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街道
县城原为小街窄巷,土路高低不平,睛天一街土,下雨满街泥。民国18年(1929),始用块石铺路面,青石条镶路牙,宽约5—6米。当时的东西主街4条:同庆街位于最北部,东起东马道北端,西至文昌宫前;大同街位于北部偏中,东起东城门,西至西城墙,南折至西城门;民治街位于南部偏中,东起魁星楼,西至西城门;富贵街位于南部,东起荷花池小奎楼,西至西城墙。南北主街有4条:中山街位于县城中央,北起同庆街那稣教堂,南至大南门;民享街在县城西部,北起北门,南接大同街;府前街位于中山街东,北起县衙前大同街,南接民治街;文庙街亦称青云路,位于县城西南,南起小南门(即大成门),北至孔庙。行人小巷有贾巷、大侯巷、小侯巷、西马道、东马道、鸡市、龙厅等13条。日伪统治时期,由于街道失修,山洪冲刷,路面逐渐破坏。民国35年,中山路加修石子路面。1954年对街道进行整修和加宽,1975年至1977年,填平护城河,铺设淮海路(原城河路)、龙湖路、健康路。1978年后,全面规划城区道路,根据城区街道现状和自然环境的特点,采取棋盘式布置,以10条干路为骨架,东西向5条,南北向5条,纵横交汇,相互贯通,主要干道之间的距离400—500米,路宽6—8米,干道之间形成完整的街坊。1985年底,全镇共有10条路。6条街、22条巷。(详见城乡建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