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38年(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为解决灾民生产、生活用具,县人民政府在玉皇阁、华祖庙建立两座铁工厂,利用淮海战场上丢弃的报废汽车、坦克、钢盔、弹皮,生产犁铧、铡刀、镰刀、铁锅等,以济灾民。同年8月,玉皇阁、华祖庙铁工厂合并为萧县铁工厂,建立本县第一个全民性的国营工厂。1950年筹建萧县人民建造厂、砖瓦厂。1952年至1954年,先后建成印刷厂、榨油厂和黄口、杨楼、吴丛轧花厂。1956年兴建葡萄酒厂、酱品厂,到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926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106万元的15.14%,工厂发展到10家,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达405万元,从业工人340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1618元。
1958年“大跃进”,工业大起大落,这一年,全县新上马的工矿35个,工人猛增到12660人,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1314万元,从产值的比率上看,由1949年的零增加到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7.9%。工业产品201种,有钢铁、煤炭、焦炭、水泥、机械、耐火材料、砖瓦、陶瓷、火药、针织、酿酒、食油、面粉、造纸、印刷品等。到1959年全县工业企业增至51个。大批工厂的盲目兴建,使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浪费极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济生活混乱。如萧城炼铁厂,靠小高炉或坩锅炼出来的20多吨“鸡窝铁”,全部报废。其时全县直接参加炼钢铁的有2.5万人,为炼钢铁服务的有4万人,连同间接服务的约占全县人口的一半;凡是能用于炼铁的,如木柴、焦炭、铁锅等一切材料和铁制品都拿来炼铁,一年的“大炼钢铁”全县亏损1447537元(不包括在怀远建高炉投资376087.64元)。其中公社亏损605352元,学校亏损66121元,机关企业亏损138157元,县办工厂亏损637907元。萧县纺织厂,未建厂房和购置设备,就派200人到上海学习,学习回来工厂即告解散。萧县淀粉厂、酒精厂、玻璃厂、纸浆厂都因生产不正常,产品不过关,销售无出路,不得不半途而废。合成氨厂和电厂,实际上是筹而未建。1960年2月,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停撤了一些无原料、质量差、成本高的工厂。当年厂矿企业减少到45个,职工减少到2186人。到1962年底,萧县国营工矿企业存下的还有32个,职工1052人,总产值801.1万元。
1963年继续落实“八字”方针,原来的一些县办工厂,原属集体性质的,退回集体,交县手工业管理局管辖。调整后的国营工厂有:葡萄酒厂、白酒厂、砖瓦厂、综合厂等27个,职工759人,产值385.16万元,到1966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5家,总产值1593.77万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管理机构瘫痪,规章制度废弛,生产受到挫伤。1970年后,有所发展。到1976年,先后办起磷肥厂、化肥厂、石灰石料厂、毛郢孜煤矿、瓷厂、水泥厂等,国营工业发展到28家,职工5448人,产值6504.0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049.7元。
1978年,对一些企业进行调整和整顿,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推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到1983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发展到35个,职工8627人,产值886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4200元,为历年职工人均创造价值最高者,1985年,因属供销系统的棉花轧花业归集体所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36个,职工5522人,产值680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3401万元的50.8%,全员劳动生产率11872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