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子
建国前,本县县城和集镇街道狭窄,草房较多,除官署、庙宇和祠堂外,其他公用建筑及设施甚少。农村交通闭塞,居住散乱,房屋多是土墙草顶,狭窄矮小,一片破败景象。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和乡村建设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城镇相继拓宽了街道,兴建了平房和楼房,增加了公共设施,架通了高低压输变电线路,兴办了工商业,发展了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项事业,从而成为地方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农村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变化很大,扒旧房盖新房,扒草房盖瓦房,扒矮房盖大房等现象比比皆是。至1985年,本县县城的占地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集镇由建国初期的10个发展到42个,农村居民住房,近1/3为砖瓦结构。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和乡村建设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城镇相继拓宽了街道,兴建了平房和楼房,增加了公共设施,架通了高低压输变电线路,兴办了工商业,发展了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项事业,从而成为地方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农村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变化很大,扒旧房盖新房,扒草房盖瓦房,扒矮房盖大房等现象比比皆是。至1985年,本县县城的占地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集镇由建国初期的10个发展到42个,农村居民住房,近1/3为砖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