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机电工业
建国初期,本县只有一个铁工厂,以打造农具为主。1958年,在萧城西关外建县通用机械厂,生产简单的农机具,同年各公社相继办了一批铁木业社和农机修配厂。全行业年产值246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萧县机械厂、黄口机械厂、杨楼机械厂、萧县五金厂。六十年代初,在工业调整中,相继停闭。1963年,全县仅存县机械厂和县农机修配厂。以及部分镇、社铁木业社,全行业产值52.7万元。此后水利机械厂改以生产变压器为主。1966年,县通用机械厂改名为农业机械修配厂,亦称农机一厂,1974年试制成功淮北——12型小四轮拖拉机,次年纳入国家计划,确定为该厂的定型产品。1985年生产小四轮1345辆,产值486万元,利润48.33万元。黄口内燃机配件厂,原为黄口拖拉机站的修配车间,1972年拖拉机下放公社后,改名为农机二厂。1978年经省机械厅批准改为今名,以生产S195、495、4135型柴油机曲轴为主,是农机部在安徽的曲轴生产布点厂。该厂有职工259人,待业职工18人。设备有重切、锻压、热处理、试验、运输等144台(套)。1984年产S195曲轴毛坯41300根,S195曲轴成品12456根,产值185.95万元,现已形成4135G(6135G)、S195(X195)、495(495A)型柴油机曲轴生产3条加工线。经农机部1979年11月和1980年6月两次检查,S195和4135G型曲轴质量均达到部颁一等品标准。产品除供应本省外,远销山东、河南、江苏、山西等地。
1985年,全县有电机厂19家,职工1614人,总产值1103万元。
县轴承厂是在1953年由萧城镇修车、毛笔、白铁、修鞋、丝线等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的生产合作社。曾更名为五金厂、五金机械厂、车辆修配厂、城关修配厂等。1970年试制成功向心球轴承,始定名萧县轴承厂。该厂生产7种不同型号的G级向心球轴承,1985年产28万套,产值80万元,纯利润3.3万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主项合格率为95%,全项合格率90%。有生产设备44台,检验仪器Y9025园度仪和HR—150B型硬度计各1台,年生产能力40万套,产品销往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北、河南、辽宁等地。
1985年,全县有电机厂19家,职工1614人,总产值1103万元。
县轴承厂是在1953年由萧城镇修车、毛笔、白铁、修鞋、丝线等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的生产合作社。曾更名为五金厂、五金机械厂、车辆修配厂、城关修配厂等。1970年试制成功向心球轴承,始定名萧县轴承厂。该厂生产7种不同型号的G级向心球轴承,1985年产28万套,产值80万元,纯利润3.3万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主项合格率为95%,全项合格率90%。有生产设备44台,检验仪器Y9025园度仪和HR—150B型硬度计各1台,年生产能力40万套,产品销往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北、河南、辽宁等地。