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建国前500年水旱灾害纪略
(摘自《同治·徐州府志》
《嘉庆·萧县志》、《同治·续萧县志》)
明朝:
正统二年(1437)六月徐州大水。
正统三年(1438)七月徐州骤雨,河溢民饥。
正统七年(1442)五月徐州霪雨伤稼。
景泰元年(1450)八月徐州平地水高一丈,民居尽圮。
景泰三年(1452)淮徐大水,水旱相仍、民饥。
景泰四年(1453)五月徐州复大水,民益饥。
景泰五年(1454)春淮徐大雪数尺。
天顺元年(1457)夏徐州大水。
天顺七年(1463)五月徐州大雨腐二麦。
成化二年(1466)徐州大饥。
成化七年(1471)徐、萧、沛、砀、丰诸县水。
成化十二年(1476)八月徐州水。
成化十三年(1477)徐州大水伤稼,害民居。
成化十四年(1478)徐州大水,夏麦一空。
成化十五年(1479)徐州旱。
成化十六年(1480)秋徐大水。
弘治六年(1493)徐州旱。
正德十三年(1518)淮徐等处岁饥。
正德十四年(1519)徐州大水,坏官民庐舍,伤禾稼。萧、沛亦大水。
嘉靖二年(1523)萧大饥。
嘉靖二十六年(1547)徐萧大水,坏民居禾稼。
嘉靖二十七年(1548)徐萧大水。
嘉靖二十八年(1549)徐大水,萧围城、四门俱塞。
嘉靖二十九年(1550)徐萧大水。
嘉靖三十年(1551)徐萧大水。
嘉靖三十二年(1553)大水,水退黄河淤为平陆,民半饥死,人相食。
嘉靖三十三年(1554)徐州旱。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七月,河决沛县,上下百余里,达于徐州,浩渺无际。
嘉靖四十五年(1566)徐大水。
隆庆元年(1567)六月萧县大雨。
隆庆三年(1569)七月河决沛县,丰、沛至徐州毁田无数。
隆庆六年(1572)大水。
万历元年(1573)七月河决,徐萧砀大水。
万历二年(1574)秋,萧城南门内城巨浸,徐萧民饥。
万历三年(1575)四月,徐萧大水,八月,河决砀山,徐、邳、淮南北飘千里。
万历五年(1577)八月,河决沛县,两岸多毁,大水坏萧县城,知县伍维翰申请上疏发帑迁新治于三台山之阳,即今治。
万历七年(1579)五月徐萧大水,八月又水。
万历十年(1582)徐萧大水。
万历十一年(1583)徐萧大水。
万历十六年(1588)春,徐萧大饥,人相食。夏大疫,死者相枕。
万历十六年(1589)萧县春旱夏蝗,春夏霖雨六旬,秋大水河溢。
万历二十一年(1593)河决单县黄固口,徐萧大饥,人相食,疫盛行,死者载道。
万历三十二年(1604)八月河决朱旺口及太行堤数处,民舍漂没。
万历三十三年(1605)六月,河决萧县郭楼。
天启元年(1621)六月十五日始,大雨七昼夜。
天启二年(1622)大水,夏秋未获一粒。
天启三年(1623)河决西洋庙口及十七铺口,邑大水。
崇祯五年(1632)正月,徐州大雨,萧丰诸邑大水,人饥。
崇祯七年(1634)八月,丰、萧河溢大水。
崇祯八年(1635)六月、七月,徐州大雨有煌,萧县为甚。
崇祯九年(1636)六月,河决长山堤,八月,萧、丰河溢,大水。
崇祯十年(1637)徐属旱、蝗,九月十三日夜大风雨。
崇祯十二年(1639)徐属邑大旱,九湖皆涸,蓬蒿生,人呼为离乡草,秋菽登场,忽有异风卷去,粒如雨洒。
崇祯十三年(1640)特大旱,秋蝗蔽野,田无遗穗,大饥,人相食,以妇、子易米三升无复受者。
崇祯十四年(1641)春,大饥,人相食,道绝行人,五月大疫,死里十之八九。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六月,暴雨三阅月。
顺治四年(1647)秋,大雨水三阅月,伤稼。
顺治五年(1648)霖雨,徐萧饥。
顺治六年(1649)五月,霪雨五十昼夜。
顺治七年(1650)七月霪霖,黄河溢,八月九日大水,秋禾皆没。
顺治八年(1651)五月大水。
顺治十年(1653)秋,大水。
顺治十四年(1657)萧县大旱,湖井皆涸。
顺治十五年(1658)五月地震,九月河水溢。
顺治十六年(1659)三月,霪雨二十余昼夜,麦烂,六、七月大水,秋禾亦伤。
顺治十七年(1660)四月,萧县大雨。
康熙元年(1662)秋,大水。
康熙二年(1663)春,大旱。
康熙三年(1664)秋,大水。
康熙四年(1665)春,大旱。五月霪霖月余,牛瘟毙殆尽,大雨兼蝗。
康熙五年(1666)旱,蝗,六月异风。
康熙六年(1667)夏,蝗,秋,大水。
康熙七年(1668)夏,雨两月,麦淹没,秋田皆坏。
康熙九年(1670)春夏旱,秋河溢,十一月二十六日,大雪,平地三尺,十二月,井水皆冻,人有冻死者,鸟雀无遗。
康熙十年(1671)河溢。
康熙十一年(1672)八月河决,萧砀大水。
康熙十五年(1676)大水。
康熙十六年(1677)堤决,大水。
康熙十七年(1678)春霜杀麦,秋又大水,此后徐萧三岁被水。
康熙二十七年(1688)秋雨无禾。
康熙四十五年(1706)徐州夏、秋霪雨,徐属大水。
康熙四十八年(1709)霪雨凡五月,无麦,徐属民饥。
雍正九年(1731)秋,丰、沛、萧、砀及徐州灾。
雍正十年(1732)春,苦旱,清明日大雪。
乾隆四年(1739)夏,雨涝伤稼。
乾隆五年(1740)夏雨,河溢伤稼。
乾隆六年(1741)夏雨,河溢伤稼。
乾隆八年(1743)夏旱,秋,河溢。
乾隆九年(1744)秋,河又溢。
乾隆十年(1745)夏旱。
乾隆十八年(1753)萧县霪雨自六月至九月,河决杨家洼长堤,邑大水。
乾隆二十二年(1757)徐州属邑大水。
乾隆四十一年(1776)河溢萧县李家楼。
乾隆五十二年(1787)萧县水。
乾隆五十四年(1789)秋雨连旬,萧县洪、闸两河漫溢。
乾隆五十五年(1790)大水。
嘉庆元年(1796)六月,河决丰县,沛、铜、萧、邳皆大水。
嘉庆二年(1797)七月,河决砀山、萧县漫溢大水。
嘉庆四年(1799)八月,河决砀山、萧县水。
嘉庆七年(1802)九月,河溢,萧县被灾。
嘉庆十四年(1809)秋,萧旱。
道光元年(1821)七月,大雨连旬,平地水深数尺,大疫。霍乱盛行,人死十之六七,富家无棺以葬。
道光二年(1822)秋,霪雨伤稼。
道光十二年(1832)夏,大雨四十日。
道光十三年(1833)大饥,人相食。
道光二十六年(1846)三月大水,六月一日起大雨,连绵数昼夜。
道光二十八年(1848)闰四月大雨雹。
咸丰元年(1851)秋雨积旬,禾稼淹没。
咸丰五年(1855)旱。
咸丰六年(1856)旱,岱山湖水涸,秋冬荒歉。
咸丰七年(1857)春饥,夏旱,六月飞蝗蔽天,各村庄相率扑打,城内设局收买蝻子数百石。七月大雨,水平地尺余。
同治五年(1866)大霪雨,塘河漫溢,秋禾尽没。
同治六年(1867)六月,大雨水。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初四,大雨淹麦,秋又大水,田禾多被淹没。
光绪二十五年(1899)春,大饥,夏秋疫病流行。百姓死者甚多,死在城内街上的县署发芦席一条,后死者芦席也无。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大水、
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大水,秋禾多被淹没。
宣统元年(1909)秋,大水。
中华民国:
14年夏,久旱不雨。
17年5月旱,6月蝗,8月大雨,秋禾受害,面积遍及全县。
19年连续百日雨,9月雨止,平地行舟。
20年全县大部分地带一片汪洋。陶楼至岱山口可通船,祖楼南部水深1.5尺。
23年8月,徐属各县黄水暴涨。
24年徐属四县连降暴雨。
35年大水,全县受涝面积199万亩。
36年大水,受灾面积1078600亩,受灾人口673639人,房屋塌6532间。
37年秋,霪雨。
《嘉庆·萧县志》、《同治·续萧县志》)
明朝:
正统二年(1437)六月徐州大水。
正统三年(1438)七月徐州骤雨,河溢民饥。
正统七年(1442)五月徐州霪雨伤稼。
景泰元年(1450)八月徐州平地水高一丈,民居尽圮。
景泰三年(1452)淮徐大水,水旱相仍、民饥。
景泰四年(1453)五月徐州复大水,民益饥。
景泰五年(1454)春淮徐大雪数尺。
天顺元年(1457)夏徐州大水。
天顺七年(1463)五月徐州大雨腐二麦。
成化二年(1466)徐州大饥。
成化七年(1471)徐、萧、沛、砀、丰诸县水。
成化十二年(1476)八月徐州水。
成化十三年(1477)徐州大水伤稼,害民居。
成化十四年(1478)徐州大水,夏麦一空。
成化十五年(1479)徐州旱。
成化十六年(1480)秋徐大水。
弘治六年(1493)徐州旱。
正德十三年(1518)淮徐等处岁饥。
正德十四年(1519)徐州大水,坏官民庐舍,伤禾稼。萧、沛亦大水。
嘉靖二年(1523)萧大饥。
嘉靖二十六年(1547)徐萧大水,坏民居禾稼。
嘉靖二十七年(1548)徐萧大水。
嘉靖二十八年(1549)徐大水,萧围城、四门俱塞。
嘉靖二十九年(1550)徐萧大水。
嘉靖三十年(1551)徐萧大水。
嘉靖三十二年(1553)大水,水退黄河淤为平陆,民半饥死,人相食。
嘉靖三十三年(1554)徐州旱。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七月,河决沛县,上下百余里,达于徐州,浩渺无际。
嘉靖四十五年(1566)徐大水。
隆庆元年(1567)六月萧县大雨。
隆庆三年(1569)七月河决沛县,丰、沛至徐州毁田无数。
隆庆六年(1572)大水。
万历元年(1573)七月河决,徐萧砀大水。
万历二年(1574)秋,萧城南门内城巨浸,徐萧民饥。
万历三年(1575)四月,徐萧大水,八月,河决砀山,徐、邳、淮南北飘千里。
万历五年(1577)八月,河决沛县,两岸多毁,大水坏萧县城,知县伍维翰申请上疏发帑迁新治于三台山之阳,即今治。
万历七年(1579)五月徐萧大水,八月又水。
万历十年(1582)徐萧大水。
万历十一年(1583)徐萧大水。
万历十六年(1588)春,徐萧大饥,人相食。夏大疫,死者相枕。
万历十六年(1589)萧县春旱夏蝗,春夏霖雨六旬,秋大水河溢。
万历二十一年(1593)河决单县黄固口,徐萧大饥,人相食,疫盛行,死者载道。
万历三十二年(1604)八月河决朱旺口及太行堤数处,民舍漂没。
万历三十三年(1605)六月,河决萧县郭楼。
天启元年(1621)六月十五日始,大雨七昼夜。
天启二年(1622)大水,夏秋未获一粒。
天启三年(1623)河决西洋庙口及十七铺口,邑大水。
崇祯五年(1632)正月,徐州大雨,萧丰诸邑大水,人饥。
崇祯七年(1634)八月,丰、萧河溢大水。
崇祯八年(1635)六月、七月,徐州大雨有煌,萧县为甚。
崇祯九年(1636)六月,河决长山堤,八月,萧、丰河溢,大水。
崇祯十年(1637)徐属旱、蝗,九月十三日夜大风雨。
崇祯十二年(1639)徐属邑大旱,九湖皆涸,蓬蒿生,人呼为离乡草,秋菽登场,忽有异风卷去,粒如雨洒。
崇祯十三年(1640)特大旱,秋蝗蔽野,田无遗穗,大饥,人相食,以妇、子易米三升无复受者。
崇祯十四年(1641)春,大饥,人相食,道绝行人,五月大疫,死里十之八九。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六月,暴雨三阅月。
顺治四年(1647)秋,大雨水三阅月,伤稼。
顺治五年(1648)霖雨,徐萧饥。
顺治六年(1649)五月,霪雨五十昼夜。
顺治七年(1650)七月霪霖,黄河溢,八月九日大水,秋禾皆没。
顺治八年(1651)五月大水。
顺治十年(1653)秋,大水。
顺治十四年(1657)萧县大旱,湖井皆涸。
顺治十五年(1658)五月地震,九月河水溢。
顺治十六年(1659)三月,霪雨二十余昼夜,麦烂,六、七月大水,秋禾亦伤。
顺治十七年(1660)四月,萧县大雨。
康熙元年(1662)秋,大水。
康熙二年(1663)春,大旱。
康熙三年(1664)秋,大水。
康熙四年(1665)春,大旱。五月霪霖月余,牛瘟毙殆尽,大雨兼蝗。
康熙五年(1666)旱,蝗,六月异风。
康熙六年(1667)夏,蝗,秋,大水。
康熙七年(1668)夏,雨两月,麦淹没,秋田皆坏。
康熙九年(1670)春夏旱,秋河溢,十一月二十六日,大雪,平地三尺,十二月,井水皆冻,人有冻死者,鸟雀无遗。
康熙十年(1671)河溢。
康熙十一年(1672)八月河决,萧砀大水。
康熙十五年(1676)大水。
康熙十六年(1677)堤决,大水。
康熙十七年(1678)春霜杀麦,秋又大水,此后徐萧三岁被水。
康熙二十七年(1688)秋雨无禾。
康熙四十五年(1706)徐州夏、秋霪雨,徐属大水。
康熙四十八年(1709)霪雨凡五月,无麦,徐属民饥。
雍正九年(1731)秋,丰、沛、萧、砀及徐州灾。
雍正十年(1732)春,苦旱,清明日大雪。
乾隆四年(1739)夏,雨涝伤稼。
乾隆五年(1740)夏雨,河溢伤稼。
乾隆六年(1741)夏雨,河溢伤稼。
乾隆八年(1743)夏旱,秋,河溢。
乾隆九年(1744)秋,河又溢。
乾隆十年(1745)夏旱。
乾隆十八年(1753)萧县霪雨自六月至九月,河决杨家洼长堤,邑大水。
乾隆二十二年(1757)徐州属邑大水。
乾隆四十一年(1776)河溢萧县李家楼。
乾隆五十二年(1787)萧县水。
乾隆五十四年(1789)秋雨连旬,萧县洪、闸两河漫溢。
乾隆五十五年(1790)大水。
嘉庆元年(1796)六月,河决丰县,沛、铜、萧、邳皆大水。
嘉庆二年(1797)七月,河决砀山、萧县漫溢大水。
嘉庆四年(1799)八月,河决砀山、萧县水。
嘉庆七年(1802)九月,河溢,萧县被灾。
嘉庆十四年(1809)秋,萧旱。
道光元年(1821)七月,大雨连旬,平地水深数尺,大疫。霍乱盛行,人死十之六七,富家无棺以葬。
道光二年(1822)秋,霪雨伤稼。
道光十二年(1832)夏,大雨四十日。
道光十三年(1833)大饥,人相食。
道光二十六年(1846)三月大水,六月一日起大雨,连绵数昼夜。
道光二十八年(1848)闰四月大雨雹。
咸丰元年(1851)秋雨积旬,禾稼淹没。
咸丰五年(1855)旱。
咸丰六年(1856)旱,岱山湖水涸,秋冬荒歉。
咸丰七年(1857)春饥,夏旱,六月飞蝗蔽天,各村庄相率扑打,城内设局收买蝻子数百石。七月大雨,水平地尺余。
同治五年(1866)大霪雨,塘河漫溢,秋禾尽没。
同治六年(1867)六月,大雨水。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初四,大雨淹麦,秋又大水,田禾多被淹没。
光绪二十五年(1899)春,大饥,夏秋疫病流行。百姓死者甚多,死在城内街上的县署发芦席一条,后死者芦席也无。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大水、
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大水,秋禾多被淹没。
宣统元年(1909)秋,大水。
中华民国:
14年夏,久旱不雨。
17年5月旱,6月蝗,8月大雨,秋禾受害,面积遍及全县。
19年连续百日雨,9月雨止,平地行舟。
20年全县大部分地带一片汪洋。陶楼至岱山口可通船,祖楼南部水深1.5尺。
23年8月,徐属各县黄水暴涨。
24年徐属四县连降暴雨。
35年大水,全县受涝面积199万亩。
36年大水,受灾面积1078600亩,受灾人口673639人,房屋塌6532间。
37年秋,霪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