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创作队伍
清末,县城成立过“九老诗社”。社长张哲夫,成员有庄乐亭、罗献芝、苏秀生、庄尚太、何序东、梅尉文、蔡文成。在县城西北凤凰山建“九如亭”(初名九老亭),作为集会场所。每次集会,必有诗作,每逢重阳节,必定登临赋诗。民国15年(1926),县城成立“丙寅诗社”,社长张秉南。成员有谢文清、高清如、张×等。张×后来徙居南京,诗作极有影响,被誉为“秦淮四老”之一。
1958年冬,灵璧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简称县文联)始建。1960年,县文联配办事人员3名。1963年,办事人员先后调出,县文联有名无实。1970年开始,县文化馆有1人专职负责辅导业余创作。1974年增至3人。1978年4月,县文化局建立专业创作组,编制4人。是年,集体创作的小戏《七月寒》参加省专业剧团会演,分别获创作、作曲三等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调整了文艺政策,本县文艺创作队伍发展壮大。至1985年,全县农村、工厂、机关、学校先后成立新叶、韡华园、八音石、凤山、芰荷、强草、青年、拓路、长风、晨曦、荒湖、春芽、春萌、晨钟14个文学社,成员352人。其中,有40余名青年业余作者陆续在地区和省级报刊及《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青年文学》发表诗歌、散文、小说120余篇。《安徽日报》发表了《灵璧县文学社作品选》专版,《安徽工人报》发表了《灵璧县职工文学作品选》专版,《拂晓报》发了《灵璧县女作者文学作品选》专版。原县酒厂工人、八音石文学社成员魏强所写的《青竹》和《那明亮的灯哟》分别获得全国千字小说三等奖和1985年国际青年“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征文二等奖,应邀到首都北京参加“亚太地区青年友好会见”欢迎招待会。
在文艺创作队伍中,一些卓有成就者先后被吸收为国家和省级各学(协)会会员。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白志功。
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魏强。
中国戏剧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马素珍、徐杰、金士元、萧祖强。
中国音乐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尹正雨、寿新元、张良谋、孙廷栋、潘文珠。
中国曲艺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寿新元、徐永昌、唐国录、白志功、孔惠生。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戴善晋、唐国录。
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孙淮滨、徐步达。
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理事:孙淮滨;会员:袁峰、赵基。
中国电影学会安徽分会会员:桑贤杰、胡凤成、赵传珍。
二、文艺作品
1953~1985年,本县有57人在省级以上出版社、报刊发表作品。有37篇小说,53首诗歌,5篇戏剧,35篇曲艺,15篇散文,15首歌曲,13篇故事,3篇报告文学,2篇童话,4篇评书,1册连环画,18幅美术,12幅书法。合计212件。其中1978年之后有176件。
建国后本县作者在省以上出版社、刊物发表的部分文艺作品如下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