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训练
1.民兵组织
民国21年(1932)8月,中共灵璧独立区委领导下的大山抗五捐暴动,开创了本县民兵组织之始。暴动失败后,民兵组织亦暂停活动。27年5月,日本侵略军进犯本县,各地自发组织了"看家队"、"自卫队"等,守村护舍,抗击日伪袭扰。28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展民兵组织,开展抗日斗争。
民国32年5月,灵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抗日根据地内民兵组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年末,建立民兵乡队35个,有民兵840人,枪530支。翌年末,民兵乡队发展到51个,有民兵1113人,枪104支。34年9月,县境第一次解放,民兵组织又有新的发展,村建立民兵班,乡建立民兵中队,区建立民兵大队,县建武装委员会,该会领导全县民兵工作。当时全县有武装基干民兵2000余人。35年秋,县境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民兵组织受到严重破坏。37年上半年,县、区、乡民主政权恢复,民兵组织随之恢复,并发展起来。至38年末,全县建立了12个区民兵大队、107个乡民兵中队、410个民兵分队,计有民兵20330人。
1950年9月,县和区成立人民武装部,领导民兵工作。全县计有普通民兵21450人,基干民兵1456人。1953年6月,灵璧县武装委员会成立,县长兼任主任。1954年10月,基层民兵组织进行整顿,以各级行政组织为单位,建立民兵组织,使之与生产和行政组织密切结合。整顿后,全县共建有181个乡队、317个中队、31339人,其中基干民兵有12131人。同时整顿了民兵武器,使2498支枪械由武装基干民兵掌握。
1958年10月,大办民兵师,全县95%的适龄青年加入了民兵组织。计250898人,其中基干民兵有45850人。全县组建1个师、17个团、133个营、855个连、2988个排、21944个班。县长和县委书记分别兼任民兵师师长和政委,县人武部领导任副职,各公社人武部长任团长,公社书记任政委。1961年,民兵整组,16~45岁男性公民和16~35岁女性公民分别被编人民兵组织。其中16~30岁男性青年和16~25岁女性青年被编入基干民兵组织。全县计有基干民兵84392人,分设22个团、563个营、5898个排,其中武装基干连有48个。1962年6月,为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民兵组织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全县民兵进行了整组。各公社召开官兵相识大会,总结工作,布置任务,修改制度。县人武部分片检查验收,整组合格率达96.6%。
1970年,民兵整组,将全县民兵师改为县民兵独立团。下辖16个连、80个排、320个班,计有民兵3840人。团长和政委分别由县人武部部长和政委担任。1974年8月,县成立民兵指挥部,撤销武委会。各公社建立民兵小分队指挥部。1976年底,各级民兵指挥部撤销,恢复武委会。1981年,全县民兵进行整顿,规定民兵的年龄为:基干民兵男性为18~28岁;女性为18~23岁;普通民兵为18~35岁。机关事业单位不建立基干民兵组织。整顿后,全县组编了78个基干民兵连,计12931人,其中农民789人,退伍军人2444人;普通民兵组编了647个营,计63332人。
1985年,本县民兵组织通过整顿,保留县民兵独立团建制,下设14个武装基干营、80个基干连、586年基干排、1346个基干班,计有基干民兵14048人。同时全县还保留普通民兵55621人。
2.民兵训练
民兵训练工作,不同年代有其不同的方法和内容。战争年代,民兵的军事训练都是结合战争进行,即边战斗、边训练。建国后,民兵训练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正规化。在"劳武结合、以劳为主,军政并重,不脱离生产"的训练方针指导下,县、区武装部于每年农闲季节抽出一定时间对民兵进行训练。训练科目有射击、投弹、爆破、兵器常识、打坦克、战术等。自建国以后至1985年全县先后举办民兵训练48期,受训人员达276360人次,其中培训八二迫击炮手561名,八二无后坐力炮手482名,六○炮手308名,四○火箭筒手198名,高射机枪手555名,侦察员1048名,通讯员785名,司号员49名,战场救护卫生员1140名。
1958年,全县大办民兵师,县成立了民兵训练团,组织2000名民兵进行为期1个月的训练。同时,在民兵和复员退伍军人中,开展学习好、生产好、服从领导好、团结群众好、国防观念好的"五好"活动。年末,全县共评出"五好"民兵633名和"五好"集体440个。
1960年4月,民兵代表毛文章出席全国民兵首次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荣获"五六"式半自动步枪1支。1963年,全国开展民兵大比武,本县以公社为单位组织15186名民兵参加训练,旨在提高军事素质。1964年,全县组织了758个民兵学雷锋小组,开展学习雷锋做好事的活动。同年,宿县军分区组织民兵步枪射击比赛,本县代表荣获冠军。1970年起,县人武部每年集中民兵营长训练一次。
1975年,民兵训练开始由单一步兵训练,发展到多兵种、多科目的综合训练。武装基干民兵普遍进行了"三打"、"三防"和"五大"技战术基础科目训练;普通民兵进行了队列、投弹等基础训练。为此,县人武部先后举办教员培训班33期,培训专业技术分队民兵1696人次。同时,各公社武装部组织训练民兵达10278人。1976年,县人武部举办民兵政治教员培训班,先后开办了3期,培训教员475名。同年,各社队每月召集民兵一次,进行时政、传统和战备教育。1980年,县人武部把工作重点放在培训民兵小教员工作上,先后有445名小教员接受培训。从而使全县基本达到连有教学组,排有小教员,班有教学骨干的要求。同年,县人武部组织教员编印了各种战术教案集2500册,发至班以上单位,供基层训练时参考。
1984年4月27日,县人民政府批准动工兴建民兵训练基地,同年7月30日建成。投资23万元,占地173.7亩。共建砖瓦结构房屋134间、3000多平方米,一次可供6个连队700人食宿和训练。
1985年,在民兵训练基地,按照正规化的要求,分两期对1038名专业技术骨干和基干民兵进行培训。训练结束后,省军区、军分区领导检阅了民兵的阅兵式、分列式,观看了八二无坐力炮、八二迫击炮、步枪实弹射击和单兵战术等12个项目的军事表演,省电视台拍摄了实况录像向全省播放。
二、参战、支前
1.参加战斗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本县民兵一面独立坚持敌后游击斗争,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一面协同主力部队作战,担任各种战斗勤务工作。据统计,本县民兵在民国26~38年,单独配合主力部队作战295次,毙、伤、俘敌20804人。各地民兵在对敌作战中,根据地形地物之特点,因地制宜,因事而异地采取了联防战、突击战、拦截战、迷惑战、破击战和围困战等战略战术,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
民国31年8月某日夜,灵南区民兵数百人沿灵泗和灵固公路开展破击战,一夜之间砍倒公路沿线所有电话杆,炸毁桥梁,并在路面上挖了许多深沟,使敌伪的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陷于瘫痪。12月6日夜,大山区队和民兵袭击灵北十里店,消灭了守敌,炸毁了碉堡,敌人再建,民兵再炸,日伪军无奈,只好龟缩城里。
民国32年3月20日,中共大山区委组织区、乡武装和民兵,配合宿东游击支队将安下庄围住,迫使大山伪联保主任张共春交出50支长枪、8支手枪、4600发子弹、70枚手榴弹。同年夏收期间,中共灵南区委从全区基干民兵中抽调一部分力量,组成了保卫夏收便衣队,到晏路口伪军据点周围村庄与群众一起收割麦子。一天上午,晏路口伪军出动几十人,赶着马车,前往杨庄抢粮。化装成农民的民兵们,不费一枪一弹,俘获全部伪军。从此以后,伪军再也不敢贸然外出抢粮了。8月,盘踞在渔沟的国民党苗秀霖部出动200余人,将周寨村团团包围。面对强大的敌人,该寨民兵和群众奋力阻敌人寨。战斗持续到中午,敌人未能突破民兵的防线。后县大队闻讯赶来救援,内外夹击,毙伤敌20余人,其余落荒而逃。时隔几日,苗秀霖部又出动100余人,向申村进发,企图破坏区、乡民主政权。时值灵五区区队外出未归,区委便组织申村周围的民兵,抢占北山口两侧的制高点,封锁通道,设下"迷魂阵",迫使敌人惊慌而逃。
民国33年11月,驻宿县时村的伪军乘灵北独立团出征之际,由副司令胡坦斋率500余人,夜袭灵北县政府。拂晓前大雾弥漫,胡部进至尹集东,被土桥村民兵发现,遭到阻击。区队和附近几个乡民兵联防队听到枪声立即赶来。尹集区委书记王田率领部分区队加强正面阻击,区长崔甦生率领部分民兵和骑兵排攻敌左翼,民兵联防队攻敌右翼。胡见偷袭不成,不敢恋战,下令撤退。这时区队和民兵紧随追击,当胡部撤至尹集桥北时,被出征返回的灵北独立团迎头截住。敌腹背受敌,部队大乱,四下逃窜。这一战共毙伤胡坦斋以下官兵200余人,使灵北抗日根据地免遭一次重大损失。
民国34年3月,高楼区队民兵发动和组织群众在敌三十三师高楼据点周围开挖了两条封锁沟,计50余里;以深沟为屏障对敌据点实施武装封锁,断其粮草供应达3个月之久,给敌人造成很大的困难。
民国37年2月9日,县武工队在冯庙东灵泗边区活动,获悉国民党冯庙乡队于次日晨到冯庙西部村庄抢粮,随派武工队员和民兵30多人于9日夜赶到冯庙西头庙里隐蔽。待次日晨,顽乡长靖马生率领20名乡丁进至庙前时,突然遭武工队员和民兵的猛烈射击,靖马生被生俘,其余被歼灭,为当地人民除了一害。
2.支援前线
抗日战争时期,每逢大的战斗,民兵除直接参加战斗外,还承担传信件、运公粮和抬担架的任务。
民国37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县成立支前办事处,以各区、乡、村民兵为骨干分别成立了支前大队、中队和小队。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鼓舞下,全县有21000余人报名参加担架队和运输队。全县先后组织了900副担架、2000辆独轮车和3990辆大车随军开赴前线。李楼乡100多名民兵组成的担架队开到徐州和永城前线达2个月之久,抢救伤员340余人。仅队长王秀坤1人就抢救伤员34人,荣立支前一等功。尹集区朱伟和邱寿兰两位女乡长,带领女民兵日夜磨面支前。冯庙乡担架队在徐州冒着枪林弹雨救下伤员后,又急行200余里,把伤员送到后方医院。队员李兴早拿出自己的钱买鸡蛋给伤员吃,并给伤员料理大小便。
1949年2月淮海战役结束后,本县又抽调600多民兵组成了担架营,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支援渡江战役。后方的男民兵一部分到蚌埠参加津浦铁路修复工作,一部分在家乡筹集和交送修路物资。仅灵南、大山和娄庄3个区的民兵就及时地将14000根枕木运往任桥火车站。在此期间,全县女民兵赶做军鞋8000双送往前线。支前中,全县有30多名民兵光荣牺牲,有140人立功受奖。
三、民兵代表大会
1970年10月30~11月4日,灵璧县首届民兵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会上有12个先进单位和个人作了经验介绍。1971年12月20日,第二届民兵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高楼公社党委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1973年10月3~7日,第三届民兵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634人,会上观看了高楼公社和渔沟公社郑楼大队的武装基干民兵的战术和技术表演,评选出12个先进集体和2名先进个人;并向全县民兵发出《倡议书》。1974年8月26~30日,第四届民兵代表大会在高楼公社召开。出席代表155人。会上评选出4个先进单位出席宿县军分区民兵工作经验交流会。1976年8月15日,第五届民兵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500人。会上高楼公社、杨疃公社等13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评选出了92名出席宿县地区民兵会议的代表。1978年11月25~27日,第六届民兵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243人,其中女代表32人。23个先进单位的代表作了典型发言。大会评选出48个先进单位和34名先进个人;评选出71名出席宿县地区民兵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会议的代表。会议结束时,代表们向全县民兵发出《倡议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