敌旅指挥部。同时,十团第二营占领了老母猪山,第一营和第三营翻越西围墙突入街区,直插敌旅指挥部,敌指挥部顿时大乱。溃散之敌企图从西南角越墙突围未逞,遂龟缩于街区南部。8时许,残部在徐州方向飞来的10余架飞机掩护下,蜂拥南门突围,攻击部队穷追不放,预伏在城外的十一团猛烈阻击,敌在南门内外暴尸狼藉,少数幸存者向西逃窜。枕头山附近的敌人见势不妙,仓惶向徐州方向逃跑。十一团和十团第二营跟踪追击,至刘八集附近与九旅第二十五团、第二十六团合围,将其全歼。

华中野战军九纵七十七团在侯湖包围敌1个连。28日拂晓,敌退至一瓦房内顽抗。该团用炸药轰倒瓦房,守敌全部毙命。渔沟之敌见主力被歼,于28日中午西窜,被七十七团追歼于郑楼附近,俘敌300余人,缴火箭筒1具。
是日13时,战斗全部结束,聚歼国民党六十九师九十二旅全部和六十旅一部,约5000余人,其中生俘九十二旅少将副旅长兼政治部副主任冼盛楷和参谋长刘立身以下官兵26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这一仗打破了"美式装备"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此,毛泽东主席电告陈毅、粟裕等军事将领:"集中火力打敌一部就是好例,必须教育干部普遍采用。"
十五、灵城攻坚战
民国37年10月,国民党军邱清泉部第二兵团十二军二三八师计5000余人进入本县县城(该部后受李延年指挥),企图与宿县一四八师相呼应,维持徐、蚌联系,待机北援徐州或接应徐州退敌。该师入城后,拆房扒屋,构筑工事,准备踞城顽抗。11月6日,淮海战役进入第一阶段。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将国民党黄伯韬兵团分割包围于碾庄圩,蒋介石令李延年的第六兵团由蚌埠北援徐州碾庄。为切断徐、蚌间的联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于15日一举攻克宿县,歼灭国民党军1万余人。19日,江淮军区独立旅和三十四旅南下,在本县武装力量的配合下,攻占了城西凤凰山、城北馍馍山以及县城以东和以南地区,对城内二三八师构成包围。
21日,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为阻击李延年部北援,奉命由邳县进德庄南下,协同江淮军区部队攻歼驻守县城的二三八师。23日,该部进至县城西北亢园地区,接替了江淮军区的部分防务,开始作攻歼县城的准备工作。
此刻,城内除驻有二三八师3个团兵力外,还驻有县(国民)政府地方武装3个大队计1000余人,总兵力共约6000余人。县城城墙西北角最高,可俯瞰全城;城河水深1.5~3米;城墙上部、中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火力点和暗堡,构成多层次交叉火力网。二三八师司令部设在东南角小学院内,各团部分设在城西、城北及师部附近;地方武装指挥部分设在城东、城南及县政府周围。
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和江淮军区战斗部署是:第三十七师和第三十九师主攻西门,江淮独立旅和三十四旅分别攻击北门和东门,第三十八师为预备队。该师以其一一三团进至城南策应攻城,并阻歼可能突围之敌;一一六团运动至城西南山阴集、硪山头地区,占领阵地,以阻止可能由固镇增援敌人。三七师一○九团在左,一一一团在右,从西门南侧并肩突破;一一○团为预备队。三十九师的一一七团在左,一一五团在右,从西门北侧并肩突破。
各部于23日黄昏进入阵地,对濠作业,24日11时完成攻城准备。17时55分,总攻开始,一○九团第一营第三连在炮火支援下,于18时30分开好通路,架上浮桥。该营第一连运动到河边,第一班班长隋传基带领战士冲过浮桥,架云梯,登上城墙,并炸掉碉堡,打开了突破口。接着后继部队鱼贯而上。19时,一○九团第一营全部登城,投入巷战。
三十九师一一五团和一一七团均因架桥未成,攻击受阻。三十七师一一一团第三营第四连在城西南角架桥未成,第七连涉水爆破又受阻,该师即令一一一团第一营从一○九团突破口进城,沿突破口向南冲击,策应该团第三营登城。21时,一○九团全部投入巷战,向东和东北方向发展进攻。21时30分,一一一团第三营协同第一营向东和东南方向穿插发展;二营和团指挥所也相继登城,击退反扑之敌,投入巷战。
22时,纵队令三十九师一一五团、一一七团均由一○九团突破口入城,沿城墙向北攻击,策应后继部队入城,并以一部向北发展;令三十七师预备一一○团第一营由一一一团西南角突破口入城,归一一一团指挥,向东攻击;其第二营、第三营由一○九团突破口入城,加强巷战力量。25日6时30分,三十七师将东西大街以南敌人歼灭,并策应三十四旅进入东门。
国民党军第二三八师师长徐有成率其卫生连,从东南角突出城外,被三十八师一一三团包围,除徐有成带少数人漏网外,余皆被俘。
三十九师歼灭东西大街及县政府,附近敌人后,接应独立旅从北门入城。25日8时,战斗胜利结束,本县县城第二次获得解放。除击毙者外,俘敌4460余人。战斗结束后,十三纵队和江淮军区部队随即奉命转移,清扫战场和清查战利品工作由地方武装和后继部队完成。经清理,这次战斗计缴获八二迫击炮7门,六○炮11门,轻、重机枪70余挺,长短枪600余支,掷弹筒5具,枪榴弹25个,各种炮弹360余发,子弹16万发,电台2部。

附表7-5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人民抗日武装于灵璧境内对敌作战统计表






附表7-6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于灵璧境内对敌作战统计表
上一篇:第三节 民 兵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