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方武装
1.团练、巡防营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进入长江流域,清政府命工部侍郎吕贤基督办安徽团练。翰林院翰林、县人张锡荣受命督办本县团练,规定:10户为牌、10牌为甲、10甲为保,合2~3保或数保为1团。牌设牌长,甲设甲长;团置团总1人,副团总数人,负责本团守御及联络之事。各户出丁,团丁不脱离生产,经费由地方公摊。团总由地方士绅或地主出任。
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朝廷批准陆军部起草的《巡防营(队)暂行章程》将团练改为巡防营。本县建有1个步兵队,辖左、中、右三哨,计有301名兵丁。
民国元年(1912),马祥斌担任本县巡防营管带,辖300人。次年,马部为河南倪嗣冲收编,巡防营活动至此结束。
2.警备营、保安队、常备队
警备营、保安队和常备队均为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民国6年,本县始设警备营,县知事包佑卿兼任管带,吕维周任帮带。13年,管带改称营长,由雷杰三担任。16年3月,警备营改称警备大队,县长步恒勋兼任大队长,梁建侯任大队副。5月后恢复警备营称号,营长仍由雷杰三担任,计有60余人,20年,警备营改为警备大队,县长孙克宽兼任大队长,李慎吾任教练官。
民国22年,本县设保安大队。县长王肖山和黎在符先后兼任大队长,李杰、傅维肖、杨伯勋、王茂龄先后任大队副。24年初,保安大队改为警察大队,黎在符仍兼任大队长;辖两个中队。县以下以保甲为单位实行户口登记,把壮丁编成队,烙印民间枪支,交壮丁使用,并对壮丁施以警察训练,使其担负乡村的警察任务。
民国26年,本县设常备大队,县长卓恒之任大队长;辖3个中队。数月后改称抗日人民自卫军,司令由许汉伯兼任,副司令先后由田载义、靖恕民、戴桓武等担任。5月,日军攻占灵城,该队溃散。28年初,县长许志远上任时带来1个连的兵力,游动于灵北申村、张大路、沙滩一带。后又收陈忠柱残部1000余人,改编为安徽省第六行政区抗敌指挥部第二支队,许志远任支队长。同年11月,王尔宜接任县长,将带来的武装和灵五区武装编为县常备队,计300余人,设两个大队,李慎吾任第一大队长,李公锦任第二大队长,活动于灵北的周寨、尤集、王集等地。29年4月,王尔宜离职,县常备队第二大队由灵璧县抗日民主政府收编为县抗日武装。4月,赵觉民出任县长,将常备队第一大队改编为国民民兵团,赵兼团长;下设两个大队,徐梓英任第一大队长,谢方坤任第二大队长,计300余人,活动在濉河以北、朝阳集以西地区。31年初,国民民兵团发展到800余人。3月2日,该团被新四军四师九旅歼灭,赵觉民等被俘。32年3月,赵获释复职,以灵北小高家为据点,重组常备队,谢方坤任大队长。34年7月,小高家据点被区(乡)队和民兵攻破,赵、谢二人带领县政府机关及常备队残部200余人溃逃固镇。35年7月,县(国民)政府由固镇迁驻灵城,成立保安警察大队,陈英任大队长,辖4个中队,约370人。同年11月,保安警察大队扩编为6个中队,计800余人。次年3月,保安警察大队改称民众自卫大队,同时又增设5个联防大队。37年1月9日,联防大队第一大队长杨景三、大队副卜昭远带200余人在禅堂活动时,被中共淮北挺进支队八十一团二营全歼于小冉庄,杨、卜被击毙,后徐梓英继任该大队长。同年11月25日,县城解放,徐梓英大队被全歼。
3.县大队、县总队、县独立团
县大队、县总队和县独立团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民国29年5月,中共灵睢县委在抗日武装大队的基础上组建县大队,江祥斋任大队长;辖3个中队,计有100余人。6月底,该大队被中共邳睢铜地委收编为第三大队第三营。江重建县大队,至30年春,县大队又发展到100余人。次年8月发展到200余人,后改编为邳、睢、铜、灵四县联防办事处警卫连。32年5月,灵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民主人士杨广胜的队伍被改编为灵北县大队,初有100余人,后发展为3个连300余人枪,郝鸿基任大队长,定正伦任教导员,杨广胜任大队副。33年秋,县大队升编为淮北第四军分区独立团第二营。随后,县民主政府又从各区队抽调力量组建县大队。各区大队合称总队,县长任总队长。33年8月,中共灵北县委组建灵北独立团,县委书记李任之兼团政委。谢文秀任团长。34年9月,独立团第二营提升编入新四军十二旅,余下两个营整编为县总队,下辖2个大队,有700余人枪。
民国35年6月,内战爆发。11月,县总队撤至洪泽湖畔,受挫。37年1月,县委、县政府重新组建县大队,起初有350余人,至5月发展到490余人,改称县总队。总队政委先后由县委书记吴云培、洪沛、吴献贤兼任,总队长由县长谢楠兼任。38年1月,县总队部分武装人员升编为第三军分区独立团第三营。之后,县总队又从各区队抽调人员补充队伍,辖6个连,计680余人枪。6月,县总队改为县独立团,扩编到700人枪,同时撤销各区队,每区留8~10人的民警班。
1950年4月,县独立团改为县大队,县长祝明夫兼任大队长,张学文任大队副,县委书记吴献贤兼任政委;辖3个连,计380人。7月,县大队抽出1个连改为公安连,隶属公安局领导,另两个连升编为宿县军分区直属第三营。1950年,公安连抽调90多人升编为正规军,余下30余人编为公安队。其主要任务是看守、押送犯人,维护社会治安。1966年7月,公安队改为县中队(连级建制),属县人民武装部领导,其任务不变。1975年12月,县中队又归属公安局领导,改名为人民武装警察中队,沿续至今。
附7-1日伪保安总队
民国27年11月8日,县城被日军占领。翌年3月,伪县政府成立。29年初成立县警备大队,刘子久兼大队长,辖3个步兵中队,1个骑兵中队。31年冬,县警备大队扩建为3个大队,并改组为保安总队,兵力达900余人枪,县长史淮任总队长。总队内设军需、军械和警备等科。34年8月日军投降后,保安总队龟缩县城内,于9月5日被淮北七分区主力部队全歼。
二、驻灵部队
1.清朝驻军
清以前本县无驻军,只有民壮300名,轮流巡守县城。县署有快手30名,固镇巡检司有官兵37名,专为捕盗巡查而设。康熙六年(1667)始建分汛,寿春镇标左营先后派李有功、陶九经领马步兵40名驻守本县,守城池、护仓库、防盗贼,巡防要害。再后,寿春营派千总1员,带领马步兵100名,分驻大店驿、固镇驿、花庄、孟山等地。乾隆二年(1737),寿春镇标左营命左哨千总1员驻扎县城,另委千总1员带领马步兵109名协防固镇、渔沟、濠城、殷庄、黄家渡、仁和集、孟山和七墩等讯地。
2.中国国民党驻军
民国22年3月,国民党军第八十九军第十七纵队苗秀霖部在渔沟安设据点。同年6月18日,八十九军三十三师在师长段海洲统领下,从蒙北齐山和狼山一线起程,越过津浦铁路,于8月初进入本县九顶山区,月余后又移至高楼一带建立据点。该师入灵之初。辖3个团900余人枪,其第九十七团团长李亚宣驻高楼西北杏山,第九十九团团长徐孝祖(后换石玉如)驻高楼西良庙,第九十八团团长张克修驻高楼圩内。师部设在大地主高志清家中。后经扩编,该师发展为4个纵队和1个干训大队,计3000余人。34年5月15日,该部向北逃窜,后改编为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三十三旅。
民国36年7月,国民党军第七军一一七师进驻县城;37年2月改由暂编第二十四师驻守;7月又改由第十二军二三八师驻守。该师于同年11月25日在解放县城中被全歼。
3.中国共产党驻军
民国28~30年5月间,中共中央为巩固华北和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先后派遣八路军和新四军进入淮北路东苏皖边区开展活动。在本县活动时间较长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和第四大队,新四军第六支队四总队。苏鲁豫支队司令部曾一度设在张大路。30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由津浦铁路西移师津浦路东后,其第九旅转战于灵北,第十一旅转战于灵南。宿东游击支队常于灵璧境内活动,其司令部及后勤机关设在灵北菠林、车屋李等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于灵北尹集地区休整,开展百日练兵活动;华中军区七分区第三团驻防县城和灵南地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转战于本县境内的部队有:华中淮北挺进支队第七十七团、第八十八团,淮北军区独立旅、江淮军区第三十四旅、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
附表7-2中国国民党驻(入)灵部队一览表


附表7-3日伪军驻(入)灵部队一览表

附表7-4中国共产党驻(入)灵部队一览表




下一篇:第三节 民 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